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望江南·詠弦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望江南·詠弦月》


作品名稱: 《望江南·詠弦月》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望江南·詠弦月》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這首詞的寫作時間不詳。據詞意可知,一日晚,作者和閨中佳人(妻子)在月下說話,作者看見佳人倩影,心生憐愛之情,於是寫下這首詞。[2]

詩詞正文

譯文

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妝鏡,懸掛青空。

她斜靠在雕花的欄杆上嬌媚不語,梅花的影子隨着月光暗暗移過紅橋。

北風吹來,裙裾飄飄。

賞析

古詩詞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盡。詞人駕馭文字,舉重若輕,而形往神留,藝術造詣極深。納蘭的這首《望江南》即其一例。這首小詞清麗空靈。前兩句平淡起筆,以碧空懸半鏡喻初八上弦之月,隨意着墨之間勾勒出一派清冷素雅景致。後接以倚闌不語的嬌人情景,又轉而刻畫月移梅影極蘊情昧的景象。清初著名文人吳綺在《揚州鼓吹詞序》中是這樣描述它的:

朱欄數丈,遠通兩岸,彩虹臥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曲檻雕盈,鱗次環繞,綿亘十餘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畫船,掩映出沒於其間,誠一郡之麗觀也。

戲曲作家李斗亦形容它如「麗人靚妝照明鏡中」。在橋上觀瘦西湖美不勝收,文人墨客皆好在此憑欄弔古,吟詩賦文。連通兩岸的紅欄木橋,荷花飄香楊柳映色,春夏之際空氣中浮動着樂聲香氣,在這精工雕畫的紅橋四周形成一種令人沉迷的情境。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稹(後人亦稱王漁洋)也是為紅橋之美深深着迷的人之一。康熙三年(1664年)春,他與諸名士游賞紅橋,一連作了《冶春絕句》二十首,其中膾炙人口的一首是:紅橋飛跨水當中,日午畫船橋下過,一字欄杆九曲紅。衣香人影太匆匆。唱和者更眾,一時形成「江樓齊唱《冶春》詞」的空前盛況。由此可見,此處所狀情景,定是精工華美之至,才能讓多少文人才子對它傾心不已。而在這樣一個夜晚,初八之上弦月斜掛天邊,雕欄畫棟在清輝之下寂寂無聲,妻子獨倚畫闌,不語,不言。這清空之中出現的縹緲人跡,在讀者尚未回過神來的時候又已漸遠,梅枝搖曳,疏影亂,暗香淺。

最後「裙帶北風飄」一句,來自唐朝李端拜新月》一詩。納蘭這一句化用可謂巧妙。李端詩中所寫,是為少女拜月的情態。詩中少女因心中許多言語無可訴說,故無奈而寄託明月。而納蘭詞中這上弦月夜獨立畫橋的女子,內心有相似愁緒。其實,月輝清冷空靈,女子對月所思,非愁怨即祈望,直書反失之淺露。現只描摹月下獨立,只勾勒心緒悠遠,情意更醇,韻味更濃。空街無人,臨風對月,縹緲之形,真純之情,可憐惜之態,不由讓人思及《洛神賦》中「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皎皎兮若輕雲之閉月」等句,令人神往。而縱觀全詞,這神秘女子於寒風之中,觀月,離去,已置讀者於似聞不聞、似解不解之間,而末句以風中飄動的羅帶,暗指李端《拜新月》詩意,似純屬客觀描寫,不涉及人物內心,但人物內心的思緒蕩漾,卻從羅帶中斷續飄出,使人情思縈繞,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自「斜倚畫闌嬌不語」一句起,接連三句可謂精勾細畫,刻意描繪,而筆鋒落處,卻又輕如蝶翅。

表面看,似即寫詞人的所見所聞,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線條勾勒輪廓。而空遠之景與羅帶翻飛的細節彼此映襯,人物亭立的倩影躍然紙上,沁人肌髓,這正是詞人高超藝術功力所在。一詞五句而能翻轉折進,於平淡中饒蘊深情,確是渾樸超妙。前後相映之間,詞人的無聊心緒、無限愁情,全在其中了。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康震生動形象的描述納蘭性德的詩詞意境

納蘭性德文化之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