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仕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朱仕玠(1712年-?)註[1],字璧豐,又字璧峰,號筠園,福建邵武府建寧縣楊林人[2][3][1]:5。和其弟朱仕琇在文壇上皆有名氣,但朱仕玠擅長的是詩,朱仕琇擅長的是古文[4]。
著有《小琉球漫誌》、《筠園詩稿》3卷、《和陶》3卷、《谿音》10卷、《音別》4卷、《龍山漫錄》20卷等。其中《小琉球漫誌》的文學價值雖然略遜於《裨海紀遊》、《臺海使槎錄》,但該書是了解乾隆時期南臺灣社會狀況的重要著作之一[3]。
生平
少遊太學,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拔貢生[2][3]。通經史百家之書,與弟朱仕琇同游京師[2][3]。壯年時有渡黃河,遊歷吳、楚、越、宋、齊、魯等地的經歷[3]。在京期間頗有名氣,沈德潛、黃叔琳、方苞、張鵬翀十分欣賞朱仕玠詩作[2][4]。黃說:「吾師新城先生歿後,不見此調久矣!」(此話又有記成「王士禎沒後,不見此調久矣」[4])
後屢試不中,近50歲才以明經科任德化教諭[2][3]。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從德化教諭調任臺灣鳳山教諭。次年夏天,因丁母憂回鄉。後被任命為河南內黃知縣,未到任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