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依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依依
李依依
出生 (1933-10-10) 1933年10月10日(90歲)
國籍 中國
籍貫 江蘇省蘇州市
民族
母校 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
職業 冶金與金屬材料科學家
研究領域
特種合金製備工藝與計算機模擬

李依依[1]
女,冶金與金屬材料科學家。1933年10月10日生於北京。原籍江蘇蘇州。1957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199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1990-1998年任該所所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早期在高Mn奧氏體低溫鋼研究中,做出Fe-Mn-Al系相圖與相鑑定方法,發現在低溫下存在反鐵磁轉變,及Fe-Mn合金中e-馬氏體形核長大遵循層錯重疊及極軸機制,解決了幾十年來只有理論推測而未得到實驗證實的難題。82年以來,連續主持四個五年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完成五種強度級別的抗氫鋼系列,負責合金成分設計,熱處理與相鑑定,並提出科學思想、技術路線和組織實施。目前,主要從事特種合金製備工藝與計算機模擬。負責精密管材基地工作。

教育背景

1953年~1957年,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冶金系(1988年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

工作經歷

  • 1957年,遼寧本溪鋼鐵廠工作 。
  • 1983年,經美國教授推薦並理事會選舉受聘為國際深冷材料學會理事。
  • 1990年~199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
  •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9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016年10月30日,在中國金屬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李依依獲得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技終身成就獎[2]

研究方向

  • 在應用基礎理論、實驗、工程材料研究和實踐中的許多新穎學術觀點以及重要發明和發現在國內外產生了深刻影響。率先提出高壓氣相熱充氫技術路線,創建了嶄新的國內低溫高壓抗氫材料研究體系,在金屬中氫的擴散與滲透行為、氫與低溫對材料的交互作用、氫與低溫對馬氏體相變的相關性、微重力條件下合金相變行為和一系列新鋼種的攻關等項研究中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科技成果。
  • 系統研究了83-573K奧氏體合金的氫擴散係數及滲透率;系統開展了Fe-Mn合金中ε相和α'馬氏體的金相鑑定研究,首創了可原位觀察馬氏體相變的金相低溫台;並用低溫電鏡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測到馬氏體形核長大的層錯重疊過程的極軸機制;還測定了Fe-Mn-Al低溫鋼300~20K的性能及組織穩定性;與他人合作最早用電子探針和金相技術結合作出富鐵錳鋁相圖,共十二個等溫截面,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系統研究超低溫高強無磁不鏽鋼,發現了在300~4K溫區內Mn奧氏體鋼中存在反鐵磁轉變點Tn,並找到Mn是唯一的既可提高Tn點,又可降低馬氏體點Ms的元素,保證合金在液氮下磁導率低和奧氏體穩定,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 組織承擔"六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抗氫壓力容器用鋼",提出σ0.2為200及400Mpa的抗氫1、2號兩種鋼種的成分,創建了包括高壓高純熱充氫、高純氫分析、氣相氫滲透擴散、裂變擴展及靜載拉伸全新實驗系統,確定了冶煉、加工、熱處理全過程工藝制度,建立了試樣的氫損傷評價方法,使其全面達到指標。
  • 組織承擔"七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高強度抗氫脆鋼",提出以高氮含量控制冶煉範圍很窄的Fe-C-Ni-Mn-N鋼為主攻對象,作出了氮化物等相的析出規律與相鑑定,提出了合理熱處理制度,解決了一系列工藝問題,探查了工程厚度鋼截面的氫分布規律,給出了高壓充氫性能評價的數據。
  • 組織承擔"八五"攻關項目"沉澱強化抗氫脆合金",1995年通過國家級鑑定,並榮獲199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提出組織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低偏析合金工程"、興建高新科技企業群和"高性能均質合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北方新材料研究與發展中心",培養了大量科技人才,形成了高水平能攻堅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

主要獎項

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共榮獲省部級以上獎12項。

  • 1980年,國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三等獎
  • 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91年,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9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