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蚊帳(小豬她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曾經的蚊帳》是中國當代作家小豬她爸的散文。
作品欣賞
曾經的蚊帳
什麼時候,能睡在蚊帳里?那種潔白如雪的蚊帳,夏風拂過,白紗飄動。這是我小時候的一個心愿,很現實,亦淳樸,但實現起來並不簡單,像鐵樹開花,又如曇花一現。
蚊帳是一種避免蚊子叮咬的帳幕,多為紗制。南方江湖眾多,水系豐富,氣候偏暖,相對來說容易滋生蚊子。而北方普遍乾旱少雨,沒有大江大河,氣候偏冷,蚊子也相對要少一些。白居易在《送客南遷》中云:「蚊蚋經冬活,魚龍欲雨腥。」南方蚊子比北方兇猛,且數量奇多,也就成了不爭的事實。這樣引經據典地說蚊子,是想與南方讀者朋友說明白,蚊帳之於南方人或許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睡在蚊帳里,不足為奇。而在北方蚊帳並不是必需品,很少使用,因而想睡在蚊帳里的心愿,才成其為願望,才有心心念念的由頭。
除此之外,較少使用蚊帳的原因,還在於生活得不那麼富裕,囊中羞愧。在物質匱乏的歲月里,蚊帳雖不能與手錶、自行車等大件相提並論,但也算是一件輕奢用品,一般家庭很少用得起蚊帳。蚊帳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蚊子叮咬,而蚊子叮咬不是致命的,叮個包,撓撓即可,大可不必買個蚊帳。寒風一起,蚊子死光光,不會「經冬活」。想
想也是,我家六口人,父母,我們哥四個,父親一月八十多元的工資,在當時已經是高工資了,但維繫一家人生活開支,還是要精打細算的。
其實,退一步來說,即便捨得花錢買來蚊帳,一鋪土炕上睡四個半大小子,能睡下就很不錯了,還咋掛蚊帳。這樣的物質基礎,以及蚊子叮咬不算事的認知,決定了我與蚊帳隔着孫悟空一個筋斗的距離——十萬八千里。
小波是我同學,兒時的玩伴。他的家境,要比我們大多數同學要好許多,父母雙職工,只有兄妹二人。那時,日子好不好過,不單要拼是否雙職工,還要拼孩子多寡,四五個孩子的家庭比起兩三個孩子的家庭,家庭生活要差許多,偏偏那個時候四五個或者五六個孩子的家庭比比皆是。
夏花燦爛,蟬鳴枝頭。我和小波捉了一下午的蜻蜓,然後去了他家。一進門,我就被驚到了。不大的一間屋子,一張單人床上掛着潔白的蚊帳。蚊帳的四個角用白色的繩帶系掛在牆壁上,潔白的細紗像白雪,輕柔,飄逸,我想象着月明之夜帷幔里該是多麼的詩情畫意。小波打開蚊帳對開的紗門,把許多隻蜻蜓扔了進去,那些蜻蜓撲騰着居到紗網,一動不動,像是印在白色的圖畫紙上。
打那個時候起,暗地裡給自己立下個「遠大抱負」——有朝一日一定要睡到蚊帳了。好好體驗一下,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睡眠狀態。
作者簡介
小豬她爸,退休公務員,喜歡文字寫作。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