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下荊門》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秋下荊門》此詩約作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當時李白在游峨眉山,秋天時經過清溪、渝州、三峽等地,去楚地遊覽,在離開荊門時作了此詩。[1]
詩人寫出了第一次出蜀遠遊時,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想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用典含而不露,遣詞造句凝練而深沉,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不同凡響的格調,洋溢着專心疇志,不安於享樂、豪放樂觀的浪漫主義情懷。
原文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注釋
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空:指樹的枝葉已經落盡。
布帆無恙:引用《晉書·顧愷之傳》的典故,此處表示旅途平安。
鱸魚鱠:引用《世說新語·識鑒》的典故: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菰菜、鱸魚鱠的美味,遂辭官回鄉。這裡李白以張翰自比,表現了李白思念家鄉有意退隱之意。
剡中:在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帶。
譯文
不覺之中,秋霜已經降落荊門山,江岸邊樹木的葉子已經落盡,一眼望去,江面顯得寬闊了許多。船布帆完好地掛在桅杆之上,在秋風的招引下順利起航了。
我這次離家遠行,不是為了那美味的鱸魚鱠,而是因為我太愛祖國的名山大川了,才決定去剡中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