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家角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家角村是九峰北麓,澱山湖之濱,有塊47平方公里成摺扇形的小鎮,鑲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澱山湖畔一顆明珠,如今這顆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帶」——318國道的依託下,放射出更奪目的光彩。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千年古鎮朱家角, 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首批四大文化名鎮之一。

簡介

朱家角地處江、浙、滬兩省一市交通要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靠虹橋國際機場,北連崑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澱山湖下游、黃金水道漕港河穿鎮而過。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築依水而立,36座石橋古風猶存,名勝古蹟比比皆是。在玩膩了一個個雷同價高的人造景觀後,人們莫不驚訝於上海市郊還有一塊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觀,在這裡可以尋找一種回歸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無怪乎一位同濟大學的名教授在考察朱家角後,不覺讚嘆:「朱家角有這麼豐富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上海一寶,也是國家的瑰寶」。台灣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為「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戀,為清淳幽靜,處處可畫、時時有詩的風情而陶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在視察了古鎮朱家角後,不禁欣然命筆,寫下了「全國歷史名鎮朱家角」幾個大字。 「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這裡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許多影視導演慧眼相中,而紛至沓來,把水鄉古鎮的婀娜風姿,一次次地搬上銀幕、電視,有時會出現幾部影視同時開拍的盛況,朱家角一時成了海內外影視競相拍攝的熱點,被人譽為「滬郊的好萊塢」。

朱家角鎮

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為青浦、崑山、松江、吳江、嘉善五區(市)毗鄰之中心,歷來為江、浙、滬兩省一市重要集鎮之一。民國時期,三縣聯防指揮部等許多重要機構都設在這裡。境內公路密布,北通滬寧高速公路,南接滬杭線320國道,有滬朱、青平、青楓、青商、青金、青盛等公路線,水路橫有淀浦河,縱有朱泖河直通黃浦江,並與太湖水系相通。水運航道寬闊,四通八達。

發展歷史

名鎮朱家角歷史淵源流長,1958年大煉鋼鐵時,鎮人為了找鐵,曾奇蹟般地把鎮北大淀湖車干,在湖底,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被證明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 。1959年,又在澱山湖中撈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紡輪、印紋陶片等,這些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代的遺物,足以證明數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這裡勞動生息、繁衍了。 1930年,鎮上出版的《驪珠報》上刊載過一段「鎮東祥凝浜發掘出東吳大將軍甘寧之墓」一事,更能證明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朱家角就已形成村落集市了。據史料記載,朱家角在宋、元時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鎮上的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古寺名剎均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可想而知,古鎮當時已人丁集居,初具規模。由於貫穿全鎮的漕港河水運方便,遂商業日盛,煙火千家。至明萬曆年間正式建鎮,名珠街閣,又稱珠溪。清嘉慶年間編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為鎮名,俗稱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這樣描述:「今珠里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崑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亘,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里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與高陽里,冠蓋里媲美可也」。從中可領略到200年前朱家角之繁榮及人情風貌。 朱家角以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賈雲集,往來不絕,曾以標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時有詩曰:「魚米莊行鬧六時,南橋人避小巡司,兩涇(朱涇、楓涇)不及珠街閣,看盡圖經總未知」。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時「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貨,各業齊全,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涇(朱涇、楓涇、泅涇)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說。 民國期間,米業鼎盛,所產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獨占鰲頭,遠銷京城海外,每逢稻穀登場,最高峰達二、三萬石(1500—2250噸),日收油菜籽600噸,所產「朱家角菜油」行銷百里以外,遠近聞名,還有工業、手工業、錢莊典當、金融業、碾米廠、發電廠,均開全縣之首,起步早,發展快,時北大街、大新街,沿街兩側,大小商號,鱗次櫛比,全鎮坐商有千戶之多,夜市鬧如白晝。逢年過節,更有外地商販前來趕集,酒肆茶樓幾乎日夜營業,大商小販走街串巷,點心小吃通宵達旦,其時糶稻穀的農船,成千上百湧來,漕港河為之阻塞。

特色

名鎮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顯現出江南水鄉之特色,山名叫澱山,山雖不高,名氣極大 ,為浙西天目余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賞。 湖,即天然淡水澱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里,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有11個杭州西湖面積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區蘆葦輕搖,驚起野鴨水鳥,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名鎮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如果說九百歲的水鎮周莊小巧精緻、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鎮朱家角則具氣勢磅礴、大家閨秀的風采。首先朱家角古鎮面積達1.5平方公里,為周莊面積的三倍多,家大,自然遊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岩石的街面,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及眾多的歷史遺蹟。 一橋,當推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氣勢磅礴。站在橋頂,看七月廿七搖快船,是再好莫屬,而其他三十幾座古石橋之壯美也並不遜於周莊,論構築和工藝,朱家角中和橋和西柵橋較周莊雙橋更堅,而那些特色橋更是周莊無法比擬的。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戚家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 一街,那是滬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經滄桑,還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線天」獨特構築,令人嘖嘖稱奇。有「長街三里,店鋪千家」之稱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成為江南古鎮最熱鬧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鎮所望塵莫及的。 一寺,是報國寺,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內緬甸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贈送的第一尊白玉觀音及千年古銀杏,稱為報國寺「三寶」。 一廟,是城隍廟,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城隍廟,青瓦黃牆,飛龍翹角,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呈現古意盎然、香煙裊繞、肅穆壯麗的景象。其中「斗拱戲台」、「木刻橫樑」及「中堂畫軸」(現已廢)被稱為城隍廟「三寶」,十分罕見。 一廳,是席氏廳堂,集江南豪門大富人家建築之大成,特別「牆門磚雕」堪稱一絕,其圖案優美,雕花之精細,技法之高超,讓人嘆為觀止。一館,即是「王昶紀念館」,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進士、刑部右侍郎,稱為「吳中七子」的王昶的蠟人蠟像、詩字畫、碑刻、織布機、老式床等近百件實物展品,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晶位極高。 二園,是課植園和珠溪園,一個古老,一個現代;一個龐大,一個精巧,相映成趣。課植園是一處莊園式園林建築,占地96畝,園由馬文卿建於1912年,乃寓「一邊課讀,一邊耕植」以應園名,園內建有書城,又辟有稻香村,園中亭台樓閣,廊坊橋樹,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各種建築及生活用房200餘間,布局錯落有致,疏密得體,構思精巧,在私人園林建築中實為罕見。而珠溪園,則建於1956年,占地70餘畝,小巧玲瓏,景色優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園,各具特色,還辟有兒童樂園、餐廳、茶室、商店,為休息、進食、購物、遊玩於一體的理想場所。 三灣,即: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人行街上,前後左右都是房,以為到了路盡頭,直角拐彎,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產生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這種在老街上出現奇特拐彎的景觀,是其他古鎮難得一見的,非朱家角不能見到。 二十六弄,實際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絡式棋盤格局 ,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聞遐邇,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鎮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陣,趣味無窮,尋古探幽,領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古弄旅遊」越來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們的青睞,是一項頗有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 名鎮朱家角迷人之處還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河埠、纜石、茶館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讀書做學問的風水寶地,歷來文儒薈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士諤、報業巨頭蓆子佩、畫僧語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築多。歷史上許多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園造宅,全鎮古宅建築有四、五百處之多,風火牆、石庫門、牆門人家隨處可見。「三泖漁莊」、「王昶故居」、「福履綏祉」,還有席氏廳堂、陸氏世家、陳蓮舫故居、仲家廳堂等數十處,還有無數沿街明清建築,飛檐翹角,黛瓦粉牆,明清風格組成一幅明清水墨畫卷。 三是河埠、纜石、茶館多。朱家角是水的故鄉,水多橋多,河埠多,緊挨在一起的纜船石,也不計其數,那造型各異的水橋,那千姿百態的纜船石,布滿全鎮的大河小巷,這些江南水鎮特有的景觀,細細欣賞觀察,不覺令人興趣盎然,耐人尋味,簡直是歷史、文物、建築、風情、藝術等內容構成的綜合體。有凸出石駁岸的「兩面河灘」,有凹進石駁岸的「單面河灘」,更有「人從前門進,河灘從屋後出」的「隱身河埠」。而那些鑲嵌在水巷石駁上的花崗石浮雕纜船石更是琳琅滿目,趣味無窮,有的雕成牛角,有的鑿成寶劍,有的刻成怪獸,面目猙獰,有的琢成如意,呈現吉祥、古樸的美,這些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雕刻藝術將古鎮點綴得更具風韻。古鎮茶館,大多集中在放生橋、北大街一帶,不下十幾爿之多,有豪華型新辟的「放生橋茶樓」,有年代久遠古老的「俱樂部茶樓」,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樓」,也有排門板門面、幾張桌子幾條長凳,簡易廉價的農家茶館,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館開到遊船」上的「遊船茶館」,分為兩層,艙內頂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還備有電視、撲克、象棋、乾濕點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橋、看水景、聽流水,煞是優哉悠哉,不亦樂乎。

大事記

朱家角鎮在宋元期間形成小集鎮,名朱家村。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因水運交通便利,商業日盛,朱家角逐成大鎮。朱家村改名為珠街閣,又名珠里、珠溪,俗稱角里。1949年建國後,成立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青浦縣朱家角市,下轄沈港、萬龍、葑沃、薛間四鄉及朱家角鎮。原屬崑山縣的東井亭、中井亭、西井亭三條街劃歸朱家角鎮。 朱家鎮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貿雲集,往來不絕,曾以標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老店名店標立,南北百貨,各業齊全,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說。 朱家角地區宋元時系一小集市,名朱家村,明時成鎮,萬曆年間定鎮名為珠街閣,又名珠溪、珠里、俗稱角里; ·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珠里分屬於五十七個三區之二圖、十一圖和一區二十五圖。清末實行地方自洽,本地域稱珠蔚自治區,為江蘇省青浦縣管轄的十六個自治區之一; ·民國初年,仍稱珠葑市,設市公所; · 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為珠葑市行政 局; · 民國十八年(1929年)3月,撤銷行政局,仍稱珠葑區,為青浦縣十三區之二區; ·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設第二區公所,列為青浦縣八個區公所之一; ·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汪偽青浦縣第六區,下轄珠東、珠西、珠北三鎮和薛間、葑沃、張甸、張丁、安莊、沈巷六鄉; ·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恢復第二區公所,仍轄三鎮六鄉; ·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撤銷區公所,改稱區署,轄一鎮二鄉,即將原有珠東、珠西、珠北三鎮和張丁鄉合為一 鎮,名珠溪鎮;薛間、安莊二鄉合為一鄉,名安莊鄉;沈巷、葑沃、張甸三鄉合為一鄉,名葑沃鄉; ·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實行鄉鎮歸併,全縣設青東(青龍)、青西(淀泖)兩個區署,珠溪鎮及安莊、葑沃鄉均屬青西區署; · 1949年5月14日,朱家角全境解放,隨即成立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青浦縣朱家角市,下轄沈巷、萬龍、葑沃、薛間四鄉及朱家角鎮。原屬崑山縣的東井亭、中井亭、西井亭三條街劃歸朱家角鎮; · 1951年4月撤銷市建制,建立朱家角區,從所轄沈巷、薛間二鄉各劃出三個村,組成安莊鄉,遂成五鄉一鎮。 · 1954年原屬松江縣的天心鄉,劃歸朱家角區,同時把萬龍鄉的諸家村劃歸城廂區的城南鄉,把葑沃鄉的南橫村劃歸松江縣天馬鄉; · 是年夏,整編機構,撤銷朱家角區。將沈巷、安莊、葑沃三鄉劃歸練塘區,萬龍、薛間、天心三鄉劃歸城廂區。復建朱家角鎮建制,直屬縣領導; · 1955年重新建立朱家角區,對原劃出的六個鄉全部劃回,並把城廂區的盈中、萬壽、城南三個鄉劃歸朱家角區管轄。朱家角鎮仍為縣屬鎮,鎮人民政府改稱鎮人民委員會,建制不變; · 1957年,葉龍鄉萬隆片劃歸朱家角鎮; · 1958年9月朱家角鎮和葉龍鄉合併,成立紅旗人民公社; · 1959年改名為朱家角人民公社; · 1961年8月朱家角公社成立城鎮工作組,負責城鎮工作,籌備鎮社分治。1962年2月,鎮社正式分設,朱家角鎮恢復為縣屬鎮,成立鎮人民政府; · 1968年鎮政府改名為"鎮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鎮人民政府名稱; · 1991年,朱家角鎮和朱家角鄉合併成一個縣屬建制鎮。 ·2000年青浦區行政區劃調整中與沈巷鎮合併為新建制鎮--朱家角中心鎮,是上海目前最大的集鎮,並被列為上海"十五"其間重點建設的"一城九鎮"之一。 2022年6月14日起,朱家角古鎮景區恢復對外開放,景區每日的接待人數不超過最大承載量的30%。

地理位置

朱家角地處江、浙、滬二省一市交通要樞,境內地勢平坦,河港縱橫,道路寬廣。東靠虹橋國際機場(僅距30公里),北連崑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鎮南有公路大動脈「金色玉帶」318國道橫貫全鎮,黃金水道槽港河穿鎮而過,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捷。 朱家角鎮位於上海市青浦區中南部,緊靠澱山湖風景區。東臨西大盈與環城分界,西瀕澱山湖與大觀園風景區隔湖相望,南與沈巷鎮為鄰(2001年與之合併),北與江蘇省崑山市淀東接壤。朱家角鎮東距青浦鎮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國道貫穿鎮境。2000年全鎮總面積49.8平方公里。

其他信息

朱家角是典型水鄉,盛產河鮮,出產淡水魚類近60種,青、草、鯿、鯉、鯽、銀魚、鰻、鱔、甲魚、河蟹、河蝦,活蹦鮮跳,應有盡有。 鎮上點心、食品業向來以品種繁多、質量上乘而名聞遐邇。茂林館的鱔糊面,香糯可口,食後令人久久不忘;羊肉麵酥肥不膩,另加羊血湯略帶辣味,更是合人胃口。時令點心,花色百出,味美價廉。朱家角地沃水秀,民物埠康,自古就是人間富庶地,江南魚米之鄉。飲食文化淵源流長,千滋百味的 佳肴美點大都出自古老石板街上的尋常百姓家,口味鮮醇而純樸,雅馴而雋永。

螺絲

青香糯米粽、豆腐乾片、扎肉、香糯糖藕、排骨王、菜莧、狀元糕、薰青豆等均各具特色,充滿濃郁的 古鎮韻味和江南田園風情。 樂

羅鍋船

羅鍋船:此船得名於清代乾隆時期。朱家角清代著名學者王昶,為官數十年,官至刑部右待郞,與劉墉同朝為官,是終生摯友。王昶七十歲向乾隆提出辭呈,回家鄉朱家角歸隱。後來,劉墉專程到朱家角來看這位摯友,於是王昶親自乘此船到朱家角西市梢去接劉墉,故後人都稱此船為羅鍋船。 朱家角是江南水鄉,遊覽朱家角時只有乘上一次羅鍋船再到老街走一走,才能真正的完全體會到江南水鄉朱家角的韻味。收費標準:50元每船(半個小時),100元每船(一個小時)

蓮湘舞

蓮湘隊一般有8至12人組成也有數十人近百人組隊,有男子隊、女子隊、男女混合隊。蓮湘棒一般長140厘米,直徑在4--5厘米的竹竿,中間節子打通均勻分成八節。每節開個口子,用竹梢橫串4--5隻銅錢或銅片固定在竹管里。每節為了美觀,蓮湘棒用漆塗成紅綠色彩,棒的兩頭系上綢帶和綢須,在敲打時銅片撞擊發出節奏很強的悅耳之聲。表現程式:右手握蓮湘棒邊唱邊敲,每小節打一下,依次拍打在演員自身的手背、手肩、胸部、腰部、大腿、小腿、腳背、腳掌、頸部、肩部、手腕、臀部、腋下,一邊移動舞步,一邊滾動蓮湘棒,上、下、左、右、前後共四十二節舞蹈動作,在廣場和行街列隊演出中甚為群眾所喜愛。

早期《盪湖船》表演二人為一組,一人握槳,另一人一隻手捏蒲扇,另一隻手提手帕男扮女裝,扮成丑搭子(即小丑),二人用民間小調《倒十郎》、《十把扇子》邊唱邊舞進行交流,動作滑稽十分逗人。

後來為了美化道具用綢布和竹片紮成小船,表演者二人一組或三人一組,村婦划船與其搭子小丑或老翁,並有江南絲竹隊伴奏尤其是在行街表演時熱烈壯觀極受觀眾歡迎。《盪湖船》(見圖)道具上部是頂轎子色彩鮮美,下面是條大鯉魚意是年年有餘,吉祥如意,動作和音樂伴奏都很現代但服裝還是民俗服裝在行街演出中可與觀眾直接交流逗樂極受觀眾喜愛。

蚌舞

"蚌舞"是個有故事情節的民間舞蹈常演出於廟會、燈會趕集行街之中,但行街表演中由於表演區域局限,無法施展舞蹈動作和情節所以表現形式較為簡單,蚌殼一開一合蚌殼精頭一伸、臉一笑挑逗漁翁,而漁翁怒目相視。一手提網,一手捉拿蚌精,在廣場和舞台演出就能發揮其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舞蹈動作,達到以舞蹈來塑造人物表達人物思想、性格,表現舞蹈主題的目的。 "蚌舞"因為漁翁要有武術功底的演員來扮演,所以現代"蚌舞"已取消漁翁變一隻蚌為數隻蚌身穿民族服裝列隊舞蹈表演,並有江南絲竹和鑼鼓伴奏,在行街中仍可與路邊觀眾逗笑交流很受歡迎,尤其受到攝影愛好者的青睞。

朱家角的橋

「小橋、流水、人家」是千年古鎮朱家角的精髓。如果把流水比作朱家角秀美的長髮,那么小橋便是長發上看似不經意的玉簪,輕輕一綰,或婉約或壯麗或平和,萬千風情汩汩而出,讓無數遊人心生愛意。

粉牆黛瓦、曲巷幽弄、河港縱橫,36座古風猶存的石橋將朱家角沿河而伸的9條長街點綴得蜿蜒清麗,依水而立的千棟明清建築因為水的分離與橋的連接而有了距離與思念。「長街三里,店鋪千家」,如今我們還依稀看得見明末清初時江南巨鎮朱家角百業興旺、魚米豐盛、人頭攢動的盛景。 36座橋中,至今保留完好的建於明清時代的石拱橋、石板橋、磚木結構的古橋還有20多座。首推當是「放生橋」,它是長江三角洲地區最大的一座五孔石拱橋,始建於明隆慶五年即1571年,全長72米,寬5米,高7.4米,是古鎮標誌性建築。每年七月廿七站在橋頂看搖快船,那一派龍騰虎躍的磅礴氣勢讓人過目難忘。還有三孔九峰橋、高拱泰安橋也很壯觀,而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平安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更是默默地向行人訴說着它們的前塵往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