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杏花書屋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杏花書屋記》

作品名稱: 《杏花書屋記》

創作年代:,明朝

文學體裁: 詩

作 者:歸有光

《杏花書屋記》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員歸有光的詩。[1]

歸有光反對擬古,多從形式着眼,並未達到內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十之八九為經解、題跋、議論、贈序、壽序、墓誌、碑銘、祭文、行狀以及制義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不滿,有些作品表現出對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內容空洞,思想陳腐。

王世貞最初因為文學觀點與歸有光相左而討厭他,後來卻又不得不佩服他,認為歸有光可與韓愈歐陽修相提並論。值得一提的是,王世貞晚年時文風亦有轉變,主張「文必秦漢」的他甚至沉迷閱讀蘇軾的文章。[2]

詩詞正文

譯文

杏花書屋,是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讀書室。孺允曾說他已去世的父親的玉岩公擔任御史之職,在玉岩公謫戍到沅、湘一帶時,曾經做夢自己居住在一間房子裡,室外杏花爛漫,自己的孩子則在房內讀書,朗朗的讀書聲傳到戶外。嘉慶初年,玉岩公重新起用後升任憲使,於是他的家從故居遷到縣的東門,也就是他現在居住的宅院。玉岩公曾經指着房子後的一塊空地對孺允說:「將來某一天應當在那裡建造一棟房子,給它命名為杏花書屋,以此來記錄我昔日的夢。

玉岩後來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還沒有來得及榮歸故里就在金陵去世。玉岩公去世後,孺允兄弟多次被人欺侮,家族不免有風雨飄搖的禍患。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幾年,才獲得安居。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於是在園中建造了五間房屋,藏書達萬卷,用玉岩公昔日命的名,懸掛在門楣之上。在院落的四周,種植花果竹木。當春天到來的時候,杏花爛漫,整個院落如玉岩公昔年夢中之境。在回頭想想玉岩公昔日謫戍在沅、湘一帶的情景,真可謂是醒來所見的現實是虛妄的,而夢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實的。到了這個廳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萬千!

過去唐代人重視進士科,讀書人要登第的時候,正是長安杏花盛開之時,所以人們都把新進士的杏園宴當做一件大事。如今考察進士,也是在杏花盛開之時,讀書人要想得第,大多以夢見杏花為前兆。這是世俗不忘追求榮華和功名的助成這樣的。玉岩公因為直諫之事觸犯了天子,發配到道路艱險的嶺南十幾年時間,所為鐵石心腸,對於追求富貴的念頭已經灰飛煙滅了,但玉岩公仍以科名寄希望於自己的子孫。大約古代的君子,愛自己的國和自己的家,不但鞠躬盡瘁;並且對於他的後代,仍然希望他們世世享受祖蔭並能無窮無盡的為國家效力啊。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約就在上述這些吧。

現在距離玉岩公去世還沒有多久,但以前和他同時中進士做官的人,一時富貴興盛顯赫,他們的後代現在不知淪落在何地。雖然目前孺允兄弟還不得志,但人們正期望他們能得以重用。並且玉岩公諸子都才華出眾,可以憑此知道《詩》《書》傳家的恩澤啊。《詩經》中說:打如今開了頭,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祿就留給子孫。大家都歡樂無比啊!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詩經》所說的情形啊!

作者簡介

歸有光[3](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為嘉靖三大家。由于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歸有光初娶魏氏,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魏氏去世,歸有光續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歸有光長子歸子孝於1548年染病而亡,年僅16歲,歸有光為他作了《思子亭記》以表哀思。歸有光另有子歸子祜、歸子寧,參與整理歸氏遺文。五子歸子慕為萬曆十九年(1591年)舉人,兩次被逐,隱居江村,死後贈翰林待詔。孫歸昌世,歸莊之父,為著名篆刻家、書畫家、文學家,與李流芳、王志堅合稱崑山三才子。曾孫歸莊,為明末書畫名家,明亡後曾於崑山起兵抗清,事敗隱居,拒不事清,晚年致力整理歸有光全集。[4]

隆慶四年(1570年),歸有光到北京朝賀萬壽節。同年,受大學士高拱、趙貞吉推薦,升為南京太僕寺寺丞。後來又被首輔李春芳留在內閣,掌內閣制敕房,纂修《世宗實錄》,身列文學侍從之位。歸有光仕途晚達,十分興奮,期望自己能藉機閱讀許多內府秘藏,在學術上獲得更深的造詣。但終因勞累過度,在敕房任職僅一年,便身染重病,終於隆慶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7日)抱恨而逝,時年六十六歲。葬於崑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今郵電局附近)。

歸有光墓位於江蘇省崑山市金潼里,墓地方圓5畝多,墓有多冢,東冢為其高祖南隱公暨配俞氏之墓;西冢為歸有光暨配魏氏、王氏之墓,曾孫歸莊墓附葬在西冢之次。原墓門在東,乾隆六年(1741年)縣令丁元正封筑後,移至冢之前。1934年重加修尊,將墓門改建,篆額「歸震川先生墓」,墓穴用水泥澆成圓頂,並立「明太僕寺丞歸震川先生墓碑」;墓左建御倭亭,紀念歸有光嘉靖年間(1522—1566)入城御倭的功績。[5]

視頻

歸有光《項脊軒志》

.

要藝術還是要真實—歸有光《見村樓記》解讀

.

參考資料

  1. 《杏花書屋記》 古詩詞網
  2. 歸有光的枇杷之情 牡丹七號,發布時間;20-03-01
  3. 「歸有光簡介 古詩文網
  4. 上承唐宋,下啟清代的散文家——歸有光 快資訊 ,發布時間;2020-10-20
  5. 歸有光之狷 新民晚報,發布時間;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