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服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服氣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服氣 又稱"食氣","行氣"。指呼吸吐納鍛煉。以呼吸為主。語見稽康《養生論》:"呼吸吐納,服氣養身。"就是說在呼吸吐納中吸納 天地精炁,叫做服氣,可以此行氣煉養身體。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服氣 [1]

拼音 fú qì

注音 ㄈㄨˊ ㄑㄧˋ

記載 晉書·隱逸傳·張忠

基本資料

詞目:服氣

拼音:fú qì

注音:ㄈㄨˊ ㄑㄧˋ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服氣、胎息理論,到唐代幾乎都集中於"服氣"這個概念之下。所謂"服氣",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吐納、導引之類用鼻、口進行的呼吸運動,而是所謂服食"內氣"、"元氣"。唐代此類著作中與哲學有關的是:《洞玄靈寶玄門大義》、《太上九要心印妙經》、《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等。

外丹術把服食丹藥說成其中有充足的元氣,是向服氣、胎息之類的內修術中吸取理論。同樣,上述服氣著作也從外丹術中吸取理論。它們說,服氣,是要吸收氣的性質,使自己也化為氣:

服光化為光,服六氣化為六氣,游乎十方。服元氣化為元氣,與天地合體。服胎氣返為嬰兒,與道混合為一也。(《洞玄靈寶玄門大義》)

我們在文藝作品中看到的神仙、妖怪,緊急時候都會化成一道金光,或者化為一道煙溜走,其理論根據就在這裡。

服氣理論中,司馬承禎的《服氣精義論》獨樹一幟。它反對模仿嬰兒的胎息,認為這樣"抑塞口鼻"、"畜損內臟",主張"安神靜慮"、自然呼吸。《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中,也有類似的文字。

值得注意的還有吳筠文集中有《服氣》一篇,揭露服氣者"不逾十年五年,身已亡矣"。同時他也抨擊其他內修術,認為這些內修術只能促使人早死。

服氣理論在唐代也盛行一時,同時也遭受了巨大的失敗 。

引證解釋

1、吐納。道家養生延年之術

①《晉書·隱逸傳·張忠》:"恬靜寡慾,清虛服氣,餐芝餌石,修導養之法。"

②唐 白居易 《贈王山人》詩:" 玉芝觀 里 王居士 ,服氣飡霞善養身。"

③《西遊記》第十七回:"想是那個妖精,傳他些甚麼服氣的小法兒,故有此壽。"

2、甘心信服

①《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匡大 又不服氣,紅着眼,向那人亂叫。"

②老舍 《四世同堂》三五:"他不服氣!人都是人,誰也不應當教誰矮了一截,在地上跪着!"

③李准 《李雙雙小傳》八:"這一回 喜旺 服氣了,他想着:'真沒料到,這紅薯裡邊也還有這麼大學問。'"

④《晉書·張忠傳》:"忠於泰山,恬淡自守,清虛服氣。"

⑤《淮南子·墜形訓》:"食氣者,神明而壽。"

⑥《論衡·道虛論》:"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穀飽,亦以氣盈。"說明行食氣功法,要在心情平靜,環境安逸的情況下去做,煉此功法可以長壽成仙。《正一修真略儀》曰:"修行之要,在於服氣。若五行大全,則神真咸備。"道教素重服氣法,種類方法繁多,《道藏》中收錄有《服氣經》、《服氣口訣》、《服氣精義論》等,均介紹道教服氣功法。

3、服氣氣功術語

即以調息行氣為主的一類氣功功法,又稱為"食氣"。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整理小組即定名有《卻穀食氣》篇,其中有"食(氣)者為(日句)炊,則以始臥與始興"的記述。又《晉書·張忠傳》:"恬靜寡慾,清虛服氣,餐芝餌石,修導養之法。"服氣功法可包括調氣、淘氣、咽氣、行氣、散氣、委氣、鍊氣、閉氣等環節,又有導引、按摩、咽津等輔助手段。通過服氣,既可養生卻老,又可作為辟穀的配合方法。服氣在六朝隋唐時頗為盛行,其後漸見衰減。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