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望夫石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望夫石介紹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星漢燦爛》中凌不疑即將和程少商結婚,在結婚之日之前,由於程少商經常會在城樓處等着凌不疑,袁慎調侃她快要成為望夫石。這個望夫石激起了很多觀眾們的好奇,想知道這個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望夫石是什麼意思?[1]

「望夫石」一般指對丈夫思念深切或堅貞的妻子。《望夫石》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七言古詩,歌頌了夫妻之間堅貞的愛情。

原文:

望夫處,江悠悠。

化為石,不回頭。

上頭日日風復雨。

行人歸來石應語。

譯文:在等待丈夫的地方,江水滔滔不絕地流淌着。女子變成了石頭,永不回首。在山巔之處,每天風和雨都在循環交替着。行人若能回來的話,那麼石頭也應該會說話了。

創作背景:這首詩是詩人王建居於武昌時根據當地傳說以及望夫石石像所作的一首詩。

賞析:這是一首依據古老的民間傳說寫成的抒情小詩,前四句共同繪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動感人的圖畫。第五句描繪出望夫石經久不變的品質,第六句對望夫石在丈夫歸來後展開想象。


在現在望夫石,它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城東南、淮河東岸,距離安徽蚌埠市區僅十多公里,緊鄰淮河的山就是塗山,也叫當塗山,。

望夫石系古蹟名。各地多有,均屬民間傳說,謂婦人佇立望夫日久化而為石。《初學記》卷五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遼寧省興城市西南望夫山之望夫石,則傳為孟姜女望夫所化。其它如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西南、江西省分宜縣昌山峽水中、貴州省貴陽市北谷頂埧、廣東省清遠市均有望夫石。參閱《嘉慶一統志.錦州府》又《平涼府》、《袁州府》、《貴陽府》及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望夫石》。後用以喻女子懷念丈夫的堅貞。

望夫石的傳說故事

相傳在4000多年前,我國黃河流域連續發生特大洪水。黃河改道南流,奪取了淮河中下

遊河道,黃河奪淮入海使得整個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災難當中。這時候,堯主持召開部落聯盟會議,研究水患問題。人們一致推薦有治水傳統的夏族首領鯀也就是禹的父親主持治水。鯀採用「堙障」的辦法,修築堤壩圍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兇猛,所修築的堤壩頻繁地被大水衝垮。鯀因為治水不利而被處死。

禹繼承父志,決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辭千里跋涉,從黃河流域來到了淮河邊上的塗山。最終禹憑藉一片堅貞,從塗山氏國酋長蒙那裡得到秘藏的《水經圖》,同時贏得了蒙之愛女的芳心。蒙之愛女也就是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所記載的「夏後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塗山氏女,婚後不久便離家治水去了,一別十三年不回家園。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他開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黃海。為了疏通淮河,禹劈開荊、塗二山,從此這兩座山便夾淮河而對立了。而此時他的妻子塗山氏也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從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就此流傳。

塗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遠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見禹的歸來。她朝思暮想,最終精誠所至,化作一塊望夫石,端坐在塗山的東端,後人把它叫做啟母石。而塗山氏女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