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贈何七判官昌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贈何七判官昌浩》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當時飽經滄桑的李白,體弱多病,遭受了政治上最沉重的打擊,但他依然「忽惆悵」,原因是想去解除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所以說這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政治抒情詩,表現了詩人不甘心老死阡陌之間,決心乘風破浪,為世人排難解紛的崇高志向。這就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詩中的矛盾和苦悶心情也是由此而生。[1]
本詩最顯著的特點是善於引古論今來抒發內心的矛盾和苦悶,最終以擺脫這種苦悶而展示出詩人樂觀豪放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原文
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嘯咤,思欲解世紛。
心隨長風去,吹散萬里雲。
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勳。
老死阡陌間,何因揚清芬。
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
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
注釋
何七:何昌浩,排行第七,故稱何七。安旗云:「似為幽州節度使判官」。判官:節度使屬官。
匡坐:正坐。夜分:夜半。
「平明」句:平明,即天明。嘯咤:高號長嘯。
濟南生:西漢伏生,名勝,濟南人。曾為秦博士,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傳九篇,即今文《尚書》。漢文帝時召伏生,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見《漢書·伏生傳》。
夫子:指何昌浩。管樂:指春秋時齊相管仲、戰國時燕國名將樂毅。
「豈將」句:將,即與。沮溺:指春秋時兩位著名隱士長沮、桀溺。見《論語·微子》。
譯文
有時我夜裡忽然覺得心情惆悵不已,於是就起身思前想後獨坐直至夜半。熬到天亮時分才知道那不過是空懷壯志而已,無奈地仰天長嘯,真的很想為這世間排解紛擾,一展懷抱。
我的心隨着長風直衝上穹蒼,吹散長空中的萬里烏雲。我羞於像西漢濟南伏生那樣,九十多歲了還是儒生一個,整日裡只知道吟誦古文。還不如像你那樣拂劍而起,到邊疆沙漠上去平復亂賊,建立神奇的功勳。倘若一輩子平庸地老死於阡陌之間,又拿什麼去揚名,永世留芳呢?
夫子您就是當今的管仲和樂毅,英明才智勇冠三軍。說到底,我就是想和你一起出發到戰場上建功立業,怎麼能與春秋時的長沮、桀溺為伍而隱居終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