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灞陵行送別》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灞陵行送別》長安東南三十里處,原有一條灞河,因漢文帝葬在這裡,所以稱為灞陵。唐代,人們出長安東門相送親友,常常在這裡分手。這首送別詩就作於灞陵,大約在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和天寶三年(744年)的春天。此時李白入長安已有一段時日。從詩意看,詩人所送的行者是一位和他同遭受排擠、仕途失意之人,在詩人的寄寓中,還有對於政局的憂慮。[1]
原文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岐,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注釋
灞陵:也叫霸陵,即白鹿原。因漢文帝葬在這裡而得名。灞陵亭:古亭名,據考在長安東南三十里處。
浩浩:形容水勢浩大的樣子。
王粲: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漢獻帝年號,196-220年)時代著名詩人,「建安七子」之一,由於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
西京:唐朝都城長安。
紫闕:紫色的宮殿,此指帝王宮殿。一作「紫關」。
驪歌:指逸詩《驪駒》,是古代離別時唱的歌賦、歌詞。一作「黃鸝」。
譯文
將你送到灞陵亭上就得分手了,但見那灞河水浩浩蕩蕩地向前流淌着。
抬頭看,灞陵亭山上有很多沒有花開的古樹,向下望,灞陵亭下邊的春草淒淒蘺蘺,真是令人傷懷不已。
我向秦地的人詢問眼前的這條路通向哪裡,他說這是當年東漢才子王粲南下時走的古道。
原來這蜿蜒連綿的古道也通向長安城中的宮殿,只可惜那宮殿方向的太陽快要西沉了,此時浮雲升起,景象黯淡。
正當這西下的夕陽已使我肝腸寸斷的時候,又不知從何處傳來了《驪駒》的歌聲,哀愁決絕,使我不忍心再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