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有所思 盧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有所思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有所思是一首樂府詩,此詩表達了男子對所愛女子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詩先寫過去與美人的相會,美人顏色如花,讓人沉醉不已。而今美人卻棄人遠去,只余離別之後的相思之情。全詩用典貼切自然,融化無跡,達到了以意取事、一片神行的境地。還汲取民歌的優點,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感,造成迴環往復的特色,將相思之情表現得既明白曉暢,又綿邈不絕。

原文

盧仝〔唐代〕

當時我醉美人家,美人顏色嬌如花。

今日美人我去,青樓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蟬鬢生別離,一望不見心斷絕。

心斷絕,幾千里?

夢中醉臥巫山雲,覺來淚湘江水。

湘江兩岸花木深,美人不見愁人心。

含愁更奏綠綺琴,調高弦絕無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為暮雨兮為朝雲。

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譯文

當時我醉倒在美人家,美人的容顏嬌艷如花。

如今美人棄我而去,到了那遙遠的顯貴人家。

天涯那美好的明月,十五圓滿十六又缺了。

我與美人生生別離,一望見不到,心痛欲絕。

心痛欲絕,有幾千里啊?

夢中得與美人幽會,醒來後慘然淚灑湘江水。

湘江兩岸的花木深深,不見美人心內生愁。

含着愁怨彈奏綠琴音調高昂弦索斷絕,沒有知音人。

美人啊!美人!不知你為暮雨,還是朝雲。

相思一夜,不知梅花開了,忽然伸向窗前,讓我恍然覺得是你迎面而來。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男子對所愛女子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詩先寫過去與美人的相會,美人顏色如花,讓人沉醉不已。而今美人卻棄人遠去,故詩歌的主要篇幅寫離別之後的相思之情。男子想象女子所居之地在天之涯天涯的明月圓缺變化,好比人的離別相聚;但月雖有圓缺之分,尚可以抬眼望見而與所愛女子睽離之後,卻望不見。於是因相思而入夢,夢醒人不見,卻更加傷心落淚。彈琴排遣愁緒,曲調高妙,卻無知音鑑賞,故斷絕琴弦,不再彈奏。在這樣的苦苦相思之下,眼前竟然出現了幻覺:「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這兩句化花為人,顯出曲盡渴望美人歸來而想入非非以致心神恍惚的情態。

  詩落筆扣題,抓住「思」字賦寫,開篇二字即進入深沉的回憶之中。「當時」,乃以前與女子歡聚的日子。那個時候,美人韶顏麗質,猶如盛開的鮮花一般,我為之傾倒,竟然酩酊大醉在她的家裡。可見,當初兩人是多麼情意纏綿。而今天重遊舊地,美人早已離去,無法再見面,只有過去的珠箔帷幕依然如故,一派惹人悲傷愁苦的淒涼景象。接着,由「天涯」二字拓開視野。在高遠的天空中,掛着一輪皎潔秀麗的明月,它不斷地運行,圓了又缺,缺了又圓。明月的形象本來就很美麗,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所造成的意象使明月更加美麗。這兩句寫明月,實則隱喻美人,而明月的圓缺,又暗寓人的離會。「翠眉蟬鬢生別離」一句,緊承上兩句,並包括了,上述的兩個意思。黛青的眉毛,蟬鬢的髮式,都是女子漂亮的打扮,此即代指美女。與美人無端離別,遠比明月的圓缺還要使人悲傷。月兒雖有圓缺之分,但終究可以看到,而與美人的睽隔,卻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到的,令人肝腸斷絕,難以為懷。

  從「心斷絕,幾千里」,詩意進一步深化,因相思而人夢。美人在數千里之外的天涯,不得相見,只有托之於夢幻境界。「巫山雲」意謂在夢中見到了美人,再次享受到醉臥美人家的溫馨生活。然而,這畢竟是虛幻的夢境。夢中「一晌貪歡」,醒來以後,覺得更加悲傷,因而淚水滂沱。「淚滴湘江水」截取「淚」字,另成新意,意謂傷心而落下的淚水匯成滾滾的湘江水,可見悲傷之深。接着的兩句,又換一個角度來寫,以樂景寫哀情。湘江兩岸,樹木蔥蘢,花枝鮮.艷,呈現出一派誘人的美麗景象。但是,見不到美人,這些花木不僅不能使人心情舒暢,反而更加傷心不已。愁緒深沉,只好借彈琴,來宣洩情感。儘管曲詞高妙,因為美人遠去,沒有知音欣賞,所以,斷絕琴弦,不再彈奏。以上八句,從夢中寫到夢後,反覆抒寫無法再見到美人的悲傷哀怨的情懷。

  最後四句,寫不能見到美人後的痴想。前二句用騷體,並以相同字、詞的重複出現,構成復沓句式,反覆詠嘆,表現了無限深沉的慨嘆。其中「暮雨」「朝雲」還是用《高唐賦》的字面,藉以表達美人遠在天涯,到處漂泊的意思。詩意表面上是通過想象,慨嘆美人不知究竟在何方,其實是仍然渴望她能回到舊日樓頭,與「我」重新聚會。末兩句可能受王維《雜詩》(其二)「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末」的啟發,經過點化而來。它採用比興象徵的手法,忽發奇想:經過一夜的苦苦相思,到窗前一看,那綻開蓓蕾的梅花,疏影橫斜,暗香盈袖,「我」簡直以為她就是美人,從天涯回來與「我」相見,使我心中產生了霎時間的驚喜。這裡,運用人的幻覺,疑幻為真,表達深厚的相思之情。而幻覺一旦消失,回到真實中來以後,就會更加傷心。因此,這四句在深一層的意脈上,表現的是希望與美人見面,但又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刻骨情思。

  屬於「韓門詩派」的盧仝,詩歌以險怪見稱,但這首《有所思》則通俗淺明,清麗可喜。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藝術效果,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遣詞造語清新明快,色澤的塗抹也淺淡清秀,不事雕琢,不追求華麗的藻飾。二是詩中雖,然屢次用典,但都好像信手拈來,融化無跡,如自己出,達到了以意取事、一片神行的境地,既豐富了詩的涵義,也具有通俗明快的特色。三是運用了多種民歌表現手法,如「三三七」句式,某些字、詞的反覆出現,許多句與句之間採用蟬聯的結體方式等。這些手法,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和音樂感,造成了迴環往復的特色,使詩富有濃郁的民歌風味,既深情綿邈,又通俗曉暢,大大增強了詩的抒情性。

創作背景

  盧仝一生痴迷研究詩作,除了有關政治、社會題材的優秀詩作外,還有大量的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詩篇。盧仝的這首詩就是其中之一,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經無從考證。

簡析

  《有所思》是一首樂府詩,此詩表達了男子對所愛女子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詩先寫過去與美人的相會,美人顏色如花,讓人沉醉不已。而今美人卻棄人遠去,只余離別之後的相思之情。全詩用典貼切自然,融化無跡,達到了以意取事、一片神行的境地。還汲取民歌的優點,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感,造成迴環往復的特色,將相思之情表現得既明白曉暢,又綿邈不絕。

盧仝

盧仝tóng〈形〉(約795-835) 唐代詩人,漢族,「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祖籍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生於河南濟源市武山鎮(今思禮村),早年隱少室山,自號玉川子。他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後遷居洛陽。家境貧困,僅破屋數間。但他刻苦讀書,家中圖書滿架。仝性格狷介,頗類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種雄豪之氣,又近似韓愈。是韓孟詩派重要人物之一。[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