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葉天目盞工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木葉天目盞工藝 是吉州窯陶瓷中的代表。吉州窯(今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始於晚唐、盛於南宋、而衰於元,擁有600多年的燒制歷史。

一片飄零的落葉,經過泥與火的煅燒,在黝黑的茶盞之中煥發出重生的光彩——「木葉天目盞」,吉州窯的代表瓷器。

「天目」即指黑釉瓷,吉州窯以黑釉出名,是中國現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窯遺址之一,也是中國古代黑釉釉瓷生產中心之一。

據《景德鎮陶錄》記載:「江西窯器,先有吉州,後有饒州(景德鎮)。」宋元時期,作為江西境內兩個最大的窯廠,吉州窯先於景德鎮聞名天下。[1]

吉州窯神奇的「木葉天目盞」

南宋時期飲茶文化風行,吉州窯出產的黑釉瓷深受文人雅士青睞。一千多年前,吉州窯的木葉天目盞便已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

「木葉天目盞」,就是黑陶瓷茶盞中嵌了一片樹葉,這是吉州窯獨創的,譽為天目中的瑰寶。木葉天目盞看上去像翻轉的斗笠,黑得油光閃亮。

令人稱奇的是,盞內嵌著的樹葉,看似突出,一摸卻又與盞底一樣平。吉州窯所產木葉天目、彩繪、兔毫天目、剪紙貼花等產品,製作技藝居同時代世界領先水平。

日本東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吉州窯木葉天目盞和玳瑁盞,被列為國寶級文物。

選取具有禪意的桑葉、菩提葉

天目木葉盞並非任何一種樹葉都可以燒制,現存的古木葉天目盞葉大多選取具有禪意的桑葉、菩提葉作為入葉選材。

茶盞中央一片莖脈依稀可見的桑葉,似被風兒剛剛吹落盞中,渾然天成。那桑葉,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使人想起雲遮霧障的秋月,大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深思。

一片片桑葉突兀在盞里,看上去像剛離開枝葉一樣新鮮,令原本清一色的黑盞剎地生動了起來,盡顯靜穆、素雅,簡單平常卻又明亮華貴的風韻。[2]

如果把黑釉比之草原上的黑夜,那木葉便是草原之夜熊熊燃起的篝火;黑釉若是夜空,那木葉定是星星。

圖案設計沒有固定樣式

圖案設計沒有固定樣式。「或一葉展開於盞內壁,占器壁的二分之一,或大樹聳於蒼穹之中,或一小片樹葉掛在盞內壁,莖脈清晰,或雙葉疊落,或三葉散點」

其構思奇巧,木葉紋與瓷器地色黑黃釉相襯,顯得格外清晰明朗,只是緣於民窯的自由開放,因而才誘導出窯匠們的汩汩靈感,激發起他們的無限創造力。

無論是葉片無意落在坯胎上啟迪了窯匠,抑或製作中有工匠隨意將水中的落葉揀起貼於器面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至最終考證定格為:利用腐蝕的辦法將葉子進行處理,令其成為脈網狀葉片,然後將它貼在碗上去燒,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窯匠們熱愛生活,就地取材、信手拈來捕捉美感的產物。[3]

手藝復興之難

手藝復興難在如何在高溫之中,讓葉子消失殆盡前,於盞壁留下完好無損的脈絡紋理。

相比於傳統木葉盞,菩提葉的葉子比之桑葉大很多,燒製過程收縮比也更大,一旦窯內升溫曲線的控制和釉水的配置差之毫釐,葉子便灰飛煙滅,甚至蜷縮一團灰漬遺留杯底。

樹葉辨別

真品多用桑葉和菩提葉,而仿品常用楓葉或者其他雜葉來做裝飾。

菩提木葉天目盞的燒造,是協調風、火、土、木的曼妙關係。好的盞,仰仗每個製作環節的科學嚴謹和手藝經驗。

菩提木葉盞不是任何菩提葉都能燒,所選菩提葉均來自達到百年樹齡的菩提樹,這樣葉子內含的礦物質才足夠豐富,才能留下葉子的細微細節。

入窯前,就連菩提葉的擺放都要謹慎,這將影響茶器品相高低。

精選樹齡百年、葉形完整菩提葉

12小時窯燒,12小時冷卻,期間全程看守。窯燒升溫曲線是難點,即便是經驗豐富,每一次燒窯都不能掉以輕心。

1200多度的高溫下,葉子沒有消失,反而烙印盞中,熠熠生輝。你用手撫摸,毫無凸起,葉子已然與茶器融為一體,非常神奇。倒水入盞,茶葉好像浮在水中,禪意悠揚。

只有葉形完整的,才算是比較成功的作品。其中完整舒展而不翻折、色澤金麗又富於變化的,是最為罕有的珍品天目盞。一千個木葉天目盞拿去燒造,只能出一二珍品

工藝辨別

(1). 市面上比較常見的是壓印方法(拓葉工藝),這種工藝只是用樹葉在瓷坯上壓印個印子,可以看出來燒出的成品木葉有形無質,葉筋下凹,面光而無層次。

(2). 塗抹法,屬於後人推新的一種燒法,非吉州窯木葉盞燒制工藝。這種工藝製成的木葉盞脈絡呆板、顏色單調,莖脈線條細看有不自然感,或者邊沿有毛刺似的色粉沉積。

(3). 刻畫法,最近才出現的畫蛇添足的工藝。凡盞上刻了木葉天目,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都是非吉州窯工藝的木葉盞。

(4).釉上印染法,福建生產的木葉天目利用這種方法的居多,低溫燒制而成。

落葉是秋的斑斕,漫捲起一天赤紅。當木葉飛揚在宋元的天空,它便是天目的茶盞。

不經意間巧奪天工的遺珍

在窯匠們的眼裡:

金黃色的樹葉就像是明月,

那是窯神在夜空中的眼,

那是真正的「天目」啊!

長了「天目」的吉州窯。

一爐爐出窯的木葉盞既是先民不經意間巧奪天工的遺珍,也是上天賜給人類的福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