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據清代黃錫珪編著的《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的時候,曾隱居在大匡山的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就是當時所作。[1]
詩中構思並不複雜,詩人的所聞所見,都是為了突出訪道士不遇的主題。全詩辭句平易自然,純用白描,景美情深。當然,並不是說李白這首詩已經寫得盡善盡美了,他後期比較成熟的詩作,都寫得十分灑脫、酣暢、飄逸、雄渾,字裡行間充滿着一股豪氣。而他這首詩,在這方面的特點還不夠明顯,也不夠濃郁,屬早期尚不成熟作品。
原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注釋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昌隆縣北五十里,青年時期的李白曾經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讀書。
帶露濃:一作「帶雨濃」。這裡指桃花上沾掛了很多露珠。
青靄:青色的雲氣。
譯文
遠處,隱約的狗叫聲夾雜着淙淙的流水聲在空中迴蕩,我看到綻放的桃花上沾掛了很多晶瑩的露珠。
樹林的深處偶爾會看見幾隻麋鹿出沒。已是正午時分了,來到溪邊卻聽不到寺院傳來每日都按時響起的鐘聲。只看見那些翠綠挺拔的野竹劃破了青色的雲霧,飛流直下的山泉懸掛在碧綠的山峰之上。
沒見到道士,也沒有人知道他現在去了哪裡,我只好獨自倚靠在幾棵松樹之間默默地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