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朝天峽 |
作品名稱:朝天峽 創作年代:清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王士禎 |
朝天峽,是清初傑出詩人、文學家王士禎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王士禎(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新城(今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清初傑出詩人、文學家,繼錢謙益之後主盟詩壇,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說,於後世影響深遠。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
康熙朝書畫家宋犖稱王士禎「書法高秀似晉人「。近人稱其書法為「詩人之書」。博學好古,又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1]
正文
朝登嘉陵舟,日出羌水赤。履險倦鞍馬,即次亦稱適。
黕黮雙峽來,突見巨靈蹠。嶄岩無寸膚,青冥厲雙翮。
陰崖積龍蛻,跳波畏鯨擲。往往壓人頂,駭此欲崩石。
洞穴峽半開,兵氣尚狼藉。蛇豕據成都,置戍當險厄。
至今三十年,白骨滿梓益。流民近稍歸,天意厭兵革。
會見賨盧人,燒畬開確𥕂。慷慨一扣舷,浩歌感今昔。
風便黎州城,茫茫波濤白。[2]
作者生平
他初名本為「士禛」,死後因避清雍正(愛新覺羅·胤禛)諱追改「士正」,乾隆時又詔命改稱「士禎」。
因生於詩書繼世的王氏家族,王士禎年僅5歲就入家塾讀書,六七歲的時候讀《詩經》。
11歲時,祖父酒後出對曰「 醉愛羲之跡」 ,他應聲作答「 閒吟白也詩」,引眾人稱讚。
15歲時,他已經寫了不少詩篇,編成《落箋堂初稿》。
17歲參加縣、府、道童子試,皆名列第一。
順治八年赴鄉試中舉,順治十二年進京會試中進士,時年 22歲。
23歲時,他遊歷濟南,邀請在濟南的文壇名士集會於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此詩傳開,大江南北一時和作者甚多,當時被文壇稱為「秋柳詩社」,從此聞名天下。
他的詩清新蘊藉、刻畫工整,散文、詞也很出色。他提出的神韻詩論,淵源於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要訣。
王士禎也非常高產,一生著述達500餘種,作詩4000餘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雜俎類筆記《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等。
清康熙皇帝對他非常賞識,稱其「詩文兼優」「博學善詩文」。對於他的詩,康熙也非常喜歡,曾親錄300篇,輯為《御覽集》,時時欣賞。
除了以著名詩人主宰清朝詩壇數十年,他還是清初詞學的倡導者。詞學家吳梅的《詞學通論》曾這樣評價他:「漁洋數載廣陵(即揚州),實為此道總持。」
王士禎因繼承唐宋文風,反對重修飾、掉書袋、發議論、無生氣的文風詩風,提倡「神韻說」而蜚聲詩壇,他創造性的詩論和創作順應了清初社會發展歷史潮流,被譽為「一代正宗」,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
王士禎22歲中進士,順治十七年(1660年)出任揚州推官(清初在地方設置的勘問刑獄的官職),從此開始了長達40年的為官生涯。
王士禎為官廉潔奉公、勤於職守,順應當時「以寬為本」及「清慎勤」的吏治標準,被贊「一代廉吏」。
他在揚州擔任推官時,掌生殺大權,卻從不徇私舞弊。卸任時,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王士禎賦詩一首,豪邁地稱讚自己「四年只飲邗江水,數捲圖書萬首詩。」
康熙四年(1678年),王士禎升任戶部郎中,到京城為官。康熙十七年,受到康熙帝召見,轉侍讀,入值南書房。康熙四十三年,官至刑部尚書。
官越做越大,但是他的清廉之風一直保持。
王漁洋在擔任戶部右侍郎時,主管的寶泉局專門鑄造錢幣。按慣例,每批新鑄錢幣發行前,要向主管官員呈送「樣錢」,由此往往演變成藉機賄賂上司。不在呈送範圍的官員,則利用各種關係索要。王漁洋上任後,堅決革除這一陋習慣例,杜絕其弊端。他任職期間,未接收過一文「 樣錢」,也未派任何人到錢局索要過「 樣錢」。他人蠅營狗苟期待「近水樓台先得月」時,王漁洋此舉令人刮目相看。[3]
王士禎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去逝。享年78歲。王家曾四代官至尚書,桓台境內至今還存有歌頌王家功德的全國罕見的磚牌坊,上刻清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題寫的「四世宮保」四個大字。[4]
參考資料
- ↑ 「王士禎」詩詞全集(28)首),詩詞名句網
- ↑ 王士禎的詩文全集《朝天峽》,古詩文網
- ↑ 走近「齊魯第一進士家族」,搜狐網,2019-11-22
- ↑ 王士禎,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