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永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永義:(1946- )天津人。1960年拜相聲演員楊少華為師,1969年正式從藝。曾在鞍山市曲藝團、撫順市曲藝團及太原市曲藝團工作。現演出於天津市眾友相聲藝術隊,與李相友搭檔,以逗哏為主。

朱永義 - 簡介

朱永義,天津人。1960年拜相聲演員楊少華為師,1969年正式從藝。曾在鞍山市曲藝團、撫順市曲藝團及太原市曲藝團工作。現演出於天津市眾友相聲藝術隊,與楊少華之子楊威搭檔,以逗哏為主。其表演以蔫包袱和學、逗見長。

朱永義 - 生平

父母親都是京劇愛好者,自幼出入於戲院、茶館。對曲藝情有獨鍾,尤其是相聲藝術更為痴迷,小小的年紀便成為了一名「追星族」,由於與楊少華先生是近鄰,在朋友的舉薦下向楊少華先生學習相聲,1960年正式拜師學藝,從此,走上了相聲表演的道路。

他曾隨楊少華先生參加南開區曲藝團,文革開始後傳統相聲藝術受到了摧殘,使他的藝術生涯出現了斷層。曲藝團解散後.調到天津鋼廠工作。眾友相聲團成立後,受佟守本的一再邀請,與楊少華的長子楊威老師合作,重登舞台,為廣大觀眾表演相聲。他們經常上演的節目有《山東話》、《學聾啞》、《托妻獻子》《金龜鐵甲》、《對春聯》、《反七口》等等。其中《學聾啞》、《托妻獻子》深受觀眾喜愛.成為他們的保留節目。

面對廣大熱情的觀眾,朱永義老師一直保持着低調的態度。他說,如果說我的相聲受到了觀眾的喜愛,那更多是他們

對我的一種偏愛,正是他們的包容和諒解,才是激勵我不斷前進的動力。相聲是個性化藝術,每個相聲演員部有他們自己的表演方式,侯寶林先生的相聲中,有着豐厚的文化底蘊,聽他的相聲猶如感受歷史與文化的交融。馬三立先生的相聲是平民化的藝術,他那種看似絮絮叨叨的表演方式,有着一股深深的親和力,就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而田立禾先生的相聲,剛是現實與傳統的交匯,外貌與語奇的反差形成了與時俱進、豐富多彩的表演風格。 針對相聲愛好者在學習相聲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朱永義說.相聲是語言藝術,語言結構、故事情節是相聲的生命,學習相聲更要「上下句,高矮音,心裡勁、感覺、鬆弛」這幾個詞上下功夫。每當拿到一個新的相聲本子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背詞,而通讀一遍本子。找出其中的關鍵詞彙,然後觀摩其他相聲演員的演出錄像,分析劇本,研究人物,理解情節,找到感覺,把握住你自己的閃光點。單純的一味的模仿,只能意味着失敗。

「硃砂沒有,黃土為貴」,這是朱永義老師對自己相聲演藝生涯的總結。從這句幽默的話語裡,不難看出一個老演員的自謙與詼諧。他把每一位觀眾都看作是自己的老師,從他們的談話里汲取有用的知識。關心別人,不恥下問,這才是他立於不敗之地的真正原因。[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