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體詩·陶征君潛田居 江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雜體詩·陶征君潛田居是一首五言詩,是一篇摹擬陶淵明的田園詩。首兩句淡筆敘事;三四句寫對「荷鋤」並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負,還有濁酒聊以自慰;五六句寫得很自然,寫日暮而歸的農家生活;七八句中「歸人」是自指,寫有溫暖的歸宿;九十句表示了對勞動的重視;十一、十二句只希望桑麻興旺,蠶事順遂,這是他的生活理想;末兩句揭示陶淵明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此詩擬陶可說是達到貌合神似的地步,浮動着一層安恬、醉人的氣氛。
原文
江淹〔南北朝〕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
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
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
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
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譯文
在東邊高地上種植禾苗,禾苗生長茂盛遍布田野。
雖然勞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釀濁酒還滿可解乏。
傍晚時分駕着車子回來,山路也漸漸地變得幽暗。
望着前村已是裊裊炊煙,孩子們在家門等我回家。
要問我這樣做是為什麼?人的一生總要從事勞作。
我只希望桑麻農事興旺,蠶事之月紡績事務順遂。
我不求聞達心愿就這樣,望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賞析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這兩句敘事,顯得很隨意,是說在東皋種苗,長勢如何如何。但就在隨意的話語中,顯出了一種滿意的心情,他說這話好像是在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陶詩中有「帶月荷鋤歸」,「濁酒」云云是常見的語句。看來他對「荷鋤」並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負,差不多習慣了。「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歸去來兮辭》有「或巾柴車」的句子。這兩句寫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農家的生活本來就是如此自然。「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歸去來兮辭》有「稚子候門」的話。等着他的就是那麼一個溫暖的「歸宿」,此時他的倦意會在無形中消釋了。這四句寫暮歸,真是生動如畫,畫面浮動着一層安恬的、醉人的氣氛。這就是陶淵明「田居」的一天,這一天過得如此充實、愜意。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這是設問,自問自答,如同陶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句式。這與陶詩「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對勞動的重視。「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桑麻興旺,蠶事順遂,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詩所寫:「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下面寫道:「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心愿。後面這一段通過設問,揭示陶淵明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淵明的實際。
今《文選·江淹擬古三十首》收有這首詩,並被當作《歸園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蘇軾就以此為陶詩,還特舉「日暮」以下四句讚揚之,且寫了《和陶歸園田居六首》。而後世諸家以為此詩非陶淵明所作,當是江淹所作的擬陶詩。
簡析
《雜體詩·陶征君潛田居》是一首五言詩,是一篇摹擬陶淵明的田園詩。首兩句淡筆敘事;三四句寫對「荷鋤」並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負,還有濁酒聊以自慰;五六句寫得很自然,寫日暮而歸的農家生活;七八句中「歸人」是自指,寫有溫暖的歸宿;九十句表示了對勞動的重視;十一、十二句只希望桑麻興旺,蠶事順遂,這是他的生活理想;末兩句揭示陶淵明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此詩擬陶可說是達到貌合神似的地步,浮動着一層安恬、醉人的氣氛。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散文家,歷仕三朝,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江淹少時孤貧好學,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二十歲左右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開始其政治生涯,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江淹受廣陵令郭彥文案牽連,被誣受賄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曾多次諫勸,劉景素不納,貶江淹為建安吳興縣令。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年),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把江淹自吳興召回,並任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大受重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