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天 | |
---|---|
來源網頁 |
李天(1938年10月—2018年4月11日),中國科學院原院士、飛機空氣動力學專家,隱身專業領域的開創者,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殲八系列飛機和殲十一飛機氣動力專業總師,中國四代機背景項目課題主要負責人。
李天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數學系流體力學專業;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4月1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瀋陽逝世,享年80歲。
李天長期從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和隱身技術研究等工作,為中國航空事業發展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
基本資料
中文名 | 李天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吉林省吉林市 |
出生日期 | 1938年10月 | 逝世日期 | 2018年4月11日 |
職 業 | 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 | 清華大學 |
信 仰 | 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 | 2001年被授予在武器裝備研究工作中突出貢獻獎 |
人物生平
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數學系流體力學專業,歷任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1所)技術員、專業組長、副主任、副總設計師等職。
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5月8日,航空工業氣動院聘任李天為高級技術顧問及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8年4月11日13時31分在瀋陽逝世,享年80歲。
主要成就
- 科研成就
李天在飛機空氣動力設計領域創造性地解決了型號研製過程中的多項重大技術難題,拓展了中國飛機氣動布局領域的設計方法,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擔任中國四代機背景預研課題主要負責人,通過對先進隱身飛機氣動布局的研究,開拓性地解決了氣動與隱身在布局設計中的技術難點,創造出隱身與氣動優化融合的新方法,為中國新一代先進戰鬥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 中國風洞項目
李天高度重視中國風洞項目的建設情況,他親身參與了氣動院多項大型風洞建設項目,包括2.4米連續式跨聲速風洞、0.6米連續式跨聲速風洞、8米×6米開/閉口回流式低速風洞等。氣動院2.4米連續式跨聲速風洞由國家七部委聯合立項,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設施,也是中國國內在建的難度最高、投資最大、周期最長的風洞項目。從2.4米風洞項目可研評審開始,李天就開始參與設計建設。李天經常親臨風洞實驗室指導工作。正是由於長期在試驗現場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在某型號飛機氣動外形的設計工作中,李天成功解決了噴流對平尾效率和方向安定性的影響問題,並通過對飛機的全面氣動力設計計算、風洞試驗和飛行試驗研究,建立了一套超聲速飛機小風洞試驗結果換算到真實飛行數據的修正方法。利用該方法對某型飛機風洞試驗數據修正後作為工程設計依據,經試飛驗證氣動布局設計一次成功,氣動力特性準確。該方法現已成功應用於國內各飛機廠所的型號設計之中。此外,他創造性提出並實施了增加襟翼偏度的方案。某型飛機改型設計後,由於外掛武器增加,導致飛機重量和重心的變化,影響了飛機的起降性能。經過系統地研究分析、縝密思考後,李天果敢地提出了增加襟翼偏度的大膽設想,經過多種方案的分析對比、風洞試驗,獲得了滿足設計要求的襟翼偏度增大方案。經試飛驗證,該方案有效地改善了起降性能。
科研成果
李天長期從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和隱身技術研究等工作,先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
人才培養
李天高度重視氣動技術的發展和氣動人才的培養。為了更好地指導幫助氣動院科研人員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科研人員成長,氣動院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在李天等人的直接指導下,氣動院科研人員開展了一系列氣動力領域的前沿性科研工作,並取得了預期成果。此外,氣動院組織開展了飛行器氣動力創新設計大賽,由李天院士擔任評委會主任,大賽得到了高校學生的響應,激發了高校學生對飛行器設計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利於中國航空後備人才的培育。
榮譽表彰
李天同志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武器裝備預先研究突出貢獻獎、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航空報國傑出貢獻獎、第十屆「航空航天月桂獎」之「終身奉獻獎」。榮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一等功3次、二等功3次,於2016年被授予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社會任職
李天曾兼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雙聘院士、流體力學學科博士生導師、流體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人物評價
李天同志為中國航空事業發展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在飛機空氣動力設計領域創造性地解決了型號研製過程中的多項重大技術難題,拓展了中國飛機氣動布局領域的設計方法,並通過對先進隱身飛機氣動布局的研究,開拓性地解決了氣動與隱身在布局設計中的技術難點,創造出隱身與氣動優化融合的新方法,為中國新一代先進戰鬥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做出了突出貢獻。(新浪新聞評)
李天同志是對黨忠誠、矢志報國、信念堅定的優秀共產黨員,是高瞻遠矚、開拓創新、勇於實踐的預研先鋒,是嚴謹治學、執着探索、無私奉獻的敬業標兵,是淡泊名利、傳承事業、甘為人梯的學者楷模。他始終不渝地踐行「航空報國」精神,一貫堅持「做人以德、做事以則、做學以理、做業以勤」原則,以卓 越的貢獻和高尚的品德受到航空界的廣泛讚譽和敬仰。他的逝世,是中國科技界和航空工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李天同志,更要化悲痛為力量,堅決完成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各項光榮任務,為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繼續奮鬥。(中國科技網評)
李天同志為我國航空事業發展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他是對黨忠誠、矢志報國、信念堅定的優秀共產黨員,是高瞻遠矚、開拓創新、勇於實踐的預研先鋒,是嚴謹治學、執着探索、無私奉獻的敬業標兵,是淡泊名利、傳承事業、甘為人梯的學者楷模。他的一生,是忠誠擔當航空報國的一生,是情志藍天、自強不息的一生,是獻身科學、求真務實的一生,是襟懷坦白、誨人不倦的一生。(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長劉志敏評)
李天院士治學嚴謹,正直坦誠。既是一個令人尊重的學者,又是一個和藹可親的長者。(中國航空新聞網)
李天同志長期從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和隱身技術研究等工作,始終不渝地踐行「航空報國」精神,為中國航空事業發展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東北新聞網評)
後世紀念
- 告別儀式現場
2018年4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李天同志告別儀式在瀋陽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委託中央辦公廳打來電話,對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親屬表示親切慰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委託中國科學院,對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親屬表示親切慰問並送花圈。 胡錦濤同志委託中國科學院,對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親屬表示親切慰問。
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陳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分別委託中央辦公廳、中國科學院、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對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親屬表示親切慰問並送花圈。
李鵬、溫家寶、吳官正、張德江、張高麗、陳至立等同志,分別委託國務院辦公廳、中國科學院,對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親屬表示親切慰問並送花圈。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國務委員王勇,委託中國科學院,對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親屬表示親切慰問並送花圈。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副院長李樹深,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求發,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一軍,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劉勝,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林左鳴,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譚瑞松,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李玉海,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徐占斌,公安部黨委委員、部長助理王儉,遼寧省委常委、瀋陽市委書記易煉紅,遼寧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正譜,瀋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姜有為等領導,對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親屬表示親切慰問並送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