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家鎮石鼓村

李家鎮石鼓村位於建德市李家鎮最西部,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水質純淨、生態宜居。[1]

「建德第一峰」:境內三井尖屬千里崗山脈,位於建德市、淳安縣安陽鄉、衢州市衢江區上方鎮交界處,黃壤,海拔1280.5米,為建德市的最高點、最西端。由此往東偏東北為千里崗山脈、建德市與淳安縣界,往東南為建德市與衢江區界。

「壽昌江第一村」:壽昌江又名艾溪,其源頭即為石鼓村大坑源,自此奔流63.5公里匯入新安江,是建德市境內新安江的最大支流。

中文名:石鼓村

行政區類別:村

電話區號:0571

郵政區碼:311614

地理位置:位於建德市、淳安縣安陽鄉、衢州市衢江區上方鎮交界處

氣候條件:海拔 1226.6米

車牌代碼:浙A

目錄

概況

石鼓村古時屬壽昌縣,解放後屬建德縣(1958年)、建德市。1950年為石鼓鄉,1956年合併入李家鄉,1958年為大同公社李家管理區,1961年置李家公社。1983年11月復為長林鄉,1992年4月長林鄉與李家鄉合併建立李家鎮。

全村由石鼓、金雞山腳、翁家、小源口、鄭家、畈腳和橋頭等由7個自然村組成,近800戶,2800餘人。除翁家村外,其他村都在石鼓水庫之外。另原有大嶺背、瓦崗山、金雞嶺背等自然村,於2000年前後村民搬遷下山後撤銷。

819鄉道(長石線)貫穿全村,至S305省道3.5公里,至杭新景高速大同入口15公里,至建德城區45公里,至建德高鐵站65公里,至杭州城區180公里。

使用方言為「大同話」,例如:爸爸(額爸),媽媽(額媽),奶奶(接接),爺爺(亞亞),早上(嗯趕早),吃早飯(切磨),吃晚飯(切亞磨),白天(捏賞),晚上(亞類)。

村民姓氏多達二十幾種,略集中如邵(石鼓自然村)、諸葛(畈腳)、童(金雞石腳)、鄭(鄭家)、章(大嶺背)等,其他如陳、李、徐、夏、翁、黃、汪、劉、胡、洪、吳、唐、賴、崔、裴、金、鍾、邱、姜等等。遷居來源分散,例如畈腳諸葛氏近300人之先祖遷自壽昌,據《高隆諸葛氏族宗譜》記載,諸葛亮14代孫諸葛利曾任壽昌縣令,其後代大六支之一初遷居石鼓村之金雞嶺背,後遷往今畈腳。

村西北有金雞山,山上有奇石含圓洞,洞的內壁布滿銀光閃閃的水晶石。《壽昌縣誌》上說:「昔有異人過此,聞石中有雞聲,剖之,得一雞,金色。」金雞山由此而來。當地人對這個傳說加以發揮,說這個「異人」是騎白馬來的,他把白馬系在山下,然後上山尋找金雞。他在溶洞裡找到了這隻金雞,一時半會掏不出來,這時,已到中午吃飯的時間,「異人」下山吃飯,這隻金雞乘機飛走了,「異人」只好灰溜溜地下山來。當他來到山下,發現白馬也逃走了。所以當地有歌謠:「金雞叫三聲,白馬也東升。」就是說一個人不能太貪財,否則會扁擔沒釘兩頭滑。

金雞山的邊上還有一座山,這座山看上去很像一個人回頭看,所以叫石顧山。《壽昌縣誌》上說:「石顧山在縣西六十里,岩石仰立,如頭回顧,故名。俗作石鼓,非。」可是,當地人一定要把石顧山叫做石鼓山,理由是,這座山看上去更像一隻鼓,並說如有貴人來此,能夠敲它。附近衢州境內可見有一座石鐘山,一鼓一鍾遙遙相對,相傳是一個神仙從天上挑下來,挑到這裡,扁擔斷了,鐘鼓二山就永遠落戶在這裡了。

村中石鼓水庫始建於1971年10月,1978年12月竣工。主流長0.68km,集雨面積8.69k㎡,原總庫容為127.5萬m3(複合總庫容127.6萬m3),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電等綜合利用的一座小(1)型水庫。主體水壩位於金雞山腳村,二級電站位於橋頭村,經沿山水渠連接。

全村面積約19.8平方公里,95%面積為山林。村中具有豐富的石灰石礦藏資源,山林面積25580畝,其中毛竹、杉木10000餘畝,山茶油4000餘畝。耕地面積1458畝,水田面積1158畝。村兩委班子成員8人,下設四個黨支部,黨員67人,預備黨員2人,入黨積極分子7人,村民小組31個,村民代表42人。村集體經營山林4760畝,村集體經濟收入12000元,農民人均收入約7088餘元。村中現有私營企業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一個,設立社區服務中心一個。

視頻

我的家鄉—安岳縣李家鎮石柱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