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最後的春闈(鄭愁予詩歌)

《最後的春闈》是詩人鄭愁予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目錄

作品原文

今晨又是春寒,林木悄悄

一鷹在細雨中抖翼斜飛

置書笈在肩上的書生,收拾遠行

仰望看,一天西移的雲雨

此去將入最後的春闈,啊,最後的一次

離別十年的荊窗,欲嬴歸眩目的朱楣


畢竟是別離的日子,空的酒杯

或已傾出來日的宿題,啊,書生

你第一筆觸的輕墨將潤出什麽?

是青青的苔色?那捲上,抑是迢迢的功名?

今晨又是春寒,林木寂寂

一鷹在細雨中抖翼盤旋

置書笈在肩上的書生,駐足路上

被阻於參差的白幡與車馬

啊,赴闈的書生,何事驚住了你?

那只是落葬的行列,只是聲色的冥滅

豈因這行列竟如一陣風

使榮華的沉落,會發為生者的寒噤


西移的雲雨停歇,杯酒盈盈

荊扉茅檐,春寒輕輕地蹭過

卸下書笈的書生,呵手而笑:


喜我頓悟於往日的痴迷,從此,啊,從此

反覆地,反覆地,哼一闋田園的小曲

作者簡介

鄭愁予,1933年出生於山東濟南,原名鄭文韜,筆名「愁予」,台灣現代詩詩人。詩集《鄭愁予詩集Ⅰ》被列為「影響台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之一,已有八種歐、亞文字譯介。[1]

曾任教於美國艾奧瓦大學及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香港大學等。現為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

鄭愁予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抗戰期間,隨母親轉徙於內地各地,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作新詩。[2]

1949年隨父至台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作秀。1958年畢業於台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

1968年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

詩人在80年代曾多次選為台灣各文類「最受歡迎作家」,名列榜首。曾獲青年文藝獎(1966)、中山文藝獎(1967)、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1968)及「國家文藝獎」(1995)。[3]

1986年,台北《文訊月刊》(第22期)舉行問卷調查,被讀者送到「最受歡迎作家」詩類之首,也是所有文類作家中得票最多的人。問卷說,讀者遍及各地區、階層、行業以及生活形態迥異的「族群」。之後,《文學家》雜誌與台灣大學生問卷,結果幾乎相同。《文訊》的問卷並列出小說票數最多的人是張愛玲。另一由洪範書店出版的《隨身讀》系列,以銷數論,台北《中國時報》與花旗銀行合選的「影響台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鄭愁予詩集》是唯一被選入的詩集。台北《聯合報》選出50年代的30部文學經典,《鄭愁予詩集》列為詩類「前茅」。電腦選舉,得票第一。

重要詩作包括《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蒔花剎那》《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着看花》《雨說》等13首,及詩集《鄭愁予詩選集》《鄭愁予詩集Ⅰ》等2部。[4]

詩人思維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體悟,汲取國內外經驗,創作力充沛。他的詩作以優美、瀟灑、富有抒情韻味著稱,意象多變,溫柔華美,自成風格。他的成名作《錯誤》(1954)在台灣首次發表時,因為該詩的最後一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一時間整個台灣島都在傳誦「達達的馬蹄」之聲。[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