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本無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隨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絕對的空無。東晉時各家多用「本無」表達般若空義,指出事物根本上是不存在的。這種觀點在僧肇(384或374—414)等人看來有將「無」坐實、落入虛無主義的危險,故僧肇著文批評,重申緣起性空的中道觀。但在後世作品中,同樣運用「本無」,有時指緣起性空義,而非絕對的虛無,需加以鑑別。
引例1
本無者,情尚於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亦無。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 (僧肇《肇論•不真空論》) (主張本無的教義,專注於虛無,凡出言便說是「無」。所以他們講「有(存在)」是不真實的,「有」就是無;「無(不存在)」也是不真實的,「無」也是無。但若去探求他們的(經典)依據,不過是說「非有」並非真實的存在,「非無」也並非真的不存在。[倘若如此,]又何必堅稱「非有」就是指存在者根本沒有,「非無」就是指不存在者也根本沒有呢?這僅僅是好談「無」的人的言論,怎能稱之為通達事實、觸及事物的真性呢?)
參考文獻
- ↑ 漢字小時候|一個文字,一段歷史,搜狐,2020-11-24
-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