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豆(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木豆
t014fb4674a9bcf3130.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795938&sid=600873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木豆

漢語拼音:Mù Dòu
別名:觀音豆《泉州本草》,大木豆、樹豆《廣西藥用植物名錄》,三葉豆《雲南藥用植物名錄》,花螺樹豆《台灣藥用植物志》,扭豆(雲南),野黃豆(貴州)
性味:味辛、澀,性平
功能:利濕,消腫,散瘀,止血
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衄血,便血,瘡癤腫毒,產後惡露不盡,水腫,黃疸型肝炎

木豆,中藥名。為豆科木豆屬植物木豆Cajanuscajan(Linn.)Millsp.的種子。植物木豆,具有利濕,消腫,散瘀,止血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衄血,便血,瘡癤腫毒,產後惡露不盡,水腫,黃疸型肝炎。[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木豆

拼音名:Mù Dòu

英文名:Pigeonpea

別名:觀音豆、大木豆、樹豆、三葉豆、花螺樹豆、扭豆、野黃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janus cajan(L.)Millisp.[Cytisus cajan L.]

出處

出自《中藥鑑定參考資料》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木豆的種子。

採收和儲藏

春、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剝取種子,曬乾。

原形態

木豆 直立矮灌木,高1-3m,全體灰綠色。多分枝,小枝條弱,有縱溝紋,被灰色柔毛。三出複葉,互生;托葉小;葉柄長約2cm,向上漸短;葉片卵狀披針形,長5-10cm,寬1-3.5cm,先端銳尖,全緣,兩面均被毛,下面具有不明顯腺點。總狀花序腋生,具梗;花蝶形;萼鐘形,萼齒5,內外生短柔毛並有腺點;花冠紅黃色,長約1.8cm,旗瓣背面有紫褐色條紋,基部有絲狀短爪,爪頂有一對彎鈎狀附屬體;雄蕊10,二體;心皮1,花柱細長線形,基部有短柔毛,柱頭漸尖,密被黃色短柔毛。莢果條形,長4-7cm,兩側扁壓,有長喙,果瓣於種子間具凹入的斜槽紋。種子3-6粒,近圓形,種皮暗紅色,有時有褐色斑點,種臍側生。花期2-11月,果期3-4月及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1600m的山坡、砂地、叢林中或林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種子呈為扁球形,直徑4-6cm,表面暗紅色,種臍長圓形,白色,顯着突起;質堅硬,內有兩片肥厚子葉。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氣。

化學成分

種子含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γ-穀氨酰-5-甲基半胱氨酸(γ-glutamyl-5-methylcysteine),胰蛋白酶抑制劑(trypsininhibitor),糜蛋白酶抑制劑(chymotrypsin inhibitor)。種芽含木豆異黃酮(cajanin),木豆異黃烷酮醇(cajand)。此外,葉中還含3-羥基-5-甲氧基茋-2-羧酸(3-hydroxy-5-methoxystibene-2-carboxylic acid)。

藥理作用

其水浸劑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體外試驗)。

炮製

揀淨雜質,加工備用。

性味

辛、澀;平;無毒

歸經

肝;脾經

功能主治

利濕,消腫,散瘀,止血。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衄血,便血,瘡癤腫毒,產後惡露不盡,水腫,黃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泉州本草》:清熱解毒,補中益氣,利水消食,排癰腫,止血止痢。治心虛,水腫,血淋,痔血,癰疽仲毒,痢疾,腳氣。[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木豆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木豆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