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誠,號澹軒。莆田縣(今涵江區)人。

  •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連陷南京、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攜糧響,乘舟楫,北上抗敵,隸名將韓世忠部,致金兵敗退。
  • 宣撫使李綱薦其任殿前統制司幹辦公事官,以上書言收復失地為秦檜所扼,降承信郎,遂歸鄉。
  • 致力於家鄉公益事業,建石橋34座、涼亭座,築海堤,墾埭田280多公畝,修軍學,創梅峰書院並親自講學。
  • 著有《春秋註解》、《澹軒集》傳世。[1]

人物專題

基本信息

姓名    李富  
字號    字子誠,號澹軒      
民族    漢      
身份    抗金英雄  
出生地   涵江鄉洋尾
出生時間  1085年   
去世時間   1162年 
所處時代   宋朝   
主要成就   抗金英雄、修軍學,創梅峰書院並親自講學    

人物生平

李富:字子誠,號澹軒,莆田 涵江鄉洋尾人。宋元豐八年(1085)出生。

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南侵,南京(今河南商丘)、臨安相繼失陷,國家處在危急存亡之秋。蘄王韓世忠勸富舉兵勤王,他毅然捐獻家財,招募義兵3000人,從海道揚帆北上,入長江,向孟太后提出興宋破金的謀劃。太后把其義兵隸屬韓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隨部收復建州,攻克大儀,屢立戰功,金兵敗回北方。宣撫使張淵賞識富的才略,薦任殿前統制司幹辦公事官(簡稱「制干」,故世稱李富為「李制干」)。富上書朝廷,陳述抗金的策略,被秦檜所抑,降了職。他知道權奸當道,報國志願難以實現,託言母親年老,辭官歸養。

富事母至孝。捐家財在縣內修築海堤,圍墾造田;建築大小橋樑34座。在涵江鎮內的就有清寧橋(今涵西街道青年居委會,早拆)、萬壽橋(今白塘鎮集奎村)和新橋(今涵西街道樓下居委會)3座;在城南5里多的官道旁建涼亭2座,讓過路人有歇腳的地方;重修囊山寺、重興寺和滿月院。 富又捐巨款修建興化軍學。在梅峰寺畔建臥雲軒和梅峰書院,聚徒講學,並捐資供給學子費用。「遠近之賢且貧者,咸厚賴焉」。他是一位理學家,當時名士王進之龔遂良林觀劉孔珍黃芻黃庚等都出其門下。著《春秋註解》和《澹軒集》。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撕毀宋金和約,揮戈南下,長江前線告急。這時富已臥病在床。次年(1162年),聞有人從北方返莆田,富亟向其詢問前線情況,知道邊境危急,憤慨填膺,長嘆數聲氣絕,終年77歲,葬於常太里長基村。

富一生樂善好施,熱心公益。逝世後,莆人稱「樂善之士」,必推「李制干」為第一人。

人物貢獻

  • 南宋建炎初,金兵又大舉南侵,李富出於愛國愛鄉之心,應詔自費招募義兵3000人,自備糧餉、器械裝備,所費不貲。他和三千義兵,分乘海船幾十艘,從三江口海道揚帆北上,船上供奉媽祖甚虔,故得以順利到達長江前線抗金,收復了建州,攻克了大儀,屢立戰功。因之,李富與韓世忠、岳飛等抗金名將相友善。
  • 李富是莆田古代首屈一指的慈善家。他回家鄉後,在梅峰寺畔建臥雲軒和梅峰書院,聚徒講學。他有教無類,對窮學生不但免收學費,還提供食宿,史稱「遠近之賢且貧者,咸厚賴焉」。他還捐資修建興化軍學,築海堤圍墾造田,捐建涼亭,重修寺院。
  • 李富最為人稱道的善舉,是主持修造了34座橋樑。橋樑的建成,不但方便了交通,而且繁榮了一方經濟。如涵江新橋建成後,新橋頭一帶就成了萬商雲集的埠頭,且長盛不衰。他建造的石橋既美觀又耐用。如長300餘尺的延壽橋,長虹般高懸在綬帶似的溪流之上,近900年來無數次的狂風惡水都奈何它不得,至今還是風采依然。

人物軼事

  • 傳說李富生前感到大限將至,只自前往深山老林選墓址,由於路途勞累,在常太鎮長基山席地而睡,在夢中一白髮老人自稱乃本地土地公,知道李富來此目的,已在此等候李富多時,老人告訴李富,往前走選墓址子孫可君臨天下,往後退選墓址子孫必大富大貴,此處選墓址日後可保子孫昌盛。李富選擇保子孫昌盛並問老人具體位置,老人答道:火光之處就是你的歸宿。李富醒後就在長基山附近尋找火光,正好遇到一尼姑在一座燒焦的庵前痛哭,李富上前詢問,小尼姑告訴庵被火燒掉無處棲身,李富突然明白原來火光之處就是這座燒焦的尼姑庵,馬上跟尼姑商量,答應為尼姑在梅峰寺附近新建一處庵作為交換。

人物紀念

  • 宋淳熙九年(1182)李富葬於常太鎮長基山,墓前50米至公路,明成化三年(1467)重修。坐東南朝,左右、後側各外延20米西北。寬11.3米,深33.5米,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平面呈「風」字形,磚石、三合土結構。墓丘設祭台,花崗岩須彌座。前有內埕及三層外埕。現李富墓位於九龍谷國家森林公園境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評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