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文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文祥
李文祥
出生 1925年5月
中國河南省濮陽市范縣白衣閣鄉白衣閣北街村
逝世 2017年2月
國籍 中國
職業 特等功臣、老復員軍人
知名作品 二等功,一等功,"戰鬥英雄"

基本信息

李文祥,男,河南省濮陽市范縣人,1925年5月出生,1947年參軍入伍,194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解放軍第28軍83師247團戰士、班長、排長、副連長,先後參加了濟南、淮海、渡江、平潭島等戰役,榮立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各一次,榮獲"戰鬥英雄"榮譽稱號。2011年1月4日,省委書記盧展工慰問時無意之中發現他的事跡,全省掀起學習熱潮,號召"大學生基層奉獻青春,學習李文祥"。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人物履歷

1925年農曆端午,生於今河南省濮陽市范縣白衣閣鄉白衣閣北街村。

1947年12月,參軍加入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29師85團。

1948年9月,參加濟南戰役,負輕傷,立二等功。

1948年冬,參加淮海戰役,任副班長,同月升任班長。立特等功。

1949年3月,改編為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第28軍83師247團。

194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4月,參加渡江戰役。

1949年5月,參加上海戰役,立一等功。

1949年10月,參加福州戰役,獲特等人民功臣獎狀。

1949年9月,參加平潭島戰役,獲戰鬥模範稱號。

1955年7月,任副連長,授少尉銜。

1956年8月,復員轉業為18級幹部,任福建省建設廳第三建築工程公司保衛科幹事。

1957年,在福建仙遊與陳寶珍結婚。

1962年7月,響應國家幹部精簡支農的號召,返回家鄉當農民。先後擔任民兵連長、生產大隊長、生產隊長。

1979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務農30餘年。

2011年1月4日,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慰問時無意之中發現他的事跡,省委、省政府、省軍區作出向李文祥同志學習的決定,全省掀起學習熱潮。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2012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看到屢立戰功卻長期隱姓埋名的老英雄李文祥代表,李長春由衷稱讚說,"您不講自己的光榮歷史,只講默默奉獻,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1]

人物事跡

有這樣一位平凡的革命老人,戰爭年代出生入死,英勇善戰,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了顯赫戰功;和平建設時期,卻藏起榮譽功勳,自願紮根農村,49年如一日,安貧樂道不問索取。他就是特等功臣、老復員轉業軍人李文祥。2月24日上午,記者走進這位革命老人的家裡,三間普通的平房裡簡陋而整潔。記者注意到,他家最大的資產就是一台電視機和一台已經生鏽脫漆的縫紉機。靠左邊的屋裡,陳舊的木板床和木板箱靜靜地立在那裡,仿佛訴說着主人平凡的生活。

1925年5月李文祥出生於河南省濮陽市范縣白衣閣鄉北街村,1947年12月參軍入伍,194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了濟南、淮海、渡江和平潭島等著名戰役,榮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等,獲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1956年李文祥以軍隊幹部身份轉業到福建省建設廳建築工程公司工作,1962年他響應國家支農號召,主動要求回到河南老家務農。之後,他紮根農村默默奉獻、甘於平凡,帶領村民挖水渠、復耕農田,為家鄉的變化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其間,李文祥對誰都沒有說過自己在部隊時的輝煌歷史。他用一塊布料把在部隊榮獲的立功受獎證書和獎章包好後,就把這個布包壓在了箱底下。大家只知道他是一位普通的復員轉業軍人。

回到老家後,一貧如洗的李文祥夫婦先是住在四處透風的破廟裡。妻子陳寶珍是福建人,特別怕冷,李文祥就讓妻子堅持再堅持。此後,他們又先後三次搬家,到1983年才蓋了屬於自己的三間平房。而這時候,李文祥已經幹了十幾年生產隊長和村委會主任。

記者在這個村里見到了與李文祥一起"搭班子"15年的董明瑞老人。他說:"老李這個人光明磊落,當那麼多年村幹部,從不占公家一分錢便宜。全村都住上新房,他是最後一個才蓋的。在他影響下,我也一直沒犯過錯,嚴格要求自己,群眾很滿意。"

現任村委會主任董明亮說,我們這裡位於黃河故道,是河南省有名的黃泛區。為了踐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諾言,老李出了大力。如今,我們村人均收入4000多元,老李家的生活水準在全村屬中等偏下。現在他家種了近四畝地,雖說他上了年紀,沒病前也經常到地里走走看看,指導一下年輕人。

村頭幾位聊天的村民都說李文祥是好人,只知道他是一名普通的復員轉業軍人。今年69歲的溫繼承老人說,李文祥從沒有炫耀過他的戰鬥功績,他把他獲得的榮譽藏了起來,一方面不想給國家添麻煩,另一方面主要是不想脫離群眾。他已經把自己變成了真正的農民。

人物故事

省委書記揭秘塵封多年的故事

"如果不是2011年1月4日盧展工書記下鄉慰問時,偶然走進我們家,我至今還不知道父親埋藏了60多年的英雄故事。"李文祥的女兒李金英說。那天下午,家住河南濮陽市范縣白衣閣鄉北街村的文祥老人聽說有人會來看他。老人想,元旦剛過,可能是民政幹部來慰問老軍人。一位慈祥和藹的中年人,走上來握住了他的手,此時,老人並未聽清這就是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老人簡樸的堂屋,牆壁上一幅軍容豪邁、英姿勃發的照片引起盧展工的興趣,當問起照片的來歷,老人才從抽屜里捧出一個小布包。沒想到,這個小布包里是老人在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劉行鎮國際電台戰鬥等分別榮立的戰鬥模範、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獎章。

一枚枚軍功章,見證了老人戰爭年代的榮耀和輝煌。一個小布包,揭秘一個塵封60多年的英雄故事,發現一個實實在在的模範事跡!盧展工頗有感觸地說:這就是革命傳統,這就是革命精神,這就是河南形象。

全村人都富裕了,我的任務就完成了

老英雄李文祥如今(截止到2011年)已是87歲高齡,老伴陳寶珍比他小10歲。兩人的緣分就因為李文祥是個轉業軍人。

1956年,時任副連長的李文祥,轉業到福建省第一建築工程公司工作。那時,李文祥每月66元的工資,有着讓人羨慕的國家幹部身份,正所謂春風得意。在福建,李文祥與美麗善良的閩南農村姑娘陳寶珍喜結連理。當時的生活幸福美好,但李文祥心裡並不暢快,他時刻想念着家鄉。他說,"我生長在黃河邊上,是吃黃河水長大的,家鄉的父老鄉親還在貧困中掙扎,我每次想起來都很難過。"

1962年,國家正處在困難時期,李文祥響應黨的號召,第一個報名支援農村。他咬破手指,在報名表上摁下鮮紅的血指印。李文祥帶着妻子回到范縣老家。面對眼前鋪滿鹽鹼的貧瘠土地,面對連一頓飽飯都沒有保證的父老鄉親,這位經歷過無數次槍林彈雨的漢子橫下了一條心:"我就不相信,改變貧窮比攻城打仗還難!"

當大家推舉他當上村裡的大隊長後,他感到肩上的責任更大了,天天繞着村裡的這些土地琢磨。當時縣裡號召引黃種稻,而北街村地處背河窪地,水窪地多,正適宜種稻。李文祥下定決心,主動擔任稻改隊長。1966年,他和妻子憑着在福建的種稻經歷,帶領大家挖渠引水,修整水田。

經過稻改,原來畝產只有二三百斤的低產田,第一年就有了一千多斤的好收成。不僅讓全村人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也結束了全村吃救濟糧的歷史。而今,這裡的優質水稻已經成為范縣的知名品牌,被命名為"國家優質水稻示範區"。此後,為了讓村里人更快富裕起來,他還帶領大家種西瓜,發展小麥加工企業。他說:"啥時候全村人都富裕了,我的任務就完成了。"

村委會主任董明亮掰着手指頭歷數了李文祥為村民所做的一件件事:村里建養殖場,他捐出蓋房子的木料;村里調整種植結構,他出錢購置設備;村里建學校、修馬路,都是他第一個捐款;村裡的那些貧困戶也都得到過他的資助……

黨員幹部不能給國家添麻煩

李文祥在金錢和權力面前不受誘惑,寵辱不驚,守住了寂寞,更耐住了清貧。

有人給老人開玩笑:"你要是當年不回來,早就該享受離休待遇了。"他卻說:"幹革命是為了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不是為了要待遇!"福建省建設廳的同志曾先後兩次輾轉來到范縣找到他說:"組織上恢復你的幹部身份,落實你的生活待遇,可以馬上返回工作崗位。"

李文祥卻非常平靜地說:"我在這裡生活得挺好,不用麻煩組織了!"

1998年,全國開展"愛心獻功臣行動",為革命功臣新建或翻修住房。范縣民政局在調查摸底後確定了90多位革命老功臣,李文祥就是其中一個。可是,當縣民政局決定為他翻修房子時,卻被拒絕了。他說:"我的房子一不透風,二不漏雨,還能住。咱不能給國家添麻煩。"

2011年初,范縣民政局在開展的"敬老工程"中,專門安排李文祥老人去市里開會,利用3天時間為他建起了擁有衛生間和廚房的配房,把家裡的主房粉刷一新,還裝上了大容量的太陽能熱水器和取暖設施。老人回來後卻很不高興:"早知道你們這樣弄,我就不出去了!"

幾十年來,范縣白衣閣鄉先後多次遭受自然災害,成千上萬名困難群眾都得到了求助。可是,翻遍鄉民政所、縣民政局的困難群眾救濟花名冊,始終都沒有李文祥的名字。

人們不禁會問:一個南征北戰大半個中國,為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戰鬥英雄,和平年代自願回鄉支農,帶領鄉親們苦幹一輩子,寧做無名英雄,甘當平民百姓。他為啥能有淡泊名利的心態、無私奉獻的情懷?

老人這樣說道:"我生長在黃河岸邊,我永遠是黃河的兒子。"

在李文祥身上讓人真正體味到了,黃河的品質,黃河的胸懷,黃河的犧牲精神。 [2]

人物語錄

李文祥說"我都這把年紀了,已經不中用了,黨和政府還記着我,給咱家辦了那麼多事,真過意不去。"

."不該啊,那天見到盧書記,我真不該把那包東西拿出來,不該驚動領導,給大家添麻煩了。"

."入黨要有誠心。黨跟咱老百姓一心,黨不會變,黨員也不能變。入黨了,命就交給黨了。有的人覺悟不高,他 不懂。黨員就要起模範帶頭作用,戰鬥最吃緊的時候往上沖的是黨員,不打仗的時候工作成績最好的是黨員。我這個黨 員不這樣做,群眾就會看不起我。打仗不帶頭,生產不帶頭,光憑關係好就入黨,就是給黨抹黑,降低黨的威信。多為 自己考慮,那黨員就不合格。都想為個人考慮,那就毀了,社會主義幹不成了。"

·"當一名共產黨員,說容易也容易,一心幹革命,黨叫幹啥就幹啥;說不容易也不容易,啥事都要帶頭,都 要比一般群眾強,吃苦在前,享福在後。"

·"共產黨不會抹煞人。有功的人,共產黨不會忘記你。品德好的人,都有人記得。現在不知 道,將來以後會知道的。"

·"沒待遇,我不要待遇;回來就為的當農民啊?回來就回來啊?"

黨員旗幟

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下鄉調研慰問,與一位老農相遇,無意之中,竟然刨出了一個塵封半個世紀的英雄故事,發掘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模範典型……

李文祥的普通而不平凡的一生感動天地振奮人心,是一部共產黨人樸素的詩史,是一部濃縮的河南精神……讀罷《英雄不老》令人無比激動,淚水划過的臉滴在電腦鍵盤上,化作了一個個晶瑩文字

有感於李老自然地擺擺手坦然地說道:"沒待遇,我不要待遇;回來就為的當農民啊?回來就回來啊?"多麼簡單地告白,多麼樸實的話語。這是真情的流露,這是坦誠的回應,這是一個共產黨人的信仰和信念,這是一個共產黨人的模範和榜樣,這是一種河南精神的濃縮與精華。

有感於李老一直深藏在桌子抽屜深處的一個破舊的小布包里的"驚天隱秘"--1949年1月頒發的淮海戰役紀念章、1949年4月頒發的渡江勝利紀念章、1951年9月出席第28軍第四屆英模大會紀念章、1954年2月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贈發紀念章、1956年5月頒發的1945~1950年解放獎章……李老沒有一絲炫耀,沒有一絲驕傲;小布包里的一切,氣吞萬里,重逾千鈞,真真切切是用命換來的;這是戰鬥功臣的64年風雷,這是英雄老人的87年心路……"成堆"的獎章和紀念章,不因發黃而退色、不因灰塵而退光,相反變得更加閃閃發光、變得更加金光燦燦、變得更加爍爍生輝。

有感於李老不僅打過仗,還立過戰功,爾後又參與地方建設,當國家有困難時,又回到農村……一個戰鬥模範、特等功臣、少尉軍官、18級幹部已消於無形,但後輩們就只知道了他是一個當兵的,一個老軍人……心態比較好,心比較平,境界比較高。這也正是盧展工所講的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的"三平"精神。很平凡,很平靜,很平常。

有感於李老在危急關頭響亮回應首長"共產黨員站出來!"的忠心誓言"入黨!我入!" 在李老心中,黨員就要永遠聽黨的話,黨員就要有個黨員的樣兒!對於李老來說,這既是主義的力量,也是心靈的嚮往,二者熔鑄在了一起,從此他就為這個崇高神聖的信仰而戰,而活!

有感於李老在戰鬥衝鋒前線不顧營教導員"別前進了!"的喊話聲,他毅然躍過第一道工事、第二道工事、第三道工事……他無愧於"光榮之家",他無愧於"戰鬥功臣英雄本色"……這是一種臨危不懼的精神,這是一種視死如歸的品質,永遠值得每個共產黨員學習。

有感於李老前一半雄壯火爆,奇異卓著,高潮迭起;後一半平凡淡泊,沉潛緩慢,波瀾不驚。前後如同峰谷,前半有多高,後半就有多深;前半有多奇崛,後半就有多沉寂……然而,靜難於動,忍難於縱,更加難能可貴是後一半,更顯高風亮節是後一半,更見功夫是後一半,更打動人是後一半。人生在強烈反差中達到完整、平衡、高尚、偉大,前半生是英雄,後半生也是英雄。這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有感於李老認為,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黨員幹部始終都應如此,摩頂放踵地犧牲,毫無保留地奉獻,不斤斤於個人利益,忠誠於黨的事業。而事業就是使命,就是責任,心隨責走,責隨職走,除此之外別無所求。這是一種何等的高貴品質?

有感於李老參加革命64年,黨齡62年,隱功埋名,深藏不露,甘為鄉間野老……然而走近李文祥,你會發現,暴露於風霜雨雪的老人,忙碌於春種秋收的老人,與白衣閣鄉的所有老農一模一樣,柴米油鹽,喜怒哀樂,無所謂隱,也無所謂顯…… 正如他女兒所說:如果不是盧書記下鄉偶然走進俺家,我也不知道俺爹有這麼多故事……振奮!震驚!震撼!這只能用這三個詞語形容。

誠然,正如盧展工盛讚"李老":"這就是革命傳統,這就是革命精神,這就是黨的先進性,這就是對黨對人民忠誠……"

筆者以為,李文祥是一個黨員、是一盞燈、是一面旗……從李老將卓著功勳壓在箱底深藏不露的氣概,我們看到了,他那不計得失、不為名利、不願邀功、不索報酬的大公無私和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從李老多次表示很後悔讓盧書記看到了那堆軍功章,以至於受到了太多的關注,給黨和政府增添麻煩的自責,我們看到了,他那追求"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大無畏精神……

筆者一直倍受感動和鼓舞的是,李老在革命戰爭年代,能打硬仗、打勝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能主動響應黨的號召回鄉支農,踏踏實實地為農村發展、農民致富做貢獻。為了不給黨和政府添麻煩,連按照政策可以享受的待遇他都不要,這種崇高的思想境界特別值得弘揚。64年來,他始終注意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始終注意保持黨的先進性。這充分體現了李老身上的革命傳統、革命精神、黨的先進性和對黨對人民的忠誠,都不是空的,而是實在的、具體的,更是值得我們這個時代認真學習,大力弘揚。

正如盧展工深情地說,非常高興河南省又湧現了一位先進典型,又有了一位值得領導幹部、復轉軍人和廣大黨員、人民群眾尊重和學習的光輝榜樣,又有了一位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優秀代表。的確,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這樣的典型、模範和榜樣了。

李老事跡為什麼能引起全社會強烈反響?歸根結底,李老這個先進典型深刻具體,具有真實性,具有持續性,具有實踐性,具有先進性,具有學習性,具有榜樣性。因為他和"老焦"一樣,他們的事跡和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都值得我們幾代人去學習。

李文祥無論在什麼崗位,他始終是一盞燈一縷光;李文祥不僅是一個黨員更是一面旗--李文祥這一盞燈將照亮中原一大片;李文祥這一面旗將指引中原經濟區建設一條創新之路。的確,一名共產黨員就是群眾中的一面旗幟、一根標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是河南廣大黨員幹部所揭示的榜樣精神和模範先鋒。

綜上,李文祥這種先鋒模範作用雖然是無言的,但力量是無窮的,不僅是一種示範,而且是一種激勵,能夠產生極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和影響力。這種精神和力量將永遠激勵和鼓舞着我們義無反顧地去成為新的一盞燈、新的一面旗、新的一縷光。

農村生活

李文祥忠誠地履行着自己當初支農的承諾,本分執著地當好農民。無論日子過得多麼苦,他從來沒有主動向國家伸過一次手,沒有向組織上提過一次要求。 范縣民政局孟繁福對老李的情況十分了解。他說,按照優撫工作規定,李文祥是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並加入黨組織的,可以申領老黨員補助費。但他始終認為,國家還不富裕,自己靠勞動完全可以養活自己,堅持不給國家添麻煩。在縣民政局組織的兩次排查中,他都隱瞞了真實情況。

李文祥53歲那年,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寶貝女兒。如今女兒已經結婚,女婿在外地打工,女兒在鄉服裝廠打工。看到他們自食其力,李文祥從內心裡高興。

有一次,女兒以他的名義到縣裡領取補助。他知道後,嚴厲批評女兒說:"不能給公家添麻煩,要依靠自己勞動,苦是能挺過去的。"至今,他的女兒對當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

在利益的得失中,李文祥總是先考慮到國家。從城市到農村,從幹部到農民,他感覺到很值。他總這樣說,都是黨的人,沒啥吃虧不吃虧的。我習慣了這種清貧,我很知足。

去年7月,李文祥患了腦血栓,他的腿腳明顯遲緩,但思路清晰,精神很好。他坐在屋中央,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功勳章和藏得發黃的英雄模範證書。此刻,一種始終不渝為黨的事業奮鬥終生的無限忠誠,仿佛讓李老又跨越了歲月回到了硝煙瀰漫的戰場。

李文祥老人經歷大小戰鬥數十次,每次戰鬥他都是衝鋒在前。在一次戰鬥中,他一人打死打傷30多名敵人,是師里有名的神槍手。在濟南戰役中,他手持炸藥包,強行炸開城門,從而保證了解放大軍衝進濟南城;在淮海戰役中,他帶領全班戰士一舉炸毀了敵人隱藏的碉堡,確保部隊前行。

與他相濡以沫的妻子陳寶珍怕他說話多影響身體,李老向她擺擺手微笑了一下。看得出,兩位老人都互相生活在對方的心靈里。牆壁上李文祥滿身掛滿軍功章的照片格外醒目,正是這張照片吸引了進村入戶的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盧展工的追問下,才揭開了李文祥隱藏多年的"秘密"。

人物影響

87歲老黨員李文祥甘守"三平"50年的先進事跡經報道後,不僅在濮陽市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還引起了中央、省領導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批示:"要大力宣傳特等功臣李文祥同志50年紮根農村,默默奉獻的感人事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批示:"特等功臣李文祥的事跡和精神感人肺腑,請河南省委宣傳部宣傳李文祥事跡。"

2011年2月24日,由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婦女報、河南日報等中央、省級媒體組成的李文祥事跡採訪團,來到范縣白衣閣鄉白衣北街村革命功臣李文祥的家中,對李文祥老人的事跡進行了集中採訪。採訪之前,市領導段喜中、姜繼鼎、王建雙接見了採訪團一行。李文祥同志一件件無私奉獻、不求索取的感人事跡,深深地感動着採訪團的每一位記者。大家表示,一定要深入採訪,努力工作,把李文祥同志的先進事跡報道好、宣傳好。

根據中央宣傳部關於近期"時代先鋒"欄目安排宣傳報道的通知,2月28日,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當晚"新聞聯播"節目、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將對李文祥的先進事跡進行播出報道。

學習榜樣

讓青春在奉獻中煥發光彩

雖然是暑假,但在校園裡,遇到的每一位大學生談起李文祥老人時,"震撼"、"感動"這樣的話語,已不足以完整表達他們的心聲。從老人的身上,大學生想到更多的,是對青春的思考、對人生價值的重新詮釋。

王怡君,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級學生,她先是在校園的閱報欄里看到了《英雄不老》。之後又專門上網,從頭到尾仔細看了好幾遍。王怡君說,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安逸的環境中,當遇到挫折卻總是牢騷抱怨。和李老相比,我們真是太慚愧了。"老人像一股清流,蕩滌着世風的污濁;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了靈魂的明暗。他的欲望,低到了塵埃里;但境界,卻高到了藍天上。"王怡君說,老人樹立了一種高度,讓我們有了前進的目標。

在華北水利水電學院2008級學生尹航的眼中,老人最讓他感動的,不是他的灼灼功勳,而是他對功勳的淡然。"當我們習慣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老人正把謀求人民的幸福當成畢生追求;當我們總是不滿意、不滿足、不開心、不快樂時,他卻在黃土邊上彎下綴滿勳章的胸膛。"尹航說,李老對待榮譽的心態,給他很大的心靈震撼,不僅讓他對自己進行深刻反思,更讓現代大學生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深刻洗滌。

河南工業大學2010級學生曹錫文認為,"90後"的大學生,有機會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有開闊的眼界和創新的思維,但最缺乏的就是李文祥老人平凡、平靜、平常的精神。曹錫文說,李文祥老人為我們樹立了一個高大而又清晰的榜樣。作為"90後"的我們就要克服浮躁的心態,努力學習,腳踏實地地做事,深刻認識到平凡工作的偉大和不易,到基層、到平凡的崗位上,去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社會評價

【聲音】

"這一包東西,了不得!這就是我們的英雄啊,革命戰爭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建設時期又這樣安貧樂道,不問索取,這就是革命傳統,這就是革命精神,這就是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的'三平'精神,全社會都應該向這些老英雄學習。" 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感慨萬千。"黨員就要永遠聽黨的話,黨員就要有黨員的樣子,革命軍人更不能含糊!"

李文祥至今仍然珍藏着一本《中國共產黨黨章》,這個黨章是1954年5月上海第23次印刷的版本。以老人的文化水平,他只能勉強通讀黨章的全文,但是一個黨員的責任和義務卻已經在他心裡堅守了62年。

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李文祥火線入黨。 "黨員就要永遠聽黨的話,黨員就要有黨員的樣子,革命軍人更不能含糊!"指導員的這句話,板上釘釘一樣揳進了他的心田。

1956年8月,32歲的李文祥復員轉業到福建省三明市。地方領導看了他戰功赫赫的檔案,準備提拔他當電廠廠長,他仍然以自己文化低謝絕了。

1962年,國家經歷經濟困難時期,黨號召幹部精簡,下放支農,李文祥又像當年衝鋒陷陣一樣第一個報了名。李文祥時為18級幹部,每月66元工資。那是5分錢一個雞蛋、8元錢一月伙食費的年代。黨的一聲召喚,李文祥義無反顧回到了貧窮的故鄉。

范縣白衣閣鄉位於河南省東北角,處在黃河故道,由於河床滾動無常,澇災頻發,至今還是國家級貧困縣。

李文祥一回鄉就當民兵連長,不久又當生產隊長。"我就不信,改變貧窮比打仗攻山頭還難!"為了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在南方見過種稻的李文祥,主動擔任稻改隊長,日夜蹲在稻田裡鑽研種植技術。種稻第一年畝產就達到近千斤,全村男女老少捧着白花花的大米歡喜雀躍。

權力,官位,能對無數人產生強烈誘惑,李文祥卻是一個"絕緣體"。

1979年,原單位福建省建設廳來人,告知組織上決定恢復他的幹部身份,請他重回福建工作。他卻說:"我在農村已經習慣了。要是大家都去安逸的地方,窮地方沒人來,那不就更窮了?"

1984年,縣民政局按政策每月開始給他發退職救濟費26.48元,1985年福建原單位確定每季度給他寄發退職補助費。他拿着收據找到縣民政部門,說自己不能兩頭拿錢讓國家吃虧,自願放棄救濟費。

范縣民政局幹部劉朝慶說:"從1979年開始,民政部門和組織部門先後組織過十多次對老復轉軍人、老黨員、老幹部的普查和核查,但是李文祥在他填報的表格中,只填本人基本情況,其他都是空白,對參加的各種戰役和家裡的困難一字不提。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復轉軍人,按照規定給他發放相應的生活補貼。誰知道他竟是個大功臣!"

【聲音】

人民網網友"清風無塵"說,對群眾心貼心的李文祥,就像共產黨這棵大樹扎進泥土的根須。這樣的根須扎得越深,扎得越密,我們黨就更強壯。

網易網友"荊珍"留言:從李文祥身上,可以看到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本色,可以感悟到我們黨90年來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從這種意義上說,讀懂了李文祥,就理解了共產黨人的崇高。

"要啥待遇,組織信任、群眾擁護就是最高待遇,我一直非常知足滿意。"

領導接見、出席活動、接受拜訪,在農村默默生活50年的李文祥猝不及防地被推到了聚光燈下。

在困難時堅守的老人,在掌聲中仍然淡然淡定,波瀾不驚。

2011年3月31日上午,河南省委組織的"李文祥同志先進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會在鄭州舉行,聽眾急切希望見見這位傳奇的老人。

報告完畢,一陣安靜,全場視線投向舞台入口--

舊軍裝前掛滿獎章的李文祥老人,手拄拐杖,與老伴相扶相攜,緩緩走到了舞台中央。全場掌聲雷動!

李文祥把拐杖交給老伴,努力挺直身體,抬起右臂,五指併攏舉到帽檐,向大家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李文祥沒說話,一個軍禮表達了一切,革命軍人的榮譽,共產黨人的赤誠,民族脊樑的堅韌,撞擊着所有人的心靈。

如今,這樣的報告會已經舉辦了幾十場,場場爆滿,場場轟動。

人們總想為英雄老人做點什麼。一些單位和志願者趁市里把老人接到濮陽市人民醫院體檢的三天時間,對老人簡陋的家進行了簡單修整:堂屋裝了頂棚,破廚房改成了板房,屋裡添置了沙發和彩電,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和暖氣片……

老人看着煥然一新的家,坐臥不寧、忐忑不安。在心中那架施與受的天平上,他以往獻身付出的施好像輕若鴻毛,現在紛至沓來的受卻重如泰山。他不能坦然於這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我要知道你們收拾屋子,就不去濮陽體檢了。""有這錢幫助困難鄉親多好!"老人為此後悔不已。

李文祥去省里參加會議,被安排住進一家豪華賓館,他為此非常不安,連連說:"這麼好的條件,該花好多錢了,以後不能這樣子!"

現在的李文祥依然如往:撈麵條,疙瘩湯,時令菜,舊衣裳。當客人來家時,打開空調,那是怕客人熱;客人一走,關閉空調,那是怕浪費電。

直到今天,87歲高齡的李文祥還堅持下地幹活,在一群開心的老夥計中間說笑,捋着鬍子與孩子們嬉鬧,為村里發展謀劃事兒,為鄰里家長里短斷個理兒。

李文祥淡泊得像一股蕩滌世風的清流,生活得自然、豁達、純粹,有滋有味。

【聲音】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平淡不能泯。能做到其中一條就很不易,但李老全部做到了。" 面對李文祥的謙恭,作家二月河說。

大河網網友"熊傳東"說:"李文祥這種先鋒模範的作用是無言的,力量是無窮的,不僅是一種示範,而且是一種激勵,能夠產生極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和影響力。這種精神和力量,將激勵和鼓舞我們義無反顧,成為新的一盞燈、新的一面旗、新的一縷光,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一個戰士李文祥,一個黨員李文祥,一個農民李文祥,就這樣從范縣白衣閣鄉的莊稼地頭向我們走來,從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向我們走來。一任身後背景交替,時代色彩變幻! [3]

視頻

我是河南人---《戰鬥英雄李文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