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顯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朱顯謨(Zhu Xianmo, 1915年12月4日—2017年10月11日),男,上海崇明人,土壤學與水土保持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1940年朱顯謨從國立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後進入江西省地質調查所,後轉入重慶北碚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9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任職;1959年前往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工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8年轉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2017年10月11日在陝西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102歲 。
人物生平
1915年12月4日,朱顯謨出生於上海崇明,高中畢業後,同時考上國立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和浙江農業大學農學系,後擇定在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就讀。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上海又爆發了八一三事變,朱顯謨被阻在家,後得知中央大學內遷,蒙中央大學教授范存忠的資助,同行輾轉到了重慶學習。 1940年,大學畢業後,進入江西省地質調查所,後轉入重慶北碚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 1947年,應北平地質所所長的邀請離贛赴平,後曾暫留中央地質所工作。同年秋天,朱顯謨前往黃泛區調查,完成中牟幅五萬分之一土壤圖。 1948年,朱顯謨又去鄂南、贛南一帶調查,秋季配合農林部增產計劃赴鎮江調查。 1949年,全國解放後,朱顯謨在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任職。 1959年,為支援大西北建設,朱顯謨來到楊陵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1995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 1991年,朱顯謨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地學部)。 1997年4月,朱顯謨在全國第六次水土保持工作會議上發表了《提出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的前前後後》,引起國務院重視 。 1998年,朱顯謨轉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2002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朱顯謨聯合劉東生、孫鴻烈、李吉均、趙其國等院士向國家有關部委提出了有關維護加強土壤水庫的建議 。 2017年10月11日上午10:00,朱顯謨在陝西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102歲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朱顯謨在重慶北碚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期間,隨指導老師侯光炯先生赴四川銅梁縣調查,後至貴州、廣西、湖南,抵江西泰和地區調查,先後在江西堅持工作六七年之久,對江西的土壤進行了普遍的調查和分析,並作了紅壤改良試驗。在工作中他除完成土壤調查製圖報告外,並撰寫了多篇專題試驗研究論文,其中《江西省土壤志》一篇,對紅壤發生分布提出了新的見解,認為江西紅壤改良的方法中,以「客土」和「燒土」最為顯著。 朱顯謨提出華南紅壤主要是古土壤和紅色風化殼的殘留以及紅色沖積物的堆積而不是現代生物地帶性土壤的觀點。對國內外土壤剖面進行對比研究,明確了灰化土中的A2層不是R2O3的淋溶層而是硅的澱積層。闡明了黃土中土壤和古土壤粘化層的生物起源。對黃土和黃土高原的形成提出了風成沉積的新內容和風成黃土是黃塵自重、凝聚、雨淋三種沉積方式的融合體並賦予黃土高滲透性、高蓄水功能,並被着生生物所鞏固和提高。是「整治黃土高原國土和根治黃河水患的「28字方略」和維護加強以土壤水庫為本的「三庫協防」的提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