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朵橋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朵橋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金淘鎮政府駐地東1.9公里處,村委會設在洋中。有洋中、二房、新厝布、祠堂邊、馬前洋、溪仔、源遠、塔仔、深田洋、宮後、祖厝、池頭、朵橋頭、土樓邊、黑淘溪、黃埕埔等16個自然村。有15個村民小組,有村民830戶2900人。有耕地813畝,山地1540畝,主種水稻等農作物,林果有柑桔、菠蘿、李子等。省道307線和南金公路貫穿全境,泉三高速公路的互通口設在域內,村道寬直,地勢平坦,交通十分便捷。[1]

中文名稱: 朵橋村

別 名: 「倒橋」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金淘鎮政府駐地東1.9公里處

人 口: 2900人

歷史沿革

朵橋又名倒橋,因早時域內有一橋橫臥在小溪之上,與省道307線形成「Z」形,故人們稱之為「倒橋」,後來因方言諧音雅化為「朵橋」。朵橋村在元、明、清隸屬十三都,民國年間為朵橋、吾坂二保,1949年置和平鄉,1958年與晨光合為大隊,1984年改為朵橋村委會。

朵橋村始祖

朵橋村始祖傅實公於唐僖宗廣明年間(公元880年),自河南光州固始縣梓里村入閩,定居南安桃源繁衍,官位「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其二十四世孫傅興源遷入朵橋村繁衍,逐漸形成以傅姓為主的村落,流傳至今。

人文景觀

朵橋村歷史悠久,至2008年還保留着清代古民居建築30多座,有建於清代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的朵橋土樓「聚奎樓」,有雄偉壯觀、規模較大的朵橋祠堂,在古民居建築群中鶴立雞群,威武氣派。2005年被福建省定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對象。

在南安金淘朵橋村,保留着一座300多年歷史的「回」字型大土樓。土樓系明末清初傅氏祖先所建,占地面積1016平方米,共3層,高10多米,每層走廊相連,各有20間房屋。一、二層外牆用長條石砌成,內牆夯築三合土,厚2.3米;三層採用三合土打牆,渾然一體,非常堅固。土樓內部採用傳統的穿斗式木結構,雕樑畫棟;屋頂四角翹脊,雙面倒水,甚為壯觀。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6.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2.65萬元,占總收入的68.55%;畜牧業收入18.6萬元,占總收入的24.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8頭,肉牛31頭,禽121隻);林業收入7.8萬元,占總收入的10.16%;第二、三產業收入2.4萬元,占總收入的3.13%;工資性收入4.1萬元,占總收入的5.33%。農民人均純收入1123.3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3萬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7.5畝(其中:田42.6畝,地244.9畝),人均耕地1.0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137.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5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草地411畝;荒山荒地2530.8畝,其他面積1623.5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