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黃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木黃連

中文名稱:木黃連

別 名:刺頭樹

來 源:雙子葉植物藥小檗科植物的根

功 效:清心胃火,解毒

性味歸經:苦、寒。脾、肝、大腸經

主 治:治陽黃、熱痢、赤眼,外治刀傷等

木黃連為小檗科植物北江十大功勞(MahoniafordiiSchneid.)的根及莖。分布廣東、廣西。味苦,性寒。歸脾、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治療濕熱痢疾,腹瀉,黃疸,目赤腫痛,燒燙傷等病症。

形態特徵

北江十大功勞常綠灌木,高1-2m或更高,莖粗壯,暗棕色。

葉互生;羽狀複葉,長20-30cm,小葉革質,2-3對,葉片橢圓形,長6.5-7.5cm,寬2.5-4cm,先端漸尖,刺狀,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全緣,或在葉尖的兩側有1-2個刺狀鋸齒。

總狀花序叢生枝端,長10-20cm;苞片1,棕色,三角形;萼片9,花瓣狀,三輪;花黃色,6瓣,長圓形;雄蕊6,花絲短棒狀;雌蕊柱頭頭狀,扁平。

漿果藍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1]

植物種屬

小檗科植物北江十大功勞。

生長環境

生於深山密林中。

藥用價值

一、

功能:清熱,燥濕,解毒。

主治:治療濕熱痢疾,腹瀉,黃疸,目赤腫痛,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克。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汁塗搽、滴眼。

禁忌:脾胃虛寒者慎服。

相關論述:《廣西中藥志》:虛寒體弱者忌用。

相關配伍:治療急性結膜炎:北江木黃連根,水煎,濃縮成膏,加梅片少許,用人乳汁溶化滴眼。

採收加工:全年可采,除去枝葉,洗淨,曬乾。

藥材性狀

藥材性狀:根圓柱形,稍扭曲,表面棕黃色,有縱溝紋及支根痕;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粗糙,黃色。莖圓柱形,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淺縱溝和橫向裂紋,較嫩的莖較平滑,常有葉柄殘基及葉痕;皮部易脫落,內面黃色;質堅脆,折斷面破裂,淡黃色,橫斷面木部黃色;質堅脆,射線清晰。[2]

二、

拼音Mù Huánɡ Lián

別名土黃連(《廣西中藥志》)。

出處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北江十大功勞的根及莖。全年可采,除去枝葉,洗淨,曬乾。

原形態常綠灌木,高1~2米或更高,全體光滑無毛。莖粗壯,表面暗棕色。單數羽狀複葉互生,長20~30厘米,總葉柄基部扁闊,腹面具淺槽,節明顯;小葉革質,5~7枚,橢圓形,長6.5~7.5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漸尖,具鋒利的芒尖,往往於葉尖的兩側有1~2個銳齒,基部楔形,下面一對小葉往往基部不等。總狀花序叢生於枝的頂端,長10~20厘米,花眾多,黃色;苞片1枚,三角形,棕色,長約1.5毫米;萼片9,黃色,花瓣狀,分3輪排列,每輪3片;花瓣6,較內輪萼片為小,矩圓形;雄蕊6枚,花絲短棒狀;子房上位,柱頭頭狀,扁平。漿果藍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性狀莖呈圓柱形,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淺縱溝和橫向裂紋,幼莖較平滑,往往有突起的葉痕及葉柄殘基,栓皮質松,脫落處可見黃色木部;質堅脆,折斷面呈破裂狀,淡黃色;橫切面近圓形,髓部淡黃色,木部黃色,射線清晰。根呈圓柱狀,略扭曲,表面棕黃色,有縱溝紋及支根疤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色。

性味味苦,性寒,無毒。

歸經入心、肝二經。

功能主治清心胃火,解毒。治陽黃、熱痢、赤眼;外治刀傷,火燙傷。(性味以下出《廣西中藥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外用:搗敷。

注意廣西中藥志》:"虛寒體弱者忌用。"

備註同屬植物蘇氏十大功勞、半覆瓦十大功勞、獨龍十大功勞等的根,在廣西民間亦稱木黃連或土黃連,並與本品同等使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3]

參考資料

  1. 木黃連,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木黃連,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木黃連,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