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杏花山上(曹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杏花山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杏花山上》中國當代作家曹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杏花山上

杏花山位處鎮平縣城北二十餘里,山上有中原八大名寺之一的菩提寺。星期天一家人驅車到杏花山遊玩。

沿縣城航天路向北行駛,天高雲闊,兩邊高大的玉蘭樹枝繁葉茂,深綠的葉子在風中顫動,映着陽光閃着亮色,雀兒在枝葉間飛躍鬧吵,忽而一聲鳴笛,驚飛起一片。

出了縣城就進入淺山區,道路寬綽,翠綠色的山體快速向後退去。一個小時的車程來到老莊鎮街區,老莊鎮位於杏花山下,抬頭望,杏花山就矗立在眼前。

一條大道直行再右拐,上去坡道就來到菩提寺山門前。眼前綠意蔥蘢,玉翠疊嶂,頓心生愉悅,萌生一躍登頂的衝動。

進到景區,驅車上行三四百米來到停車場。停車場依山而建,有兩個籃球場大小,一邊臨深不可測的崖壁,一邊向上直通菩提寺。攀爬杏花山需要穿過菩提寺。到這裡來一舉兩得,既遊覽了寺院,又盡了爬山的興。

山路陡峭,一心駕車無暇欣賞滿坡的綠植,停好車,饒有興趣摸摸這棵抱抱那棵。看到有一古樹上掛着銅牌,上面介紹是千年菩提樹。這棵樹需兩人合抱,樹幹歪斜,但枝繁葉茂,直插雲霄。不知它從幾多時空穿越而來,傳說佛祖曾在此樹下修道成果。又有說菩提寺是須菩提的得道之處,須菩提是古印度人,他能理解空理,總在釋迦牟尼佛的傳法會上擔任「當機眾」,代替大家向佛陀提問。菩提寺因這棵充滿玄機的菩提樹而得名。

拾級而上,來到菩提寺院外小廣場。寺門禁閉,也沒有看到法師,想必疫情特殊時期,寺院不再對外開放。只見巨大的香爐迎寺門擺放,香煙裊裊。棵棵古樹鬱鬱蔥蔥,遮天蔽日,有銀杏、楓楊、柏樹、異葉楸等,樹齡都有幾百年之久,老樹虬枝,默然聳立。尤其那棵古銀杏,距今1300年,葉子翠嫩,油亮閃光。這棵銀杏植於唐代,有趣的是他們是一雌一雄兩株,相距不到十米,廝守相伴,千百年來就這樣脈脈含情相扶相持,走過多少風風雨雨不離不棄。據記載,上世紀七十年代,雌樹突然枯乾,三年後又死而復生,日漸繁盛,這是不是旁邊雄樹日夜召喚,愛情的力量把她喚醒的呢,這天長地久地老天荒的愛情傳奇喲!

古銀杏從唐時穿越而來,見證了寺院的誕生及榮興衰敗菩提寺始建於唐,唐高宗永徽年間,由菩提禪師朱智勤主持營建。以後各代有興有廢。清康熙時,襄樊十方主持在此重建。千年古寺,煙波縹渺,穿透歷史的重幕,巍巍然更具神秘厚重。古人選此風水寶地建寺實乃獨具慧眼,寺在山腰處,清幽僻靜,少人打攪,才得以保全流傳。聽聞寺內珍藏有貝葉經,貝葉經素有「佛教熊貓」之稱,這是從古印度流轉過來,彌足珍貴,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穿過菩提寺向前進發,順着鋪就的水泥路一直前行,盡頭處看到一高台,一條滑道似飄帶輕盈地從山上落下來。高台四周設有護欄,有工作人員守護,這是專設的下山滑道。

經詢問,才知道走過了上山的路。折回去,找到「由此處登山」的牌子,一條石階小道隱藏在密樹叢中。坡道很陡,踏着石階上行不足三百米,石階沒了,只有一條被踩踏得明晃晃的曲折路痕,蜿蜒向上,走在上面,感覺多了一份與大自然的親近。身邊全是樹,仿佛置身林海,大的如茶杯般粗,小的似細竹般纖細,但長得頑強,在亂石叢中挺立着。樹葉子不甚稠密,樹冠也不大,但樹杈伸展着,樹葉迎風擺動,精神飽滿。置身在一片綠意中,蓬蓬勃勃的,讓人愜意。看,樹下還萌生着一棵棵小幼苗,晃動着腦袋,嫩乎乎綠油油的,惹人憐愛。幾多年後,它們也會一樣傲立在這美麗的杏花山上,為這片綠添墨着彩。

初時輕鬆,腳步逐漸沉重起來,氣喘吁吁,一步一挪。山路越來越陡,得手腳並用,遇到能歇腳的大石頭乾脆停下來喘口氣。往上望,三三兩兩的人們龜行着。向下看,有人跟隨上來,還有人休息長坐不起,另有兩人在向下折行,可能是看到登頂無望,偃旗息鼓了。其實人生也像爬山,有勇往直前的,有停滯不前的,還有知難而退的。我想,成功一定屬於那些奮勇直前的勇士。

途中歇了幾次,幾乎就要堅持不住了,看到小兒子還勁頭十足,我加把勁才登上山頂,一屁股坐在山石上,如釋重負,似完成了一項重大的使命。山風習習,頓感沁入心脾的涼,用紙巾擦拭着汗滴,燥熱漸退。此時心情卻極為淡然平靜,不喜不悲,沒有登頂的興奮。我想,我們追求到成功,享受着喜悅,在記憶深處印象最深的往往是路途中的挫折、歡樂和汗水。

山頂有個亭子,飛檐翹角,給萬山綠意增添了幾分生動。亭內石凳上坐滿了人,商販們看到了商機,在石桌上擺滿了小物什,殷勤地向遊客們兜售着。

一陣嗡嗡聲傳來,原來是近旁的風力發電機組在運轉,巨大的扇葉翩翩轉動,看似笨拙很快就是一圈。遠處還有不少座風力發電,在這群山起伏中悠悠揚揚,古樸深沉的大山多了些朝氣,鍍上了一層現代氣息。我驚嘆這麼大的裝備是怎樣運送到這萬山叢中,人能勝天,人定勝天呀!

亭子一邊搭建有一間簡易木屋,這裡是滑道的起點。滑道是剛建成的,是下山的一條捷徑。幾個青年男女戴着裝備,順着滑道嬉笑着,張揚着向下沖。我有點不以為然,都爬上來了還不能走下去嘛,幹嘛坐滑道呢,太不懂得爬山的意義了,如果上山有索道,他們會不會都懶得爬山了。又一轉念,可能自己的思想落伍了,與年輕人想法格格不入,他們追求的是省勁、便捷、新鮮和刺激。兒子眼巴巴地看着滑道,我知道他的想法。我告訴他,都爬上來了還在乎下去嗎,走吧,鍛煉鍛煉。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要一步步走沉穩了,不能急躁,不然會滑跌或迷路。上山鍛煉的是毅力恆心,下山考察的是你的細心和耐性。

還沿着那條明晃晃的足痕下行。林中有不少修剪下的乾枯樹枝,兒子找出一根直挺的握在手中探着路。這是個好辦法,我也尋了一根,拄着下行。真不錯,藉助棍子的支撐,下山省了不少勁。

下山走沒多久,遇到個正上爬的中年人,他期盼地問,到山頂還遠嗎?我告訴他,快了,還有四分之一路程,他立即打起精神往上趕。半山腰處,又有一位女子問是不是快到山頂了?我告訴她還有一半距離,她皺了皺眉頭繼續前行。在山下的石階處一個戴眼鏡的小青年也問我同樣的問題,我說你才走了不到五分之一的路,離山頂還遠着哩。小年輕白白淨淨,脖子上掛着望遠鏡晃蕩着,我感覺他就要放棄了,低着頭,有氣無力的樣子,不知道他能不能堅持到登頂。爬山需要堅持,持之以恆,我暗笑有人的浮躁,既然確定了目標,就不要急於求成,埋頭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走下石階,終於回到水泥路面,放下棍子,才感到雙腿癱軟無勁,看來小小的細棍作用真不小,行進中一點點外力的扶持都舉重若輕。

回到菩提寺外,香爐內還香煙繚繞。沒能入得寺院感到遺憾,但堅持登上了杏花山,心中又有一種成就感。

回去的路上腦中還迴旋着那穿越千年的菩提樹,和攜持共進風雨兼程的夫妻銀杏樹,還為沒能一睹神秘古韻的菩提寺,心中生下無限期待。[1]

作者簡介

曹虎,男,河南省南陽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