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光下的音樂會(華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月光下的音樂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月光下的音樂會》中國當代作家華靜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月光下的音樂會

那年,在騰衝,暮色漸漸隱去。黑夜來臨時,我和淑琴姐相約到山間的高地上看星星。

冬日的騰衝,雖然夜間的寒意還遊走在周圍,卻抵不住我們的熱情。山區的夜空,更顯壯觀,滿天繁星就在頭頂上,舉起手仿佛就能觸摸的到。

特別是當地的音樂表演,隨處可見。那被月光照亮的石板路和山的輪廓,在歌聲、琴聲響起的時候,自成風景。

後來,我聽到了歌手張龍那首《騰衝等你回家》,會心地笑了。「待你了無牽掛,我會浪跡天涯。來到美麗的騰衝,休閒養生度假。泡泡熱海溫泉,逛逛中寨阿佤。銀杏村中歡騰,高黎貢山作畫……」這也曾是我們到了騰衝不想馬上離開的緣由。

那年,在內蒙希拉穆仁草原,廣袤無邊大草原的星空閃爍。月下,我和一位同行的大姐一見如故。坐在柔軟的草地上聊天,她語真詞切,我們有促膝談心的愉悅感。

「巨毯一般的草地啊,寶石一樣的藍天啊,相互追逐的牛啊,舉鞭歌唱的牧人啊……」大姐的歌聲和氣質彌補了她樸實的着裝,素雅的布衣大褂,那種不帶裝飾的灑脫,自帶美感。

當她聽我泛着激動的表達時,輕輕地鼓掌,繼而將手勢變為合掌。雖然是細微的變化,但被我看見了。

她說「那首詩牽動了我的心,我聽懂了你的情緒。」

晚間,自發的「草原音樂會」開始了

大姐自告奮勇兼做主持人。在她努力地尋找一個理想的開場白時,歌聲竟在她身後響起。

那個充滿激情的演唱者,以他歌聲的情感力量,把在場所有人的情緒推向高潮。婉轉、美妙的歌聲,在漫無邊際的草原上展開翅膀。

大姐笑眯眯地看向我,伸出手指比劃着「愛你」。非常簡練的一個手勢動作,乾淨利索,優美感人。

更有意思的,還有一個把自己隱在蒙古包里的歌者,不肯讓大家看見她演唱的模樣,卻願意分享她的歌聲。中音演唱,抑揚起伏,情感豐富,娓娓動聽。月色下,這歌聲滿載着情感,在大家心裡激起波瀾,勾起思戀之情。

一個舞者,背向着我們,他的手臂和整個形體的動作,卻能讓人體察到他內心飽滿的情感。

那年,在雲南大理,山巒起伏,鳥啼蟲鳴,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在月光里呈現。草叢裡的一朵小花,竟然有蜂蜜的味道。於是,引發出一個植物跟昆蟲關係的主題釋義。

於是,竟然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談起,拉長了話題。

一個年輕的白族女孩,沿着山路,在傍晚時分背回來一筐帶着植被氣息的藥材。晚上,她用這些草啊根啊地藥材給我們煮水泡腳。

我們就在屋前的空地上支起一個場子,女孩和她的幾個小夥伴竟然亮開嗓子就唱了起來。

那真的是原生態版的歌聲,自然而然,隨口就唱,唱得酣暢。我們學了一遍又一遍,邊學邊笑,互相指正,終究沒有獲得「認可證」。

可在那晚的月光中,我們和女孩們互換禮物,互留電話,彼此獲得了純真的友情。

年初,我還收到了從遠方大山里寄來的野生菌。我回寄給她們的,是北京稻香村的各種小點心。

那年,在維也納,為我們詩歌朗誦會而出版的詩集《青魚》已經擺在大廳里。為何起書名為《青魚》呢?這是同行詩人、劇作家亞刀的創意。他說,青魚活在水的最底層,但力大如牛,像中國人融入生活的能力,代表民族的特性。

好吧,讓《青魚》游在維也納吧,讓我們和我們的詩句游在秋天的維也納吧。夜幕降臨後,我們一行人聚集在一處,邊說邊唱。沒有誰能躲過那次「演出」,也沒有誰想去逃避那次「表現」,每個人都出了一個節目。

我們都很投入,感動沒感動別人不知道,但感動了自己。放鬆,放下,只有深秋時節月光里的談笑風生,讓原本寂靜的一個地方生動起來。

那年,在浙江玉環,我們參加了一個在露天廣場舉辦的晚間文化藝術節活動開幕式。如果不是在現場,我不會相信,玉環竟然以她的魅力吸引來那麼多的海內外知名人士為那次活動助陣。

月光下,那粗獷、熱烈、帶有海水風味的音樂自由地放飛在高遠的夜空。

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的《梁祝》響起時,給背景中那藍藍的、暮色中的海島染上了感情的色彩,全場靜靜的,只有他的琴聲……

特別是由100多位小學生童聲合唱的《我歌唱大海》,讓人看到了玉環的明天。還有女聲表演唱《土布》,更是讓我想起小時候母親講的許多許多類似的故事

「是爺爺在泥土裡種下了你,是爸爸在扁擔下澆出了你。一絲絲,一縷縷,想起家鄉就會想起你。」

「是奶奶在紡車裡轉出了你,是媽媽在布機上織出了你。一根根,一線線,伴着奶奶的嘆息,和着媽媽的眼淚。」

如此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好節目,至今瀰漫在我心中。

那年,在泰山上住了一晚。本是想第二天早起有個和日出的合影,誰知,當晚皓月當空,翌日凌晨,整個山體卻被濃霧覆蓋。

那個夜晚,在泰山的每一處棲息時,很愜意,很親切。我喜歡的安靜那裡有,可以無限地給我;我需要的踏實那裡也有,隨時都擁抱着我。

在泰山,我是一個隨性而為的孩子。甚至,是一個回家的孩子。

那年,在貴州,我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走進了荔波。在那個黔南偏遠的地方,我們都不由地醉倒在她的山水裡、醉倒在她的岩林里……

夜幕中的那台晚會,是在一個街心廣場舉辦的。

荔波山民們是舞台上的主角。「黎明,他們同太陽一起醒來;夜晚,他們和月亮一同作伴…..」

有水的地方就有樹叢有森林,讓人看不出山巒、樹木是在水裡還是在地上。這樣的自然風景,永遠是荔波人固執的偏愛。這山和水交融的風景,最貼合荔波人豐富的內心世界。

那年,在海南,我將自己記憶庫里的「那個塞外詭異荒涼的地方」和它比對,才發現我原來印象里的儲存多麼單一。

撥開記憶糾纏的思緒,我們仍然能從一抹色彩中盪起爛漫自由的遊牧民族風情。

曾在法國大使館舉辦的一個聯誼活動上,我結識了一位法國友人。她說她最想去的地方是中國海南。我告訴她,冬季去海南最好。之後,她真去了海南。半月有餘回京給我打電話,讓我去她的寓所欣賞她拍的照片。我在一個傍晚時分敲開了她的家門。

幾千張照片堆在沙發里。而那個影集裡,塞外海南幾乎都是精品版面。她用她的觀察擴展了海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那年,在韶關、在松原,在吉木乃,在紅河,在乾坤灣,在衢州,在烏鎮……有幾個黎明,注視着我們啟程時的笑容,發現了我們那種守望山水守望壯闊的專注?有多少星月,沐浴着我們奔赴遠方近乎崇高的那種體驗?

有人唱起了歌,那歌聲里充滿了感情色彩。唱的人投入,聽的人也投入。繼續前行,前方,逐漸遞增的歌聲誘惑着走向遠方的我們,也安慰着從遠方歸來的我們。

月色下的音樂會,沒有圍牆。

那是一種情緒的飛揚,全景的位置是給每一個人準備的。

只要我們駐足,傾聽。或者,置身最美的遐想參與其中。

那種欣慰是由衷的,那种放松也是由衷的。在那樣的環境中,穿越歲月風雲,讓生命燃放情懷的芳香。

歌聲中有帶着淚水的離情嗎?歌聲中有把時光拽回來的勇氣嗎?

有多少努力,本是為了讓更多人在花叢草地間開心地穿行?那溫馨的叮嚀,曾陪伴了數代人幾百年幾千年的路程。

牢記了一輩子的歌聲,會讓生命與生命遙相呼應。

在郊區,我扳着手指計算着蛐蛐的鳴叫聲時,思緒就開始了羽化,仿佛自己也變成了那蟲,唱起了心中的歌。

不知名的鳥兒,就在我們家周圍的樹上,依枝而棲。

只是沒有月光,我看不到它。

明天,它會飛向東方那一片霞光中,飛到它想去的遠方。[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