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杏河鎮位於志丹縣東部,鎮政府駐地邊咀村牛園子村小組距縣城東30公里處。北靠張渠鄉,南連保安鎮,王南溝兩鄉鎮,西接順寧鎮,東和安塞縣王窯、化子坪兩鄉接壤。總面積494.1平方千米。 杏河鎮郵政編碼:717502,區號:0911。
行政區劃
轄邊咀、陽渠、牛寨、小溝、王灣、廟崾先、狼岔咀、李灣、棗灣、城山、寺窪、青界灣、老莊溝、陽山、侯市、牛溝、沙灣、中咀山18個村委會。91個村小組,17994人(2017)。[1]
歷史沿革
原屬子長縣,民國16年(1937年)7月劃歸志丹縣。陝甘寧邊區時期在建國初為槐樹渠區(二區)。1958年成立杏河公社,1984年建杏河鎮。
位於縣境東北部杏子河中游,地處杏(河)張(渠)、杏(河)王(窯)和杏(河)縣(城)3條公路交匯處,距縣城30公里。為本縣東部交通樞紐和經濟貿易中心。
杏河鎮因杏子河而得名。原屬子長縣轄。1937年7月劃歸志丹縣,為區、鄉人民政府所在地。1958年,成立杏河人民公社。1984年建置為鎮,為鎮人民政府所在地。
杏河鎮在民國時期,已成為縣東川一帶的物資集散地。建國以後,隨着各項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而日漸興旺繁榮。現有南北長街1條,建有銀行營業所、信用社、供銷社、收購站、糧站、農機站、水文站、郵電所、變電所、地段醫院、工商行政管理所、財政所、稅務所、公安派出所、法庭、司法服務所、杏子河流域治理辦公室等20多個縣級派出單位,以及聯辦或個體商店、修理部、加工坊、食堂、旅社、理髮館等商業、服務業41家。總人口1220人,其中農業人口894人,非農業人口326人。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各類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1993~1994年,鎮政府先後投資70多萬元,建成農貿市場6300平方米,鋪整街道路面1120米,砌築排水渠道1170米,並修建安裝自來水工程,解決了機關單位和居民用水。
杏河鎮逢星期日為集會貿易日,每遇集日方圓數十里群眾紛紛趕來,交流各種百貨、山貨、乾鮮果、糧食、蔬菜、編織、鐵木農具、家畜家禽、傳統小吃等。一般集日上市人數達數千人,營業成交額2萬元左右。1995年,工商業、服務業等營業總額240萬元,稅收總額20萬元。
建國前,杏河鎮上只有1所小學。現在設有初級中學和中心小學各1所,在校學生800多名。張渠、侯市等地的初等教育,基本上由這裡承擔。鎮上還建有文化站、電視插轉台、廣播放大站、露天舞台等,成為縣東部地區的文化、教育之中心。
自然地理
境內杏子河由北而來,流經鎮駐地,轄東流入安塞縣。其兩側山峁起伏,表層全被黃土覆蓋。溝壑縱橫,狹窄陡竣,下部紅砂石懸崖縱立,上部紅粘土多外露,自然植被差。總土地面積494.1平方千米,整個地貌呈"一川兩嶺三條溝",境內交通便捷,信息通暢,基礎條件較好,因實施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的杏子河流域治理項目而享譽中省內外。
建設發展
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工作會議精神,科學引領全鎮廣大幹部群眾苦幹實幹,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全力培育草畜主導產業,積極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入實施科教興鎮戰略,促進了鎮域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全鎮自來水入戶率達85%,農電入戶率達100%;鎮、村、組道路通達率達100%。鎮村主要幹線實現黑色化和礫石化;農話到村率達100%,境內建有移動、聯通信號傳輸站10個,全鎮已有農話用戶800戶,手機用戶3000戶;居民住宅全面改善,有90%的農戶住宅實現磚石窯化。退耕還林穩步推進,生態環境逐步優化。全鎮已納入國家以糧代賑面積達到8.32萬畝,累計兌現糧、錢1450萬元,人均1500元,水土流失面積治理達到60%以上。主導產業開發勢頭強勁,已初具規模。以草畜產業為主導,全鎮已有成草面積2萬畝,發展養牛戶280戶,飼養秦川牛4680頭。
教育事業
教育事業全面振興,通過實施"普九"達標和"四制"改革,使全鎮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極大改善,教育內部管理日趨規範,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校舍實現 了磚石窯化、樓房化,全面完成學校布點調整工作。杏河中學、中心小學、侯市完小教育教學質量連年穩居全縣同類學校前列。
財政收入
2006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935萬元,農業總產值3900萬元,財政收入200萬元,農民人均生產糧食600公斤,人均純收入2480元,人口自增率為5‰。2007年各項工作我們又確定了更高的奮鬥目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