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玉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基本信息

曾玉良.jpg

中文名字--曾玉良

別 名--曾維林等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

出生日期--1914年

出生地點--河南固始縣祖師廟鄉楊樓村

逝世日期--1943年

職 業--將軍、革命者等

主要成就--西路軍少數倖存軍官之一,八路軍騎兵部隊正規化訓練開創者,為八路軍騎兵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曾玉良(1886年— 1923年2月7日),漢族,江蘇邗江(今揚州邗江區)人。革命前輩,著名的「二七」烈士。

人物生平

  曾玉良1886年3月25日出生在邗江區槐泗鎮荷花村(原曾莊)。
  曾玉良幼年時家境貧苦,青少年時期,以佃農、捕魚為生。1906年,曾玉良在湖北省漢陽兵工廠當工人,因參與工人反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的剝削、壓迫的罷工鬥爭,被廠方除名。這一年,京漢鐵路站建成通車,江岸機廠逐步發展,1914年招收工人,曾玉良以其兄長的名字報名,順利考取,進廠當旋床工人。1921年9月,武漢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成立,曾玉良受到反帝反封建的啟蒙教育。1922年1月,江岸京漢鐵路工人俱樂部成立,曾玉良任交際幹事;1923年1月5日,工人俱樂部改為京漢鐵路總工會江岸分會,林祥謙任委員長,曾玉良任工會委員。因曾玉良勇敢堅定,又擅長武術,在工人中有一定威信,被選為糾察團副團長,成為林祥謙的得力助手。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隆重舉行成立大會,遭到了反動軍閥吳佩孚及北洋軍閥的阻撓和破壞,總工會由鄭州遷到漢口江岸,並定於2月4日舉行京漢鐵路大罷工。在曾玉良的帶領下,工人糾察團迅速組織趕製木棒,準備自衛。2月4日,一場在中國-黨領導下的-大罷工於上午9時從江岸開始。在罷工期間,他帶領糾察團負責維持罷工秩序,保衛總工會和敵人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2月7日下午,罷工進入生死搏鬥關頭,帝國主義分子夥同軍閥鎮壓工人。在這危急情況下,在林祥謙的指揮下,曾玉良果斷地帶領糾察團奮勇迎敵,與敵人展開殊死的搏鬥。他憑藉着自己的武功、用齊眉棍擊倒了一個個敵人,後來又抱着一個敵人撕打起來,就在這時,一顆子彈向他射來,不幸中彈犧牲。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二七」烈士,武漢地區黨組織在他犧牲後,特意用「十二園」的棺木收殮,運至家鄉安葬。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舉行成立大會。曾玉良作為江蘇鐵路分工會的代表,隨項英、林祥謙一起赴鄭州參加會議。北京政府直系軍閥吳佩孚以武力進行阻撓和破壞,總工會遂轉移漢口江岸,並決定舉行京漢鐵路總同盟罷工,江岸分工會積極響應,林祥謙、曾玉良被選為江岸地區負責人。2月4日一早,總工會發表《罷工宣言》,9時整,3萬多工人參與的政治大罷工開始,長達1200多公里的京漢線陷於癱瘓。
  曾玉良率領糾察團,佩戴紅袖章,手執齊眉棍,站崗放哨,保衛總工會。2月7日下午,罷工進入生死搏鬥關頭。5時許,敵軍從江岸火車站、頭道街、福建街向總工會包抄過來。此時,林祥謙仍指揮若定,曾玉良扛着「工人糾察團」的大旗,和100多名團員威風凜凜地站在總工會門前嚴陣以待。
  工人們揮舞着鐵棍、榔頭和斧子向敵軍衝去。就在這時,沖在隊伍最前面的曾玉良把團旗交給工人梅大龍,憑藉身高力大、有武術功底,用鐵棍接連打落五六個敵人手中的0。敵軍官見狀,即舉槍射擊,曾玉良中彈倒地。
  在這場野蠻-中,江岸30多名工人犧牲,200多人受傷,釀成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2月7日夜,京漢鐵路工人總工會江漢委員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英勇就義。
  曾玉良犧牲後,武漢地區地下黨組織和江岸分會買了口黑漆大棺材將其收殮,靈柩由他的四弟曾玉隆和叔伯弟妹曾玉才、曾靜珍護送,從武漢水運到揚州六圩碼頭,再抬至他的出生地悄然安葬。
  1992年冬,邗江縣委、縣政府在現槐泗鎮龍尾村修建曾玉良烈士陵園,供家鄉人民紀念、瞻仰、憑弔。1998年3月,這裡被命名為邗江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2年清明節前,曾玉良烈士墓已從其老家邗江槐泗遷入揚州革命烈士陵園。據揚州烈士陵園負責人介紹,這是我市開展「慰烈工程」以來又一舉措,曾玉良烈士是揚州烈士陵園中犧牲較早的革命烈士之一。

個人履歷

   1930年8月参加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在通讯队先后任班长、排长、队指导员和队长。
1934年春调至红三十军八八师二六五团任二营营长。
1937年4月西路军失败后,曾玉良随西路军左支队突围到新疆。5月随西路军余部到达乌鲁木齐任西路军(对外称新兵营)三大队副队长。
1938年1月奉邓发(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命令到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驻喀什的骑兵四十八团二连任少校连长,接受过苏联红军哥萨克顾问的训练。1938年6月参加平息骑兵三十五团叛乱。
   1938年9月,受盛世才军阀内部派系倾轧的牵连,被捕入狱,被关押到1939年9月。1939年9月回到乌鲁木齐,任西路军总支队干部队队长。
1940年1月1日,在新疆的西路军余部中营职以下人员360余人,编成一个营,四个中队回延安,曾玉良任营长。历经千辛万苦和种种危险,2月中旬抵达延安,受到党中央的热烈欢迎。
1940年8月到冀南军区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任副团长,11月任团长。
1941年8月率部开辟夏津、高唐地区;1942年至1943年间率骑兵团驰骋于冀鲁豫平原,多次在滑县地匹作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在他的领导下,一二九师骑兵团战术水平取得明显进步,战功卓著,1945年被冀东军区授予“哥萨克骑兵”荣誉称号。
1943年8月15日,在攻打汉奸孙步月的战斗中,被多枚手榴弹碎片击中,牺牲在曹县的后张楼,年仅29岁。
1944年,129师骑兵团派部队穿越封锁线,把曾玉良的遗体从山东曹县移柩到河南滑县的万古集烈士陵园(冀鲁豫第四行署烈士陵园)。

改造八路軍騎兵部隊

   骑兵的分类五花八门,可简单说来就是两种:骑马打仗的和不骑马打仗的。129师骑兵团原先就属于“不骑马打仗的”,其基本战法是乘骑行军、下马作战,说好听点是“枪骑兵”(和“摩托化步兵”的意思差不多),说明白点就是骑马的步兵。在这类骑兵中,战马主要是作为运输工具、战士们也主要是趴在地上打枪。
这种战法不好看,但这种战法是符合潮流的。一战以后,各国军队都认识到:骑兵在机枪重炮的密集火力面前列队冲锋,纯属是找死。因此大家都走了“枪骑兵”的路子——行军的时候利用战马提高行进速度、扩大活动范围,打仗的时候放弃乘马冲击、下马徒步作战。
不仅八路军骑兵是下马作战的,国民党骑兵也是,西北“青马”“宁马”是“枪骑兵”,日本骑兵也是“枪骑兵”。所以,虽然中日双方都有骑兵部队投入战场,但在战斗中就极少能遇到骑马对杀的场面,因为大家都趴在地上打枪、想耍马刀格斗也没人接招。
“枪骑兵”担任追击、包抄、穿插任务,比步兵走得快也走得远、还能携带一些重武器参与进攻和防御。但是,枪骑兵下马作战的时候需要可靠的“马桩”(骑兵下马徒步作战,马匹必须集中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叫做“马桩”),这就要求他们必须保证后方基地的稳固。换句话说,对枪骑兵而言,行军时战马是重要的工具、作战时战马却成了沉重的拖累,一旦腹背受敌,就有被歼灭的危险——这在游击作战的环境下显然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曾玉良就想改变下马作战的风格,把129师骑兵团变成“轻骑兵”。轻骑兵采用乘骑作战方式。如果说枪骑兵是“打了就走”,那轻骑兵就是“边打边走”。 和枪骑兵相比,轻骑兵更加快捷、冲击力更大,但同时也存在着负重能力差、防御能力弱的缺点,由于自身无法携带重武器、缺乏攻坚手段和防御手段,更容易受到敌方重火力的打击。
在机动性和抗打击能力的取舍上,曾玉良团长选择了前者。他认为:“日军的火力虽然猛,但华北平原这么大,鬼子部队分散,不可能把机枪大炮集中起来对付我们。只要我们走得快、游动及时,就一定能战斗下去”,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1942年以前,在冀鲁豫敌后战场上活跃着四支八路军骑兵团,只有129师骑兵团改成了轻骑兵,也只有129师骑兵团坚持到了抗战胜利。虽然他的团长在43年战死。

主要戰績

   1942年4月29日清晨,华北日军冈村宁次部对我冀南军区突然实施“铁壁合围”,史称“四二九大扫荡”。由于这是日军首次实施这种新式的作战方法,投入兵力巨大,准备充足,八路军遭到空前的损失。冀南军区总部机关被日军机械化部队团团包围在卫河河畔,其中仅有的战斗部队就是一二九师骑兵团和总部特务团。
骑兵团在曾玉良团长率领下向王行杖村日军的阻击线反复冲锋,试图为总部杀出一条生路。然而,在日军强大的火力和兵力优势面前,骑兵团伤亡惨重。形势万般危急。
况玉纯政委亲自充当旗手,他单手擎着红旗,在骑兵队列前面高声呼喊。 这就是那句后来响彻冀鲁豫战场、为宋任穷政委多次颂扬,并最终成为全团集团冲锋口令的经典口号—— “骑兵团!共产党员集合!!!”
“曾玉良到!”曾玉良团长抽出战刀,第一个站在了政委身边。 高喊着自己的名字抽出腰间的战刀,党员们喊叫着抽出了战刀,普通战士也吼叫着抽出战刀。有坐骑的机关干部上了马,徒步的、徒手的同志们也紧跟了上来。
拼了,这是竭尽全力的最后一次冲击。拼了,骑兵的铁流,暴风般地涌向了王行杖村。从进攻一开始,骑兵们就以冲刺速度狂奔,不必给战马预留迂回机动的体力了,如果这一次冲不进村子,谁也没准备撤回来。
日军的铁壁合围,终于被冲开了一个缺口。骑兵团的厮杀结束半个小时之后,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团的主力就赶到了王行杖村,但冀南军区的主要机关,已经突出了日军的重围。

影視形象

寧海強導演的電視劇《中國騎兵》宗團長原型即為曾玉良團長,由演員馮國慶飾演

《中國騎兵》宗團長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