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師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師晦
]
出生 1907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染病學家和寄生蟲病學家

朱師晦,朱師晦(1907.7.24~1995.3.31),男,廣東豐順縣東留鎮新美村新村人。

人物簡介

1926年秋於潮州金山中學畢業後考入了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和醫生工作。1936年任廣州陸軍總醫院主治醫師和檢驗室主任。1938年考取德國洪堡基金會獎學金,赴德國科倫醫學院深造,1939年獲德國醫學博士學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朱師晦懷念祖國,毅然拒聘,歷盡艱辛回到祖國,投入艱苦的抗戰工作中。任中央軍醫學校(貴州安順)副教授,廣東光華醫學院、中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解放初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第二陸軍總醫院內科部主任;1951年起任中山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1954年任中山醫學院傳染病學和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教授;1978年起任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併兼任傳染病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後升任一級教授。    朱師晦教授熱心於社會工作,歷任《中華內科雜誌》編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廣東醫學》編委會委員、廣東省瘧疾研究組組長、廣東寄生蟲學會副理事長及學報副、暨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高等學校科技學術研究成果評審委員會委員。朱教授還是廣東省政協第二至五屆委員、廣州益壽醫院顧問、德國洪堡基金會成員。    朱師晦教授在傳染病學和寄生蟲病學方面有很深造詣。1947年他編著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瘧疾專著《最新瘧疾學》。解放後,為了進行愛國衛生運動,及普查普治瘧疾、絲蟲病、羔蟲病、傷寒、鈎體病等,他帶領廣大醫務、科技人員深入到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村、寨,進行了大量的出色的工作,並寫成了有關論文180多篇。在我省消滅血吸蟲病的工作中,朱師晦教授帶領廣大衛生工作者深入疫區,克服重重困難,作出巨大貢獻。朱師晦教授在中華分枝睾吸蟲病和登革熱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解決了大量的臨床和科研難題。朱師晦教授在繁忙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的同時,主編和編寫了大量的著作,如《傳染病防治手冊》、《傳染病醫護常規手冊》、《絲蟲病防治手冊》、《登革熱》、《中華分枝睾吸蟲病》等,還與同道合編《寄生蟲病學》、《實用兒科學》等專著。    朱師晦教授於1980年應邀赴菲律賓在《國際第十屆熱帶病與瘧疾會議》上發表關於新中國瘧疾防治成就和中華分枝睾吸蟲病研究的報告,又於1981年到香港大學講學,1982年應邀到德國訪問,與同道們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為我國取得了榮譽,受到國內外醫學專家的普遍稱讚。    朱師晦教授治學嚴謹,為我國醫學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培養的研究生遍布國內外,有不少成了著名的專家教授。    朱師晦教授是一位很有影響的傳染病學專家,在60多年的臨床醫療工作中,他日以繼夜、廢寢忘食、搶救危重病人,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1995年3月31日,朱教授因病於廣州逝世,享年88歲。[1]

主要論著

1 朱師晦.1942年安順麻疹流行的報告.

2 朱師晦.1942年安順霍亂流行之報告.

3 朱師晦.安順所見五年以來的斑疹傷寒.

4 朱師晦,主編.傳染病醫護常規手冊.

5 朱師晦,主編.傳染病診斷名稱.

6 朱師晦,張孝曾梅輝,等.廣州市恙蟲病流行之報告.中華醫學雜誌,1950,36(10):421~423.

7 朱師晦.最新瘧疾學.增訂2版.廣州:清華印書館,1951.

8 朱師晦.我國古代嶺南的恙蟲病.中華醫史雜誌,1955,7(4):251~252.

9 朱師晦,周慶均劉端瑾,等.銻劑短程治療日本血吸蟲病30例報告.血吸蟲病研究資料匯編(上海).1956,235~237.

10 朱師晦,羅章炎.42例晚期血吸蟲病的銻劑治療與脾臟切除治療的效果比較.血吸蟲病研究資料匯編(上海),1956,320~321.

11 朱師晦,周慶均.國產氯喹啉對瘧疾療效的初步報告.中華醫學雜誌,1957,43(5):369~370.

12 朱師晦,周慶均吳遠徽,等.恙蟲病555例的臨床分析.中華內科雜誌,1957,5(5):410~414.

13 朱師晦,楊松簇沈振黃,等.廣東增城縣高灘鄉血吸蟲病調查.中華衛生學雜誌,1958,6∶62~63.

14 朱師晦,吳遠徽黃賢粦,等.短程氯喹啉及撲瘧喹啉治療瘧疾即時療效初步報告.中華寄生蟲病傳染病雜誌,1958,(3):185~187.

15 朱師晦.氯喹啉治療中華分支睾吸蟲病初步效果.中華醫學雜誌,1958,44(4):392~396.[2]

醫學貢獻

朱師晦治學嚴謹,勇於實踐,以求實精神堅持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在學術上有較高造詣。他熱心著述,勤奮寫作,已發表的個人及與他人合作撰寫的學術論著有180多篇,其中有不少論文在學術上具有創見。1947年他編著的《最新瘧疾學》為中國當時第一部最完整的近代瘧疾專著。1957年他率領瘧疾研究組的10多名成員,深入到海南島通什地區的超高瘧區牙叉村進行查瘧治瘧工作。為了救治患者,他不怕辛苦勞碌,日夜帶隊入村診療,治好了數以百計的惡性瘧患者,深受當地人民稱讚。他在「國產氯喹啉對瘧疾療效的初步報告」和「短程氯喹啉及撲瘧喹啉治療瘧疾即時療效初步報告」等文中,提出和推廣適合中國國情的氯喹短程療法。1960年惠陽地區瘧疾普查普治時,有較多患者發生嚴重溶血反應,他帶隊前往當地進行防治及研究,確定了這些患者因有遺傳性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陷,所以發生藥物反應。這有力地指導了防治工作。後來他又到海南島高瘧區進行預防性服藥的抗瘧效果觀察,並指導遺傳性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與伯氨喹啉溶血反應的關係、腦型瘧的診治和耐氯喹惡性瘧的治療等研究,在瘧疾防治工作上發揮了重要作用。[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