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杏子鋪鎮位於雙峰縣境北部,東北與湘鄉交界,西南與本縣蛇形山梓門橋兩鎮接壤。鎮政府機關駐睦家塘,距縣城15公里。全鎮總面積176平方公里,轄74個村,2個居委會,77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3萬人。擁有耕地面積3230公頃,其中水田2640公頃,山林面積1.11萬公頃,是雙峰竹木主產地之一。[1]

目錄

基本概況

杏子鋪鎮,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南北朝以來屬湘鄉中里。中里即雙峰縣域,又稱上湘。清代時杏子屬湘鄉縣常安鄉宣風二十都、沐導鄉望春二十七都上半部。民國時,屬湘鄉縣第六區的宣風鄉和望春鄉。杏子鋪鎮鍾靈毓秀,人傑地靈,近現代這裡湧現了不少英才和文化名人。如清代抗法名將曹志忠,抗日名將、原全國政協常委宋希濂,原八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著名企業家、香港莊勝集團總裁周建和,畫家曹明求,藝苑新秀湘女張紅堅,青年書法家王芳澤等,均出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杏子風光

杏子鋪鎮,境內水電、旅遊、竹木、農產品、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湄水、漣水交匯於此,有水府廟水庫、洋潭引水壩和省水府廟發電站等大中型水電工程;有測水洛陽灣、洛陽寺、觀音閣、溪口水上樂園、江口風景區、朱氏祠堂等10多處旅遊觀光景點;有石灰石、煤炭、石膏、硫磺、銻等多種礦產,是雙峰縣富礦區之一,其中石膏儲量達10億噸,煤炭2500多萬噸,石灰石廣為分布。主要物產有糧食、生豬、鮮魚、生薑、冬瓜、竹木、生漆、石灰、石膏、煤炭、機磚,尤以溪口的生薑、冬瓜聞名。

杏子鋪鎮

杏子鋪鎮轄:高加、慶樂、石笏、王毛、西亨、花樹、松桂、合意、斗鹽、沿河、梅子、泥溪、雙沖、吳合、西塘、梓源、溪口、雙源、景、床石、合心、杏子、亭子、模家、品端、花家、大樹、江口、桂花、同心、歐源、清源、石壁、新安、合塘、石壩、雲庭、大坪、泉壩、新輝、樂業、長和、龍返、高泥、聚珍、同勝、虎塘、雙石、水泥、測水、龍塘、大康、白沙、小窯、琥珀、萬年、必家、和目、和豐、先鋒、紅陽、和家、學堂、大豐、坪上、宣峰、高光、馬義、樟目、坳頭、紅勝、嚴喬、民主、立愛74個村委會。

地理位置

杏子鋪鎮地處雙峰北大門,受長、潭、株、婁諸城市的交錯輻射,區位優勢凸現。境內有XK04(香鋪坳-泥溪,分香杏段和杏棋段)和XK06(洪山-杏子)兩條縣道,構成以睦家塘為中心,西與婁邵鐵路相通,東與湘黔鐵路相接,南與320國道相連的交通運輸網絡。水路上有溪口庫區通航棋梓橋火車站,下有漣水通航至湘潭通湘江人長江。

杏子鋪鎮東北與湘鄉市接壤,西南與本縣蛇形山鎮和梓門橋鎮毗鄰,東南傍測水河,隔河與梓門橋鎮相望。東西寬18公里,南北長13公里,轄7個責任區、1個社區委員區,74個行政村,774個村民小組。鎮人民政府機關所在地木加塘,距縣城24公里,是全鎮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商務中心。杏子鋪鎮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上瑞高速公路在鎮北端泥溪村穿境而過;320國道在南端香鋪坳處擦肩而行。杏測、杏棋、杏婁、杏溪公路主幹線,由鎮中心穆嘉塘成「十」字形向南、東、西、北四周輻射。村村通公路,95%的村民小組亦有簡易公路相連。同時,漣水和湄水「丫」字形相匯於江口,帶來了我鎮水上交通的便捷。北端,經省水府廟水庫,可直航湘鄉市棋梓橋火車站,逆流而上,又可達婁底、漣源等地;東端,通過洋潭引水壩,直達湘江、長江沿岸各城;西端,溯湄水還可至雙峰縣城。江口、杏子鋪和測水,是我鎮舊時主要的物資出口碼頭。

自然資源

杏子鋪鎮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現境內已探明的主要資源有石膏、煤炭、溪石、硫磺、黃金、銻、鐵、碳酸鈣、礦泉水等,是雙峰縣富礦區之一。石膏儲量達10億噸,主要分布在雙石、虎塘、同勝等村。煤炭儲量近2500萬噸,主要分布在測水、豐瑞、坳頭一帶。碳酸鈣(石灰石)儲量最大,且分布廣,尤以測水、豐瑞、合塘最多。硫磺則分布在坳頭山一帶,解放前就建有坳頭磺礦,雙峰縣第一個工會組織就誕生於此。優質礦泉水源於合心村雷打石,年供水量50萬噸以上。溪石儲量高達7000多萬噸,主要分布在溪口、雙源等村,石質濕潤,其色五彩繽紛,紋理千姿百態,是雕刻溪硯的上等原料。溪硯曾是古代皇室貢品,現投資300多萬元的水府廟溪硯工藝有限公司和國藩溪硯工藝有限公司生產開發的溪硯遠銷國內外。杏子鋪鎮農副產品豐富。稻穀是主要產品。竹木是該鎮的重要產品,是雙峰縣重要的竹木產地之一。其次是牲豬和鮮魚。境內有良種豬基地20多處,並成立了溪口庫區養豬協會,年出欄豬20萬頭以上。近段時間來,水府廟水庫攔網養魚發展迅猛,共發展網箱4000多口,成立了雙沖養魚基地,現已逐漸輻射到泥溪、吳合、梓園、溪口、雙源、大樹、江口等村,養殖的美國斑點叉尾蛔、芙蓉鯉、功臣鯽、淡水白湯、黃鴨叫、桂魚等遠銷省內外。此外,辣椒、冬瓜、生薑、竹筍是地方的重要特產。近段時間來,隨着種養科技化,該鎮藥材、山羊、仙人掌、黑木耳等產品,也占有一定市場。杏子鋪鎮旅遊業發展迅速,旅遊資源獨具特色。該鎮旅遊資源,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山水風光綺麗,是湘中唯一的旅遊勝地。漣水、湄水「丫」字形交匯於江口,水流平緩,河道寬闊,河面碧水清波,河岸群峰疊翠,鷗鷺淺翔,藍天倒映水中,構成一輻奇特的山水畫卷,泛舟而游,目不暇接,心曠神怡,令人流連忘返。著名景點有江口小三峽、溪口白鷺洲、水府廟水上樂園等。二是名勝古蹟眾多。著名的有觀音閣古寺、惜字塔、蓮花庵古寺、水府廟水府龍宮、朱氏宗祠、水府廟電站等。[2]

農村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杏子鋪鎮農業生產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05年該鎮新擴種優質雜交玉米8505畝,藥材996畝,名優水果1400畝,網箱養魚2064口,攔網養魚1450畝,豬、牛、羊的養殖在2004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番,並建立了10多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示範基地,如龍塘葡萄基地、高光沼氣生態農業基地、中洲優質稻開發基地、溪口網箱養魚基地、龍塘天順肉牛養殖基地、大坪和嚴喬藥材開發基地、泥溪黑豬生產基地等。同時,該鎮積極支持和鼓勵農技協組織的良性發展,先後成立了杏子鋪鎮養牛協會、溪口庫區養豬協會、泥溪黑豬開發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形成了優勢互補,你追我趕,共同促進農業發展的勢頭。預計2005年農業總產值增加值將達到3000萬元。近段時間來,杏子鋪鎮立足自有資源,依靠科技進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狠抓煤炭、石膏、水泥、石灰、溪石、毛織產業的開發,工業生產得到迅猛發展。至2005年,全鎮企業已發展到數百家,年創產值近億元,成為該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雙峰縣石膏礦業有限公司,為該鎮中型企業,年產石膏25萬噸。

朱氏祠堂

雙峰縣珊瑚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年創利稅70多萬元。國藩溪硯工藝有限公司、水府廟溪硯工藝有限公司生產的溪硯工藝品蜚聲海內外。神手收割機廠生產的小型收割機深受廣大農戶的青睞。新飛廚具製品有限公司的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湘棋建材廠、測水煤礦、群力煤礦、聚珍塑料花廠、雙峰縣普輝絕緣材料廠相繼投產。婁底上峰礦業有限公司、鎢廠、金鋼石廠等企業正在動工興建之中。2005年,該鎮積極承接沿海工業梯度轉移,新引進毛織廠30餘家,新增就業崗位1000多個,成為該鎮工業發展的新亮點。 隨着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杏子鋪鎮城鎮建設邁上了新台階。小城鎮開發成績斐然,睦家塘、和睦亭的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該鎮人均收入和各項經濟指標都有了新的突破,一個快速發展的杏子正在崛起。

國藩溪硯工藝

雙峰縣杏子鋪鎮國藩溪硯工藝是秉承傳統,精選溪石,精心設計,邀集能工巧匠雕琢湖湘文化名品,使長期養在深閨的溪硯,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的面前,並且得到了中央美術學院著名教授、被譽為「東方凡.高」的油畫家、國畫家羅爾純的讚譽。

相傳,晚清重臣曾國藩讀書之時,苦無佳硯發墨,習字作文了無興趣,學業一度受阻。祖父星岡公夢見獲硯池一方,百思不解。蔣字街長壽庵老道圓夢說:「玄武有紫硯」。祖孫沿涓水北向尋至溪口,只見翠谷掛瀑,雷鳴山野,重岩疊嶂,紫氣東來。在深谷澗溪中果真覓得奇石一塊,琢成硯池。自此,國藩學業大有長進。

溪口,位於漣水中游的雙峰縣杏子境內,今天的水府廟水庫大壩,就建在溪口村的雪花灘上。溪口盛產一種遠古化石及特種石,是製作硯品的上等原料,因地而名,史稱溪石。早在清嘉慶、道光年間,溪石就頗負盛名。當年的溪口古鎮有近百號商鋪,「玉生堂」、「吉慶硯莊」等百年老字號,勾子船、碼頭、杏黃酒旗還有萋萋古道,使小鎮通衢四方,商賈士宦、文人墨客,或船或馬,光顧硯城。

咸豐、同治年間,國藩效命朝廷,溪硯成為他的終身伴侶。出任直隸總督時,還將溪硯作為「貢品」敬獻皇上,同治帝把玩再三,龍心大悅,置於龍案使用,溪硯從此名聲大振,滿朝文武爭相求之。

民國初年,抗日名將宋希濂將軍的父親宋樾生辦的溪硯公司,鼎盛時期有硯工二百,硯石產品遠銷東南亞,享譽海外。可惜,因戰亂公司倒閉。1958年建水庫後,古鎮全部湮滅水下

農業

杏子鋪鎮農業持續豐收,結構不斷優化.該鎮近段時間來投入1000多萬元改善農田水利設施,確保了農業持續高產.同時依據本地資源大手筆調整產業結構,先後建立了優質稻,良種豬,網箱養魚,經果林,藥材生產基地.2000年,經縣委,縣政府研究,在該鎮建立了生態農業科技園.經過一年的建設,已初成規模,使全鎮農業正朝着優質,無公害,高效,產業化的方向邁進.

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壯大.近段時間來,該鎮立足自身資源,依靠科技進步,廣泛招商引資,狠抓煤炭,石膏,水泥,石灰,機磚,化纖產品的開發.到2000年,全鎮已發展鄉鎮企業4532家,總產值8.6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3.92億元,成為該鎮經濟的重要支柱.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出成效.近10年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整修村組公路145公里,新修杏棋公路,香杏公路進行砂改油,杏溪公路進行路面硬化,交通"瓶頸"基本消除.興建了電視差轉台,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1500門,農村電話開通率達95%;電視差轉台覆蓋全鎮村組.杏子鋪,和睦集鎮初具規模,專業市場,商業街道,工業小區,居民住宅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成為城鄉經濟的重要結合部.[3]

旅遊文化

龍舟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東周時,楚國人將其演化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身於岳陽汨羅江)的活動。賽龍舟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舟與山水匯成美畫

在雙峰縣境內,杏子鋪鎮端午賽龍舟已成為一項古老的民間習俗,傳承千百年而經久不衰,從湄水、測水到漣水,沿河兩岸,曾有「黃龍」、「金龍」、「白龍」、「銀龍」、「青龍」、「烏龍」等大小龍舟數十條。每年端午節,杏子漣水至梓門測水兩岸10餘個村就提前開始策劃、組織端午龍舟賽。十幾條各式各樣的龍舟紛紛下水操練,並在漣水河兩岸舉行祭龍頭、拜碼頭的古老儀式。從農曆五月初三至初六,幾場較大的龍舟賽將分別在杏子斗鹽、江口、大樹及梓門的梓橋等地舉行。

杏子漣水的龍舟賽就必將成為婁底市鄉村旅遊的一道風景,並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定會一躍為紫雲峰梯田、梅龍山紅葉、鎖石油菜花等四大鄉村旅遊景點之首。

水庫旅遊

水府廟水庫又名溪口水庫,位於婁底市東,跨婁星區、湘鄉、雙峰三縣市區,它切斷漣水,庫容5.6 億立方米水庫面積相當於9個杭州西湖,為韶山灌區的源頭。

庫有100多公里長的庫岸線,擁有100多個庫灣34個島嶼,最大的3平方公里。庫中水質優良,碧波蕩漾,水鳥嬉戲。庫面冬春多霧,夏秋多雲,朝暉夕陽,氣象萬千。沿岸半島鰲突,港灣縱橫,岸柳成行,花木繁茂,稻穀飄香,茶園泛綠,桔柚流芳,充滿着田園詩情。還有歷史悠久、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陶龕學校和古剎吉祥寺。是旅遊、度假和水上體育訓練的理想場地,已列為湖南旅遊資源重點考查區,正規劃建成一個水上風景旅遊區水。

水府廟水庫位於湘水一級支流漣水中游雙峰縣溪口下游0.5公里的雙峰、湘鄉、漣源三縣交界處。控制集雨面積3160平方公里,占漣水流域面積的 44% 。流域多年平均雨量1367.6毫米,一般集中在4-6月,占全年雨量的44.3%。壩址多年平均流量68.5秒立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1.6億立方米。水庫總庫容5.6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94米相應庫容3.7億立方米,死水位85.5米,有效庫容2.6億立方米,庫容係數為0.12,屬不完全年調節水庫。

溪口庫區,是開發旅遊產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黃金地帶.近幾年來,該鎮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千方百計爭項目,搞引資,促發展,使農業綜合開發,庫區扶貧開發,水利建設,公路建設,農網改造,旅遊開發,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等一批國家和省級重點項目,相繼落戶於此,成為雙峰重要的投資開發熱土.

溪口水庫

溪口水庫位於雙峰縣杏子鋪鎮,距雙峰縣城30公里,已經列入省級旅遊開發計劃,專家考察評價其整體意境「賽西湖」。湖中小島特多,竹海松濤,風景韻味十足,水清、山靜、石奇、洞險,人稱「湘中的千島湖」,被譽為「天下水府,人間瑤池」。

核心景點之一:水府廟水電站。其樞紐工程由大壩、電站廠房、船閘三部分組成。

水庫以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防洪、航運、養殖等綜合利用效益。電站科技旅遊資源豐富,是學生長知識的好去處。作為韶山、湘潭飲用水和灌溉水源頭,水質特好。水庫附近有雷打石山,天門大山,九九十八彎,漣水河等等。飲食當地水產(紫蘇魚)、野菜,味美純正。湖中有一蛇島,快艇2-30分鐘,有蛇宴大餐。

最佳出遊

春季,踏春,爬山。看野花、竹筍,滿山的杜鵑花和新出土的竹筍,看了就想采。當然,別忘了「3月3 ,蝦上灘」……

夏季,(水庫蓄水最豐富的時間),當你目睹滿目青山如黛,白鷺、蒼鷺漫天飛翔時,可以在碧水藍天間大玩水花樣:游泳、跳水、水面滑翔、下游漂流……如果趕上大壩開閘泄洪的時間,那你可大飽眼福耳福。曠世奇觀,此地僅有。幾十米高的瀑布從壩頂一泄而下,巨大彩虹橫貫兩山之間(泄洪必見),瀑布聲音二十里以外都聽得到。另外如能進到發電廠裡面,則一定要去水下三層去感受一下另一種水的聲音(留個懸念哈),光是一個水泡聲音都可讓第一次去的人毛骨悚然,不敢挪步。

秋季,除了上面玩的少了看泄洪一項外,加一個吃野味、和看落日晚霞。最好找個漁家住上1-2天,早起晚出感受好山好水之意境。

冬季,枯水期,更多小島浮出水面,那看你的雅興了………… 如果想爬山,建議從成家洲這面上山(爬山大概30-60分鐘),可穿過大片大片的竹林來到成家洲後山最高點,(庫區最高點在雷打石山,在測水方向可看到),從山頂在看水庫全景,一覽眾山小的味道就來了。山風習習,甚是涼爽,倒回頭看漣水下游,那是三峽夔門之景,竹排點點,水波連連。

行車路線:(最好私家車,路況良好,20-30分鐘到電廠。如騎自行車同下線路。另記得帶相機、泳褲、遮陽帽、防曬油等,最好買一份旅遊意外險。)

1、下午2點左右從雙峰車站出發,坐到電廠中巴車一個多小時到電廠(上午去,則先坐到杏子鋪鎮的中巴車,轉摩的到電廠。以前有杏子到泥溪的中巴車,現已取消)。

2、從婁底坐經棋梓橋到杏子鋪的車,或者從長沙縣星沙鎮坐星沙至杏子的大巴車,在泥溪村下車(告訴司機去電廠,他會告訴你何時下車),要轉幾分鐘的摩托。

3、湘潭汽車西站有 湘潭西-水府廟 的班車,每天兩趟,都可以到電廠。

4、從株洲方向或婁底方向出發,坐火車在棋梓橋站下,坐船到電廠(一個多小時),也可坐快艇。

5、上海至昆明高速橫穿水庫,從水府廟水庫收費站(湘鄉水泥廠)下高速去電站10分鐘左右。

6、如果走G320國道(滬瑞線),則在雙峰香鋪坳轉XK04縣道,往杏子-泥溪方向,15公里,10幾分鐘到。[4]

電力樞紐

杏子鋪境內水府廟水庫

水府廟水庫樞紐位於湘水一級支流漣水中游雙峰縣溪口下游0.5公里的雙峰、湘鄉、 漣源三縣交界處。控制集雨面積3160平方公里,占漣水流域面積的 44% 。 流域多年平均雨量1367.6毫米,一般集中在4-6月,占全年雨量的44.3%。壩址多年平均流量68.5秒立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1.6億立方米。水庫總庫容5.6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94米相應庫容3.7億立方米,死水位85.5米,有效庫容2.6億立方米,庫容係數為0.12,屬不完全年調節水庫。

樞紐工程由大壩、電站廠房、船閘三部分組成。大壩為漿砌石重力壩、壩軸線全長242.05米,其中溢流壩段長141.75米,占全長的60%,溢流壩為非真空剖面,堰頂高程88.8米,安裝15孔8×5.2米(寬×高)鋼質弧形閘門,採用連續式鼻坎消能,最大泄洪媒能力6070秒立米;壩後式電站廠房位於右岸非溢流壩下游,裝有4台單機容量7500 千瓦機組,由4條管徑3.5米,長50米通過壩體的引水管從庫內直接取水,每管最大引用流量35.7秒立米;船閘布置在大壩左岸山坳,為單線雙級,總水頭28米,由上、下引航道,一、二、三閘首,一、二閘室及過度段等8部分組成,系漿砌石鋼筋混凝土結構,船閘設計年貨運量70萬噸,由於多種原因船閘運行近30年,年貨運量不到1萬噸。

水庫以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防洪、航運、養殖等綜合利用效益。下游18公里建有洋潭壩引水樞紐,1966年6月韶山灌區建成通水後,引用44.5秒立米流量,灌溉百萬畝農田;電站原設計多年平均發電量和保證出力分別為1.09億千瓦小時、5350千瓦,經覆核,由於原設計徑流量偏大、尾水位抬高、下游灌溉用水量增加,加大了補償調節流量等原因,分別減少到0.886億千瓦小時和4700千瓦;水庫因受上游淹沒限制,設計未預留防洪庫容,只能利用正常高水位以上庫容滯洪調蓄,削減部分洪峰,並考慮下游湘鄉允許安全泄量和與側水錯峰,以儘量減少下游洪水危害。

本工程1958年9月開工,1959年9月大壩建成,1960年7月水庫蓄水,同年9月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1963年2月船閘竣工。[5]

基礎教育

雙峰七中簡介

雙峰縣第七中學始建於1958年,在近半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為國家培養了13000多名畢業生.該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過了一條曲折坎坷,自強不息的發展壯大之路.學校曾幾度更替搬遷,如今校友遍布五洲四海,高考質量評估年年列縣,市優秀行列,由名不見經傳到被同行稱為湘中教育界的"黑馬",社會各界稱之為"七中現象",引起了領導關注,獲得了社會滿意,家長放心,學校逐漸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學校伴隨着共和國前進的步伐,與時俱進,蓬勃發展,現有教學班40個,學生3500多人,教職員工120多人.校園內綠樹成蔭,繁花噴泉,雕塑假山,優雅的環境融和着濃厚的文化氣息;教學樓,科教樓,學生公寓,高標準學生食堂,運動場一應俱全;閉路電視教學系統,衛星接收站,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高檔微機室,實驗室,儀器室,圖書室,閱覽室,音樂室,畫室一樣不少.現代教學設施為現代知識的學習搭上了平台.

辦學理念

"學校以學生成才,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為辦學目標.全體教師的信仰是:學生的進步說明一切,學生的滿意勝過一切,學生的利益高於一切."好風憑藉力",2002年11月27日,七中加盟北京大學附屬中學遠程教育網,成為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示範學校.充分利用名校優秀教育資源,提升辦學品位,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管理,自律與激勵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全員聘任制.尤其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倡教師當研究型,學習型,創新型教育家,人人有論文發表,個個參與課題研究.

辦學成績

學校教學質量是一年一個台階,1999年以來連續5年高考和會考排名均居全市,全縣優秀行列.2003年高考本科一批,二批上線132人,其中重點本科上線63人,600分以上4人,如此輝煌的成績受到了黨政和社會各界的讚許.學校先後榮獲湖南省"實驗教學達標學校","貫徹《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校務公開先進單位",婁底市"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先進單位","德育工作先進集體","花園式學校"多次被雙峰縣委,縣政府評為"文明單位".

半世紀桃李滿天下:雙峰七中喜迎五十華誕!


慶典上,校長黃勝華在歡迎詞中介紹了七中的發展歷程和學校未來的發展目標.慶典結束後,七中師生表演了精彩的文藝節目.

縣領導鄧志洪,宋建明,彭歐,熊迎潮,曾春谷等出席慶典,中國人民大學等二十餘個單位發來了賀電.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所三湘名校正在崛起!

重要人物

熊清泉

熊清泉,男,湖南雙峰杏子鋪鎮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南嶽師範學院肄業。歷任中共湘潭地委副書記兼湘潭市委書記、郴州地委書記、長沙市委第二書記、湖南省委副書記、湖南省省長、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七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

熊清泉1927年12月16日出生於雙峰杏子鋪鎮一個農民家庭。就讀於國立師範學院史地系,後併入湖南大學。1948年11月參加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革命組織「方生社」,從事進步的學生運動。194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衡山縣委辦公室秘書、縣委宣傳部長、縣委辦公室主任、縣委常委。1954年後任省委農村工作部副處長、省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1965年後任湘潭地委副書記兼韶山公社書記、韶山區委書記。1971年後任湘潭地委副書記兼湘潭市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零陵地委副書記。1980年後任郴州地委書記、湖南省委常委兼長沙市委第二書記、長沙市代市長。1983年1月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1985年6月任湖南省委副書記。1985年7月至1989年2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長。1988年4月至1993年10月任湖南省委書記。1993年3月當選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85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增選為中央委員。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他發起創立了湖南省教師獎勵基金會,並任理事長,後改任名譽理事長。還支持創立了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周光召科技獎勵基金會,分別任名譽會長和會長。另兼任湖南省老科協第一會長。他善于思考,勤於寫作,著述頗多,常有文章見諸報刊,著有遊記《江山萬里行》、《調查與思考》等。

2010年4月26日,酷愛書畫、年過八旬的原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在《湖南日報》上

賦詩一首「送春賢」。詩文如下:

送春賢·熊清泉

欣聞春賢調新疆,未及歡送杜鵑香。

富民強省是宗旨,彎道超車敢擔當。

黑白戰略望抓緊,改善民生第一樁。

新疆歷史請熟讀,民族團結保邊疆。

注釋:黑白--石油、棉花

春賢:湖南省原省委書記:張春賢,後調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

曹明求

1954年7月出生,湖南省雙峰縣杏子鋪鎮沿河村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號稱中國牡丹之王的曹明求,1954年7月出生,湖南省雙峰縣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

曹明求自幼酷愛繪畫,尤鍾情於牡丹。1989年入廣州美院深造,得名師指導,更精研古代巨匠傳統,融會貫通,奠定了堅實的繪畫基礎。從1992年開始,他陸續在深圳、北京、洛陽、河北、湖南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他的作品分別被中國美術館和中國駐新加坡、英國、德國、丹麥大使館以及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的名家收藏。

神州濤聲

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高2.6米、長5.28米的巨幅畫作《神州濤聲》白牡丹群像圖。這幅畫因結構有力使大畫更顯其大,大氣的形使大氣的神得到充分地體現。他把牡丹看作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大魂大魄的象徵,整幅畫洋溢着對蓬勃生命的禮讚和神州大地的謳歌。

他筆下的牡丹已不再是達爾文研究過的那種植物,也不再是李太白詠唱過的「國色天香」,他以風景畫家對待雲霞明滅的長空、激浪澎湃的大海、幽深邃密的山林那樣對待那些花朵,賦予它們激情的暢想和渴念,靜觀的澄澈和覺悟。以薄塗或厚積的色彩,構成堅實的肌理和悠遠的空間,傳達情調的高亢和克制、衝撞和平衡、激越和斂息之間的翻轉變動;形成或寫實、或抽象;或象徵、或神秘;或簡潔,或明朗,或幽暗的意向。他從牡丹花想到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人心,抓取永恆的瞬息。20世紀偉大的中國畫家潘天壽,常常像畫山林那樣畫石頭和花草,畫野獸那樣畫蟲、蛙。像是對英國畫家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名言的回應:「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花里感受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掌心/讓永恆在剎那間收藏!」這正是一切傑出藝術的真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