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極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極冰

李極冰,男,1953年出生,漢族,北京智通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同時任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個人檔案

李極冰,曾任美國蒙大拿州政府高級經濟師、州長國際貿易特別助理;90年代中期,任美國弗吉尼亞州首席經濟研究員、弗吉尼亞州經濟法院訴訟作證經濟專家;90年代末期,在美國創辦《中美工商》雙語雜誌並任美國主編。

2001年,作為中國「國家海外高端人才」回到中國,先後在美國UT斯達康公司任首席經濟學家、戰略規劃總經理,中國聯合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濟師、戰略總經理。

2009年,李極冰率領創業團隊,創立北京天智通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了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全球領先的多維互動移動媒體格式(DMM格式)和維C移動數字出版平台——「軟出版」平台(簡稱「VC平台」)。天智通達公司在今天已經成為中國移動數字媒體運營的領軍企業,成為向政府、媒體、企業和個人提供開放式獨立運營能力的中國第一移動媒體運營商,包括從客戶端應用程序到平台獨立商業運營、到移動廣告投放和數據運營管理的全面運營服務。

個人履歷

1992年—2001年1) 美國政府弗吉尼亞州 首席經濟學家

2) 美國弗吉尼亞州 高級法院訴訟作證經濟專家(美國政府資格認定並指定)

3) 美國蒙大拿州 州長助理(國際貿易)

4) 美國聯邦政府 高級經濟學家

5) 美國ACE國際有限公司 總經理

2001年—2009年1)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 副總經濟師

2)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 戰略規劃 總經理.

3)美國UT斯達康公司 首席經濟學家

2009年至今1)北京天智通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首席執行官

2)信息產業部 國家電信專家委員會 委員

3)數字中國聯合會 首席研究員

4)北京交通大學 教授

5)北京郵電大學 教授

6)西北工業大學 教授

7)西南交通大學 教授

研究成果

1)「軟出版」智能體系(維C移動媒體數字出版平台)及研究(國家專利);

2)「基於CDMA和GSM通信原理的數據採集技術」(國家專利);

3)移動數字媒體的創新理論框架及模型;

4)信息智能理論體系

曲線愛國的李極冰

三十年的輪迴,李極冰從中國鐵道部的研究人員到美國留學生,從美國聯邦政府的高級經濟學家到中國聯通集團的總經濟師,再回到美國上市公司UT斯達康公司任首席經濟學家,三十年間的輾轉讓他對中國改革開放和自己的人生有太多的體會。李極冰說,我們有太多理由為自己、為改革開放驕傲; 也有更多的理由去深刻思考自己的不足。

因為對中國的信心而回國

1996年,李極冰受邀參加北方交大百年校慶,並受到了江澤民主席的接見。闊別故國十年後第一次回歸,李極冰隨同校友們遊覽長城。天下起了濛濛細雨,汽車沿着長城公路蜿蜒而行時,雨突然停了,陽光映照在雨滴滾動的綠葉上,長城在遠處閃現。此時,李極冰發覺,世界與自己都退卻了,他自己在車裡靜靜地哭了差不多10分鐘。

李極冰當時發現:他與祖國有一種永遠無法割斷的感情。他在思考:我到底應該為自己的祖國、為中美友誼做些什麼?

2001年,中國國企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國電信業巨頭中國聯通也正籌備海外上市,中國政府希望引進一名有海外背景的高管處理對外談判事務。李極冰參加了考試,從全球1000多名競爭者中勝出,擔任中國聯通副總經濟師、企業發展部總經理。

期間,他主持並完成中國加入WTO後最大的對美商業培訓談判、對羅馬尼亞電信合作談判和第一家電信增值業務合資公司談判,曾擔任美國華盛頓-中美高層電信政策研討會中方大會輪值主席。

回到美企,曲線愛國

3年後,在外人看來風生水起的李極冰卻離開了中國的國企系列,加入到美國知名高科技上市公司UT斯達康公司,任首席經濟學家。李極冰說自己是一個在國外聽到"北京"都會流淚的人,而讓其最終走上"曲線愛國"路線的則是中國企業的體制原因。國企管理體制的弊端讓李極冰時常感到壓抑。"在美國法院工作時,老闆對我說,最大的衝突是體制衝突,人事衝突只是依附於它,體制衝突實際是文化衝突"

國企管理體制的弊端讓李極冰時常感到壓抑。"在美國法院工作時,老闆對我說,最大的衝突是體制衝突,人事衝突只是依附於它,體制衝突實際是文化衝突",李極冰說,在中國國企系列中有相當多的有激情的人的創造性思維受到壓抑。 但是, 他同時也認為,這種環境對他個人的思考深化反而是一種催化因素,"在我的一生中,我希望努力把所有的要素都理解成沉澱,這樣我才能更深刻體會問題的根源"。

李極冰坦承,回國前對中國的問題看到一些,但看到更多的還是機會和希望。在他的眼中,中國今天還是大變革、大發展的年代,"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認為100年來沒有任何人比今天的年輕人在生活環境上更幸福, 也沒有任何人比今天的年輕人更需要對自己的人生環境進行內醒的思考"。[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