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這首詩疑李白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秋,李白由梁園(開封)南行來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族叔李雲(又名李華,是當時著名的古文家,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於752年任監察御史)巡行到此地,但很快就要離開。這首詩就是李白陪他登謝朓樓,設宴餞行時而作。[1]
詩中並不直言離別,而是於行雲流水之中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憤懣。全詩如歌如訴,情感起伏跌宕,韻味深長,章法騰挪閃越,音調激越高昂,一展李白詩歌素有的豪放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獨特風格。
原文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注釋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帶。謝朓(tiǎo)樓:又名北樓、謝公樓,在陵陽山上,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並改名為疊嶂樓。李白曾多次登臨,並且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餞別:以酒食送行。校(jiào)書:官名,即秘書省校書郎,掌管朝廷的圖書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族叔李雲。
此:指上句的長風秋雁的景色。酣高樓:暢飲於高樓。
蓬萊:此指東漢時藏書之東觀。《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附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建安骨:漢末建安(196-220)年間,「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詩風骨遒上,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
小謝:指謝朓,字玄暉,南朝齊詩人。後人將他和謝靈運並稱為大謝、小謝。這裡用以自喻。清發(fā):指清新秀髮的詩風。發:詩文俊逸。
「俱懷」二句:逸興(xìng),即飄逸豪放的興致,多指山水遊興,超遠的意興。壯思:雄心壯志,豪壯的意思。覽:一作「攬」,摘取。
銷:一本作「消」。
明朝(zhāo):明天。散發(fà):不束冠,謂不做官。此形容狂放不羈。古人束髮戴冠,散發表示閒適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歸隱江湖。語出《史記·貨殖列傳》:春秋末年,范蠡辭別越王勾踐,「乘扁舟浮於江湖」。
譯文
棄我而遠去的昨天,已經沒有辦法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今天,卻又令我極為煩憂。
萬里長風將秋天的鴻雁又送到南方,面對這樣的景致,正適合端起酒杯在高樓之上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校書您的文章頗具漢代的建安風骨,而我的詩風,間或有如南朝謝朓一樣的清新俊逸。我們都是滿懷飄逸豪放志趣和雄心壯志之人,飛躍的神思只想登上九天去摘取明月一輪。
然而就像抽出刀劍去阻斷水流而水卻更加洶湧奔流一樣,此時的我,舉杯痛飲,本以為能夠消除憂愁,誰料想,反而是憂愁之上更加愁憂。
唉!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能稱心如意,不如明天像當年范蠡辭別越王勾踐那樣,披散了頭髮,駕乘一葉小舟隱退江湖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