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濟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濟仁
李濟仁
原文名 Yammie Nam
出生 歙縣
國籍 中國
別名 李元善
職業 醫生

李濟仁,男,漢族,1931年1月生,歙縣人,中共黨員,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終身教授[1]

首屆「國醫大師」、首批「全國500名老中醫」、首批國家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首批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精擅內、婦科疑難雜症,尤擅痹病、痿病、腫瘤等頑疾治

療,有《濟仁醫錄》等專著10餘部,論文百餘篇,並參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2017年7月24日,李濟仁被評為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2017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

主要事跡

李濟仁原名李元善,為表明志向和決心,取"仁心濟世"之意而更名。他誓衛醫道,誠信行醫,力求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療程治癒病人,一直秉承舍醫送藥的優良傳統。行醫60餘載,他拯疾濟羸,以仁心仁術、濟人濟世為銘,詮釋大醫精誠要義。

李濟仁12歲就跟隨當地名醫學醫,成長為具有460餘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的傳承人。從鄉野郎中成長為一代名醫,李濟仁初心不改,執着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校注整理新安醫著,潛心提煉新安醫學診治特色和規律,帶領學生還原了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原貌,並釐清和闡明了新安醫學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規律。李濟仁獨著和主編《濟仁醫錄》等學術專著14部,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獲省部級科研獎勵5項,並參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15歲的王某,四肢痿弱無力,經常跌倒。經大醫院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長期服用激素、維生素等無效。李濟仁以《內經》理論與診治方法融會新安醫學學術思想,連續調方數次,患者病情大有好轉。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李濟仁不僅在醫術上繼承"張一帖",更是將"張一帖"舍醫送藥的傳統延續傳承[3]。幾十年來,他無論多麼繁忙,每年都會定期返回家鄉為鄉親們贈醫施藥。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李濟仁和夫人為國內外1萬餘人次的患者提供了"無償函診服務"。

李濟仁始終秉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4],厚德中和"的家規家訓,他的5個子女也在中醫藥不同領域各有建樹,成為當代中醫傳承的典範。他還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作為傳人,形成一個博士團隊[5]

獲得榮譽

李濟仁榮獲首屆國醫大師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2017年7月24日,李濟仁被評為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2017年11月,獲得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評選表彰的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主要領域

動亂年代,民眾深受病患之苦,遂從"天下之至變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醫也"之古訓,立志以醫道濟人濟世。 1943-1948年,他師從新安名醫張根桂研習中醫,並更名"濟仁",成為新安一代名醫世家"張一帖"第14代傳人。

1、稱號及專著

古老的徽州,秀木成陰、風景如畫,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域性醫學流派新安醫學便誕生於此。

2、行醫特點

繼承傳統並開拓創新,是李濟仁醫術之特色。在醫治外感病、急症方面,他繼承"張一帖"心法,妙方獨具,用藥猛、擇藥專、劑量重,常一劑奏效;對於疑難雜症,則合參新安汪機"培元派"調補氣血、固本培元思想,主張辨症與辨病相結合。由於不了解中醫,很多人不信任其"偏方秘方",醫生們故常不敢使用。對此,李濟仁有着獨到見解:"有些驗方聽起來的確荒誕不經。但常年使用、效果確實的驗方,還是值得採納的。"他熔經方、時方、驗方於一爐而精心化裁,針對世界性頑疾系統提出 益腎填精、健脾和胃、養血舒筋等法,在痹症診治上提出寒熱辨治、氣血並舉、痹痿同治"三期療法"、創立治療冠心病的"歸芎參芪麥味方"、治療慢性乙肝的"乙肝轉陰方"等效方驗方,並總結出"強調服藥時間,注重動靜宜忌"、"推崇數方並用,主張定時分服"等精闢論見[6]。由於醫名遠播、療效精到,海內外慕名求診者紛至沓來,對此,李濟仁總是予以悉心診治。繁忙的醫、教、研之餘,他甚至還為4000餘位患者提供"無償函診服務"。[7]

3、領域貢獻

李濟仁是"新安醫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8],理論與臨床並重是其從醫的另一重要特色。"新安醫學需要更多的人來傳承",他潛心提煉新安醫家診治之特色規律,主編《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等書,其中,集新安醫著之大成的鴻篇巨著《新安醫籍叢刊》首次將歷代新安醫家著作進行校注整理。"獨本不能流傳……要讓更多人領會新安醫學的魅力",為此,他毅然捐出傳本極少的新安醫著《神灸經綸》,交由出版社出版。經多年努力,他帶着學生們成功"還原"已塵封於歷史的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並釐清闡明其針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富特色的診療規律。此外,李濟仁還以《內經》為宗,理論與臨證互作闡發,確立中醫醫學地理學、中醫時間醫學等新學術生長點,及體質學說、五體痹病、五臟痿病等研究專題,在中醫理論與臨床的研究上碩果纍纍。

對於醫術,李濟仁孜孜以求,凡有所悟、所思、所得,均述諸筆端,數十年來聚沙成塔,共撰寫《濟仁醫錄》、《痿病通論》等專著12部,參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首批衛生部高等學校規劃教材,並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項,對新安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的傳承與創新起到重要示範作用。

面對榮譽,李濟仁卻一貫淡然:"學生們的成績就是我辛苦的最好回報[9]。……家族制是古代社會文化意識,在現代多元教育形式高度發達的今天,注重的是文化傳承和多元化傳承方式。 '張一帖'是民族文化瑰寶,我想把它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人了解它、利用它。 "

養身之道

國醫大師李濟仁,很多蕪湖人對他肯定非常熟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第14代傳人,懸壺六十餘載。

儘管現在已是90歲高齡,但他依然堅持每周四早上,準時出現在蕪湖市弋磯山醫院,為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病人坐診問症。

李濟仁今年90歲,早年間,長年的勞累和工作壓力讓他在50歲時就患上了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高血糖,常見慢性病接踵而至一個都沒有落下......

但是現在,李濟仁90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耳聰目明、面色紅潤。為什麼一個天命之年就疾病纏身的人,年齡越大,身體反而會愈加健康,看着比同齡人精氣神更足

運動

每天起床前,李濟仁都會先在床上做一套操,來喚醒自己的大腦和身體。

飲食

除了運動,李老在飲食上也比較注意。《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司歲備物,意思就是說,要遵循大自然的生長規律采備食物,才能得天地之精氣。而冬季萬物收藏,植物的精華聚於地下的根莖,「冬天吃根」是民間流傳已久的養生習俗。今年的年夜飯,女兒李艷就給父親準備了一道葛粉雞蛋餅。

製作葛粉雞蛋餅,要先將冷水加入葛根粉中,把葛根粉充分攪開,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然後打入兩個雞蛋,再次攪拌。等到攪拌成麵糊時,加入蔥花、少許鹽,就可以開始煎制了。將油倒入鍋中,油加熱後,將攪拌好的麵糊倒入鍋中央,在蛋餅未成型前,以緩慢的速度慢慢的轉動鍋底,形成圓形。基本定型後,將蛋餅翻面繼續煎制。等到兩面都煎製成金黃色,就可以盛出鍋了。

李濟仁患有三高症多年,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葛根是秋、冬採挖的植物根莖,有着止渴降脂的功效,李濟仁患糖尿病多年,平日裡經常吃這道菜降脂降糖。

喝「三降」保健茶

配方:黃芪10-15克、黃精10克、西洋參3-5克、枸杞子6-10克。

第一味:黃芪,治好糖尿病。第二味:黃精,又補氣又補血。第三味:西洋參(冬天用人參)第四味:枸杞子,補血。

李濟仁教授特別指導:高血脂嚴重的話,加葛根15克或10克都行,葛根粉要少吃,澤瀉8克到10克。有的血壓高的話,可以加一點生杜仲、菊花。血壓高紅參就少吃。

「三降」保健茶吃法:早上,將上面的藥材放入保溫杯內,倒入開水,悶10分鐘左右就可以喝了。喝沒水後可以不斷添加熱水,喝上一整天,晚上再把泡過的藥材吃下去。就這樣,李濟仁教授一堅持就是將近45年,他覺得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好[10]

《焦點訪談》專訪

中國有句古話,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懸壺濟世可以說是古老的中醫文化的一種傳承,一種傳統。中醫博大精深,為促進保障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攝製組到弋磯山醫院中醫科進行為期一周的專題採訪,「國醫大師」李濟仁、中醫科主任李艷接受採訪。專訪節目於6月11日晚19點40分在央視新聞頻道與央視一套《焦點訪談》欄目播出。李濟仁是2009年國家首批評選出的30位國醫大師之一,也是有400多年傳承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的傳承人。

每周

四上午,是李濟仁在蕪湖弋磯山醫院坐診的時間。老人今年已經85歲了,雖然身體狀況沒有前兩年那麼好,可還堅持來醫院為病人看病。

李濟仁原名李元善,1931年生於安徽歙縣。在李濟仁青少年時期,長兄不幸夭折,自己又身患瘧疾,再看到家鄉父老在戰亂中深受病患之苦,讀了幾年私塾的他萌生了學習醫術,濟世救人的想法。

學醫後的李濟仁拜在新安名醫張根桂門下,張根桂這一脈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的張守仁,對內科疑難重症的治療很有辦法,往往一帖見效,始稱「張一帖」。歷經明、清、民國,有400多年的傳承歷史。後來李濟仁娶了張根桂女兒張舜華為妻,做了上門女婿,就此成為「張一帖」第14代傳承人。前後用了60多年時間,才從一位鄉野郎中成長為一代國醫大師。

李艷是李濟仁的二女兒,跟在李老身邊學醫快30年了,是李濟仁臨床醫術的主要傳承人之一。雖然已經出師多年,可每逢父親出診,李艷仍習慣性地陪在身邊。每位病人,李艷都要先看一次,然後李濟仁再看一次。

雖說是父女,可李艷在醫院還是喜歡與父親師徒相稱。因為放在舊社會,她是不能學醫的。根據祖訓,「張一帖」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李艷能得到學習醫術的機會,源於李濟仁這一代做出的改變。

和祖訓的保守傳承不同,李濟仁這一輩子都在想着如何發展中醫事業。早在解放初期,他就和妻子張舜華把祖傳的「張一帖」秘方捐給了國家。除了貢獻秘方,李濟仁還廣收門徒,只要誠心學習中醫,老人都會傾囊相授。

如今的李艷盡得李濟仁醫術真傳,現在是弋磯山醫院的中醫科主任,也是中醫痹病學國家重點學科的帶頭人。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父親李濟仁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國醫大師李濟仁醫生之氣血雙補茶

除了李艷這個女兒,李濟仁還有四個兒子。值得一提的是,大兒子張其成,四兒子李標和五兒子李梢都是博士生導師。有的在傳播國學,有的在做科學研究,從事的職業都與中醫有關。每個子女的就業走向,背後都有李濟仁的影子。

傳承臨床醫術的除了二女兒李艷還有三兒子李梃。和李艷在城裡三甲醫院做醫生不同,李梃被李濟仁安排在歙縣定潭老家,當一名鄉村醫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李濟仁獲得了舉家落戶蕪湖的機會,可「張一帖」在歙縣傳承了幾百年,李濟仁不想在老家斷了傳承,他把當時剛滿17歲的三兒子李梃留在了定潭。

雖然心裡十分不情願,但李梃沒有違抗父母之命,安心留在了定潭老家潛心研究醫術。草藥自己上山采,藥丸自己做,時不時還打電話向父親請教醫術上的問題,很快就適應了鄉村醫生的生活。

如今,李梃傳承下的「張一帖」,是歙縣附近最有名的中醫大夫之一。十里八鄉的村民,都願意找他看病。一個原因是李梃醫技高,另一方面就是診費低。不僅診費低,藥品價格也低,而這一切都是父親李濟仁的要求。

李梃對父母強行把他留在農村傳承「張一帖」的怨念早已釋懷了。在他看來,「張一帖」能以古老的方式在他身上傳承下來,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一方面是保住傳承,另一方面還要創新發展。對李濟仁來說,如何能讓中醫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是他的最大心愿。

李梢是李濟仁最小的兒子,大學學的也是中醫,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畢業以後。在李濟仁的引導下,李梢並沒有當一名中醫,而是去了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的生物信息研究所。

一個傳統中醫去搞計算機自動化運算,如此巨大的跨界,想想就知道有多困難。最初幾年的科研可以說毫無頭緒,接連碰壁。而父親李濟仁的支持與鼓勵,無疑給了他巨大的信心和動力。

為了支持李梢在科學路上走得更遠,李濟仁把自己常用的800多個有效處方匯集成冊,分門別類供李梢參考。而李梢通過這800多個處方找出了核心用藥成分,再通過網絡化計算,用實驗找出到底哪些成分對病菌有效,終於在中醫理論中的寒熱方向找到了突破點。

李梢先是證明了中醫里寒症熱症的存在,又找到了寒熱菌群的區別,再通過中藥成分區分治療,這種研究的有關方法學和應用研究結果被李梢整理出來後,在多家國際重要學術刊物發表,並獲得了中國和美國發明專利。2014年11月4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用兩個版面刊發了「實驗室中的東西方交融」為題的長篇報道,突出介紹了李梢課題組在中醫藥網絡藥理學和系統生物學方向上的有關成果。當天的報紙一出,李梢就打電話告訴李濟仁,那一刻他最想讓父親分享他的喜悅。

對於李濟仁來說,無論是搞臨床的李艷和李梃,或是搞科研的李梢、李標,以及傳播中醫國學的張其成,家裡每個孩子都繼承自己的衣缽,都在各個領域上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也許對於這個家庭來說,傳承不僅僅局限於技術與品德,更是骨子裡的一種堅韌與執着。

源於新安,立足國學,重視臨床,走向科學。從中可以看出,李濟仁在發展中醫藥這件事上,展現的是開放、共享的理念,目的就是把中醫藥發揚光大,醫治更多人的病痛,傳承的正是懸壺濟世、醫者仁心。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而要想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運用好,更好的造福人類,還需要更多有堅守和擔當的中醫賢達。

視頻

李濟仁:六十載詮釋大醫精誠要義

李濟仁:六十載詮釋大醫精誠要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