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邦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曾邦哲又名曾傑(BjZeng),1963年生於湖南婁底,1991-1997年闡述生物自組織系統結構論,提出系統醫藥學、系統生物工程與系統遺傳學等概念與原理,1999年在國際上倡導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研究,提出生物系統論和實驗(experimental)、計算(computational)與工程方法整合的生物系統與人工生物系統研究,2008年創建邦哲系統生物工程研究所。
曾邦哲 | |
---|---|
出生 |
1963年 湖南婁底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曾傑 |
職業 | 生物工程 |
目錄
1、簡介
2、生平
3、產業思想
4、原創貢獻
簡介
曾邦哲(又名,曾傑)"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的發展已經席捲全球,將帶來的不僅是生物醫藥的革命;而且,將是製造工業的革命 - 第三次產業革命。"--- 曾邦哲(2007年7月)
姓名:曾傑(Zeng Jie),字:邦哲(Bangzhe,或Benjoe Tseng),祖籍江西吉安,他是曾子也是伍子胥的後代,1963年7月17日(農曆5月27日)生於湖南婁底古台山,外婆伍氏家出身黃埔軍校。
國際率先發表系統遺傳學(1994)、系統醫藥學(1992)與系統生物工程(1994)等概念與原理,國際最早提出輸卵管生物反應器(1994)概念與方法、細胞計算機(1999-2002)概念與模型,國際首先創建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網(1999)及闡述結構論(1986)- 泛進化理論基礎。
生平
7月廈門大學生物學系畢業,主修動物細胞遺傳學,大學期間論文:論動物感官的生態適應,論生物體的結構、功能與演化和畢業論文金定鴨的染色體核型分析。
1985-1994年
任教於湖南省的農學、醫學院校,1986年著述、1991-1994年發表《結構論-泛進化理論》,闡述了系統哲學、系統科學的結構邏輯,以及中、西文化交匯影響近現代科學的實驗、系統方法論,並提出系統(結構)遺傳學(system genetics)與系統醫藥學、系統生物工程的概念。
1994-1997年
工作於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提出轉基因禽類輸卵管生物反應器(oviduct bioreactor)概念,並採用卵清蛋白基因側翼序列構建表達外源蛋白質的載體方案(goldegg plan)。1996年主辦第1屆國際轉基因動物學術研討會(秘書長),並成為《生物技術通報》編委、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終身會員。
1997-2006年
獲得全額資助於以色列(TelAviv)、德國(FAL)、英國(Birmingham)等大學與研究中心任博士研究、研究科學家與研究員,並主持(grant-holder)SPARKS基金會經費,培養數名國際研究生。
從學於美國科學院John R. Roth院士,課題涉及動脈硬化、脂類代謝的多基因調控,垂體內分泌細胞發育的信號傳導與轉錄因子基因調控,以及遺傳性肌肉萎縮細胞凋亡信號傳導、基因調控與藥物篩選,採用RNAi轉基因技術、幹細胞體外分化和高通量激素蛋白分析、cDNA芯片技術等生物技術,構建1個新表達載體、克隆2個新基因(NIH基因庫),建立抗lovastatin的CHO突變新細胞系等。1999年創建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網(genbrain biosystem network)與籌建世界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聯合會(WABSE)。
2008年
4月成立邦哲(Benjoe)系統生物工程研究所,籌建合成生物技術平台 - 系統遺傳學實驗室,創辦邦哲系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走向科學研究與實業經濟並進的發展之路。
他(筆名,余珞·紅野)同時在顯現繪畫、幻象詩歌和哲學、科學史研究上有不少作品,從道家-結構論、儒家-社會論、禪家-精神論、墨家-實踐論,探討中國與西方哲學、文化的對話與匯通。
學術思想
1)、希臘、猶太(波斯時期)、印度、華夏經典文化模式(1991),構成人類文明的基本要素。中國文明的曲阜、武當、五台、徽州模式構成基本文化格局,明清時期紡織、採礦等工商業萌芽,科學文化的要素、技術發明的原型也基本形成。
2)、結構模型轉換,意大利文藝復興、德國宗教改革、法國人本主義、英國科學探險,近現代科技與工業革命,進入了北美、澳洲、歐盟、東亞的全球化文明。
3)、中國沿海省份廣東 - 福建、江蘇 - 浙江、河北 - 山東及周圍,由長江、黃河流域向內地輻射,形成近現代工業化的城市群亞文化體系(1992-1994),從西安、武漢、台北到日本、菲律賓,構成面向太平洋的地緣格局。
4)、中、西文化的匯通,墨家實用技藝與實驗方法、儒家社會倫理與道德規範、道家結構模型與系統邏輯、禪家沉思頓悟與概念澄清等,誕生了實驗、系統科學方法論。
5)、綜合分析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系統科學理論,闡述系統的結構邏輯,以及從生物進化論到生物系統進化、人工進化的泛進化理論。
6)、中、西醫藥學將在21世紀匯入系統醫藥學(1992-1995),經絡系統是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機能整合,神經-內分泌與基因調控構成動物、人體發育的雙向調控,四色定理等價於四面體、五行圖等價於金剛石的拓撲結構,五臟六俯五行圖是物質、能量代謝的穩態模型。
7)、21世紀是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的時代,遺傳工程與仿生工程、生命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整合,將形成系統生物工程(1994)的生物(心理)-物理(化學)聯盟工業模式。
8)、經典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將發展到系統(結構-圖式)遺傳學(1994),細胞信號傳導、基因表達調控與細胞再生、分化、凋亡、遷徙、粘結的細胞發生非線性動力學,細胞圖譜定位與生物形態發生,多基因相互作用的基因型-表現型複雜生物系統研究。
9)、轉基因禽類蛋表達系統研發,採用卵清蛋白基因側翼序列構建表達載體,發表輸卵管生物反應器的概念(1994)及改造蛋黃基因、蛋殼基因的轉基因禽蛋表達系統化方案。
10)、採用細胞信號傳導、基因表達調控與細胞通訊原理,設計基因群、蛋白分子模塊和能量轉換細胞器,以及細胞之間信號傳遞與行為反饋的細胞計算機模型(2002)。
11)、細胞系發生、病理細胞系基因差異表達分析與基因克隆的序列片段標誌顯示(STFD)技術開發(2003-2008),以及細胞信號傳導、基因調控篩選天然藥物分子的微流控芯片技術開發等。
12)、繼機械、動力機工業革命和電訊、計算機工業革命,第3次工業革命將是醫藥、生物工業革命。中國建立創新型國家,提出應該把科技產業化支持重心轉移到將可能產生未來支柱企業的技術革命領域。
產業思想
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既是危機,也是機遇。產業模式或產業結構轉型,往往是新經濟新產業時代特徵,技術革命帶來的是產業革命。自從英國中西部啟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幾乎同期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社會產業結構的形成與經濟的增長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中國明清,紡織和印染、採礦等工商業已經萌芽,晉商和徽商形成絲綢之路南北兩端的著名商業模式。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發展,在中華文化可以看到一些因素,比如,儒家的社會倫理化(科學社會規範)、墨家的實踐經驗化(實驗技藝方法)、禪家的概念澄清化(理論思維頓悟)和道家的系統邏輯模式(全息結構模型),以及一些技術發明的原型等。中國近現代工業化,經歷了曾國藩、盛宣懷時代的江南製造業,廣東、福建的經濟特區時代,開始從珠三角、長三角和勃海灣向中西部發展。經濟增長的實質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化,體現在發明家、企業家與金融家的社會活力。瞄準新科技革命,及時抓住從技術創意到產品市場化的整個經濟鏈條,帶來的是經濟從根基上崛起的機遇。
20世紀科技方法論從實證分析向系統綜合轉型,人工智能、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導致了電腦、電訊等信息產業革命,帶來基因組計劃、生物信息學的發展。 綜合哲學,遠在系統科學誕生之前已形成,19世紀未和20世紀初斯賓塞的綜合(synthetic)哲學、羅素的哲學分析與綜合、懷德海的有機哲學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科學哲學屆討論了綜合哲學、系統科學與傳統醫學、中國哲學。21世紀伊始,全球爆炸性地走向了電腦科學與生物科學整合、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及其系統醫學與系統生物工程應用的科技與產業發展態勢,將帶來21世紀的細胞製藥廠與細胞計算機的生物工業化時代,歐美國家科技決策機構紛紛制定教育、科研、產業改革政策,中國出台了開發中醫藥產業現代化的重大立項與決策。
2007年6月,英國皇家工程院生物醫學與生物工程學部主席R. I. Kitney院士稱:"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偶合,將產生第三次產業(industrial)革命",顛覆計算機、納米、生物和醫藥等領域的技術與產業變革,即生物工業革命。21世紀的整個產業結構,將轉型為系統生物工程的(心理)生物-(化學)物理聯盟工業模式,也就是生態、遺傳、仿生和機械、化工、電磁的工程應用整合的材料、能源、信息產業,體現為機器的生物系統原理(進化計算、遺傳計算)、生物材料(納米生物分子、工程生物材料)和基因工程生物體等。計算機科學理論源自動物通訊行為、神經系統的控制論、信息論研究;還細胞內、細胞間通訊行為的探索,導致了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發展,將形成未來的材料、能源與信息全方位生物產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紡紗與織布的工業規模化與蒸汽機的廣泛應用,以內燃機發明、汽車工業的起點為結束;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啟了電氣化和電話、電子通訊產業的發展,而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達到了頂峰;第三次工業革命應該以有機化工的末尾,基因工程的開始、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為起點,生物工業革命的顯著特徵是學科交叉和技術綜合。
以有機化學合成技術、高精細分析化學、納米分子科學、微電子技術、超大規模集成、計算機軟件設計、轉基因生物技術、藥物篩選高通量技術等學科與技術的綜合集成,開發生物分子計算機元件、人工智能生物計算、合成細胞生物系統等,將在約30年內帶來的是人工設計的新型生物分子材料、藻類人工細胞合成石油、納米醫療細胞機器人等產業發展。支持重心轉移到把資金力度放在潛在的高科技開發與發明,將是帶來未來支柱企業發展的基礎。
原創貢獻
1991-1999年系統生物科學論述的核心內容:1)生物系統的結構論和2)實驗、計算方法整合的生物系統研究,以及3)細胞信號傳導與基因調控網絡的系統科學研究和4)生物工程與仿生學整合的人工生物系統開發等,包括"系統遺傳學"、"系統醫藥學"、"系統生物工程"和"輸卵管生物反應器(oviduct bioreactor)"等名詞的提出(coined)。
泛進化結構論
1983-1986年感覺的生態適應等參照系、生物進化與形態發生的拓撲分析,發現達爾文進化論的局限,形成了生物系統的泛進化系統結構論觀點。1992-1993年全國會議和1993年起國際會議等論述生物系統、基因信息概念,結構整合、適應穩態與建構合成等規律,整體到部件、部件到整體和結構與功能轉換等系統分析與綜合方法,構成了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的結構理論基礎。
系統生物工程
1991年發表中西文化融合產生科學的實驗與系統方法,提出系統科學與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綜合的太陽能-生物電子技術概念。論述計算機技術與生物技術的整合,1994年發表系統生物工程範疇與原理、採用卵清蛋白質基因側翼序列建構轉基因禽類輸卵管生物反應器的概念與系統方案。1999年初建立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網(Oct.14,Nature和12 月Kybernetes等),2002年提出細胞通訊系統的基因調控、信號傳導與能量轉換器人工設計的細胞計算機模型。
系統醫學
1992年全國首屆中西醫學比較研討會上闡述了中、西醫學發展的未來是走向系統醫藥學,提出系統醫學的神經-內分泌、免疫機能整合的經絡系統與代謝與循環器官系統的機能穩態結構模型等。1992-1994年提出分子細胞層次的神經與基因雙向調控發育的節律與圖式轉換模型,1995年發表醫藥科學從實證到綜合發展的系統科學原理與方法論。
系統遺傳學
基因組結構與生物體圖式對應的基因型-表現型複雜系統轉換與非線性細胞發生動力學,1994-2003年開展系統生物技術研究,建立了細胞連續突變與篩選的典型實驗與序列標誌片段顯示分析。因疾病模型和轉基因存在的問題,1994年發表基因組到酶系統、器官形態的調控結構與系統遺傳學概念,提出從經典、分子到系統遺傳學的發展,1996年第1屆國際轉基因動物學術研討會上講演了生物系統論與遺傳學等,並於2003年國際遺傳學大會重新論述。
相關新聞
結構論 泛進化論 中國·曾邦哲 中篇 中國學者曾邦哲20世紀80-90年代考察中國與歐洲,提出了一個近現代本方科學、工業革命與現代藝術,是建立在中國科技、文化、體制與思想的成果基礎上,如果沒有中國的這些成就同樣不會有近現代西方文明,所謂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文明其實形成的是一種不同於古代希臘、羅馬文明,是已經融合了東方尤其中華文明的精華之後形成的一種地球方明-紫色文明的全球文化模式。 [1]
參考文獻
- ↑ 結構論 泛進化論 中國·曾邦哲 中篇 作家:結構論 泛進化論 中國·曾邦哲 中篇,個人圖書網,2010年1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