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鳳凰台》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登金陵鳳凰台》這是李白集中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此詩一說是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還有一種說法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1]
詩中語言清麗流暢,毫無雕飾,雖為登臨弔古之作,卻無單純憑弔之詞,而是引出歷史典故,與自己獨特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自己憂國傷時之情,啟發人們更深刻的思考。
原文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釋
鳳凰台:昔日位於今南京城內西南隅,鳳游寺一帶。
江:這裡指長江。
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現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內。一說指當時豪門世族。
二水:一作「一水」。
總為浮雲能蔽日:此處的浮雲暗指奸邪小人,比喻小人當道禍害忠良,此處指奸佞之徒蒙蔽君主。
譯文
鳳凰台上曾經有許多鳳凰悠閒自在地悠遊嬉戲,如今鳳凰離去,而亭台空空只有江水獨自東流。
吳宮周圍的鮮花芳草將幽幽小徑厚厚埋住,倍顯荒涼,晉朝的多少豪門王孫貴族現在都已成為荒冢古丘了。
三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好像坐落在青天之外;滔滔江水被白鷺洲從中分成了兩條河流。
總有奸邪當道禍國殃民,猶如浮雲蔽日無法見光,如此被貶後與長安不得相見,讓我心中溢滿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