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最憶是杭州(李津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最憶是杭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最憶是杭州》中國當代作家李津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最憶是杭州

杭州——我的最愛

筆者1984年到杭州,便與她一見鍾情,以致關注並研究杭州近40年,至今還打算故地重遊的城市非她莫屬。儘管2007年曾二度造訪,卻依然新鮮感不斷,期待着第三次與她謀面。

杭州之美,自然美在西湖。她三面環山,一面臨城,山外有江,江通大海,湖山江海匯集一處,城市山林互相輝映。

西湖在遠古時代是和錢塘江相通的海灣。著名地理學家竺可楨在《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指出:「不但西湖東面有沖積土,就是西面也有沖積土,假使我們能追想錢塘江初成時候情形,一切沖積土尚未沉下來時,現在杭州所在地方,還是一片汪洋,西湖也不過是錢塘江口左近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錢塘江沉澱慢慢的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瀉湖。」

今天我們如果登上北高峰或南高峰向東瞭望,還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馬蹄形海灣的輪廓。它南、西、北三面環山,東面今天杭州市區一帶,則是海灣口,吳山和寶石山是環抱這個小海灣的兩個岬角。那時候,杭州灣的滾滾海潮,可以直拍靈隱山下。「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韜光觀海亭柱子上的這副楹聯,正是這一景色的寫照。錢塘江上游挾帶而來的大量泥沙受海潮頂托,在兩個岬角附近慢慢淤積起來;海灣三面群山被溪流沖刷下來的泥沙,也在岬角附近慢慢沉積,使沙嘴不斷發育延伸,最後終於聯成一片,把海灣與大海隔絕開來。西湖就是這樣形成的。

「西湖」這個名稱,最早始於唐朝。顧名思義,西湖是因湖在杭州城的西面而得名。長慶二年至四年(822-824年),大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任內最顯著的政績是疏通李沁開鑿的六井,以及修築錢塘湖堤。由於白居易的功績,杭州城迅速發展起來,西湖也已非常美麗,「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煙波淡盪搖空碧,嘍殿參差倚夕陽」。白居易「凌晨親政事,向晚憑游遨」,寫了許多熱情歌頌西湖的詩,使西湖更負盛名。

由於唐和吳越的經營,到北宋時「地有湖山美」的杭州,已發展成為「東南第一州」了。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詞中寫道: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雹,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詞中用鋪張描繪的藝術手法,寫出了當時被稱為「地上天宮」的杭州的繁華景象,西湖的景色也被描繪得非常吸引人。

北宋一代,對西湖做出貢獻的,首推蘇東坡。在宋哲宗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他被貶官杭州,當了兩年知州。他用以工代賑的辦法,從元祐五年夏天開始到秋天結束,共花工20餘萬,掘葑灘25萬丈,使西湖頓復舊觀。同時把葑草淤泥築成一條縱貫南北的長堤,堤上建六橋,旁植楊柳、芙蓉,不但使西湖增添了「六橋煙柳」的景色,而且大大方便了西湖南北的交通。人民懷着感激心情,稱此堤為「蘇公堤」,簡稱「蘇堤」。

蘇東坡和白居易一樣,在政事之餘,吟誦不斷,先後寫下了300多首詩歌,使西湖大為增色。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東坡的這首詩被認為吟詠西湖的絕唱。

西湖經歷代勞動人民的整治、建設,到南宋時確已花團錦簇,繁華無比。「一色樓台三十里,就中無處覓孤山」。著名的「西湖十景」,原始於南宋畫院畫家馬遠、陳清波的西湖畫卷題名,這時也已形成

康熙皇帝非常[[喜愛]西湖風光,曾先後5次南遊杭州,驅使百姓「浚治西湖,闢孤山以建行宮;並疏涌金門城河以達御舟」,他還親題「西湖十景」碑,建亭勒石,「西湖十景」從此定名。[1]

作者簡介

李津軍,男,1960年7月生,山東臨邑人,大學專科畢業,中共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