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1-5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1-5

來自國學薈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雜詠十首酬汪鎮卿1-5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林景熙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1-5南宋愛國詩人林景熙的作品之一。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陽,又作德暘(yáng),號霽山,南宋溫州平陽人。宋元間詩人,官至禮部駕閣 。[1]

咸淳七年(1271年)中進士,擔任泉州教官。擔任禮部架閣,轉為從政郎。元兵南下,林景熙遂棄官不仕,回到家鄉平陽隱居。他從此探研經史,教授生徒,漫遊江浙,從事著述。

林景熙的作品有《白石樵唱》、文集《白石稿》等,後人編為《霽山集》。學者稱之為霽山先生, 「以文章節義著於東南」。[2]

正文

其一

踆烏不傍飛,斂景下蒙谷。 征途險在前,而況車折軸。 夸父追羲和,欲挽丹砂轂。 意遠力不任,化作鄧林木。 漫漫夜何如,長歌飯觳觫。

其二

百感湊孤夜,江樓起呼月。 秋蟲聲轉悲,念此眾芳歇。 人生非金石,青鬢忽已雪。 逾淮橘心移。出山泉性汩。 猗蘭抱孤芳,不受宿莽沒。

其三

老來屏人事,北窗寄高眠。 飄飄御風遠,銀闕開九天。 虎豹不見嗔,豈予有仙緣。 玉座覆紅雲,香爐霏紫煙。 黃冠立小兆,冉冉導我前。 下土蟻虱臣,微衷懷欲宣。 兵戈幸休息,饑饉方連綿。 洪惟大生德,寔制水旱權。 願言回哀眷,與世蘇倒懸。 皇靈閔臣請,曰其啟豐年。 再拜謝闕下,回飈墮林泉。 夜雷聲殷殷,甘澤朝盈田。 沈思喜且驚,魂交非偶然。 士抱當世憂,天猶為之鄰。 況此咎證臻,庸非燮理愆。 貞觀有房杜,斗米曾三錢。

其四

鳳德嗟已衰,宣尼欲浮海。 賴有載道經,神功補元宰。 刪詩挽風變,系易憂世駭。 春秋筆削嚴,西秦書乃采。 微義將警周,逆悲大運改。 悠悠千古心,後死文乃在。

其五

子有憂世心,蒿然見眉睫。 崇交擬昔人,西風寄三疊。 作詩匪雕鎪,要與六義涉。 臣甫再拜鵑,高風或可躡。 肯作蟋蟀鳴,悲涼和秋葉。[3]

人物簡介

林景熙,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1271)進士。受泉州教授,歷禮部架閣,轉從政郎。宋亡後不仕,隱居於平陽縣城白石巷。據新編《平陽縣誌·林景熙傳》載:元世祖忽必烈所任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迦,發掘紹興宋陵及大臣墓101所,拋棄其遺骨。時景熙在紹興王英孫家作客,激於愛國義憤,約鄉人鄭朴翁等喬裝採藥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裝六函,葬於蘭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樹作為標誌,又作《冬青花》和《夢中作四首》,以記其事。景熙這種熱愛祖國,反抗民族壓迫的行動,深受稱讚。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因而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霽山先生墓在家鄉青芝山。[4]

人物生平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林景熙出生於平陽騰蛟帶溪林泗源。林家兄弟三人,景熙居第二。

景熙自幼聰穎,好讀書,20歲時已有詩名。被舉薦到首都臨安,就讀太學。宋時太學分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考試合格,選升內舍,再由內舍選升上舍。內舍、上舍均有限額。上舍考試上等,即可授職,稱「上舍釋褐」,榮耀等同進士登第。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軍在伯顏率領下進入建康,臨安政權已呈土崩瓦解之勢,可恨那些大臣們尚在勾心鬥角。景熙眼看國事已無可為,不久便棄官歸里,隱居平陽縣城白石巷。

德祐二年(1276)春,在臨安陷落前,益王、廣王逃離臨安,閏三月陳秀夫等在溫州江心寺,奉益王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副之。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林景熙應會稽王英孫的邀請,來到越中。「一曲危欄人獨倚,江山渾在夢中看。」宋亡後,貴公子出身的王孫英,在這樣百無聊賴的心情下,延致四方名土,嘯傲泉石,飲酒賦詩,這是反元情緒一種無可奈何的發泄。景熙在越中先接觸了謝翱、唐珏、胡僑等富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的志士。

南宋祥興二年(1279)二月,厓山戰敗,陸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消息傳來,林景熙與陳則翁等人秘密舉行哭祭。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景熙到58歲後,才大部分時間住在平陽,他在馬鞍山麓建了一所超奧別業,教授生徒,過着清貧的生活,以顏回草食瓢欽、樂在其中來自我解嘲。但他還是關心世事。

大德四年(1300)他為判官王秉仁寫了《平陽縣治記》使人們知道平陽建縣的歷史。

大德五年(1301),他寫了《公溥堂記》向州守孫筠進了藥石之言,希望他能為老百姓做些好事。

大德十年(1306),州判皮元修了 陰均陡門,他欣然為其作記。

大德十一年(1307),《平陽州志》修成,他作了序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景熙67歲,忽然遊興勃發,北上杭州。來往吳越日久,時感思念家鄉,漸覺體力不支。他在杭州患疾,自覺不宜久留異地而揮淚決別友人回到平陽家鄉。

林景熙在家臥病兩年後,於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飲恨辭世,享年69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