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琪其人其書其文(萬郁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曾令琪其人其書其文》是中國當代作家萬郁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曾令琪其人其書其文
一本厚厚的書擺在我的面前,具有視覺衝擊力的書名讓我震撼——《賈平凹散文解讀》。眾所周知,賈平凹已是國內著名的大家,居然還有人來解讀他的散文?翻開書,賈平凹的名字在我眼前跳躍,他的一本本書在我眼前晃動,我相信,看他的書的人很多很多,而敢於拿起筆評論他的文章的人很少很少,到目前,我只知曉有曾令琪、周曉霞這兩位在文學界嶄露頭角的後生,有這膽、有這心、有這能力和條件,用將近兩年的心血,潛心細讀,品味深耕,不問春秋,不論寒暑,一點點、一滴滴,寫下了這三十萬字的作品,這是一件何等有意義的事!我想,就算是賈先生本人,也一定會為兩位作者的修為而感到欣慰,讀者們會為這兩位文學路上孜孜不倦前行的趕路人含笑首肯。
曾令琪其人
俗語說,沒有金剛鑽,不要攬瓷器活。沒有「兩刷子」咋敢有創作此書的想法。曾令琪是《大中華文學》雜誌的總編和《中國農莊》雜誌的執行總編,周曉霞是中學教師,同時擔任《大中華文學》的副總編。他們都畢業於大學中文系,但是參加工作後仍為文學而痴心不改。因為曉霞老師在隆昌教書,少有會晤,對她在教學之餘還著書立傳,我心生佩服。而對曾令琪總編,隨着工作上的交往,我逐漸認識了這位青年才俊。 一個人的才能不能只看他的簡介,而是要多看他的作品。今年春節,我們一家到西昌旅遊,來到西昌新建的旅遊勝地「唐城」——一座占地200餘畝、投資10億元的仿唐代建築風格的大型園林。在臨街的大門前,矗立着一塊巨大的橢圓形石頭,石頭的兩面是磨光的平面。面向大街的一面,鐫刻着兩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唐園」,由賈平凹先生題寫;面向公園的一面鐫刻的是《唐園賦》,賦文很長,刻滿了整個巨石。仔細一看落款,卻是「曾令琪」。我趕緊打電話給曾令琪,問是不是他撰寫的。得到他肯定的回答,我釋然了。這賦有一千餘字,完美地介紹了唐園的歷史文化、唐風雅韻、園林景致,字句優美,令人回味無窮。比如:「高塔高聳、巍巍雲浮引多士;小橋小巧,款款曲水送梅香。漫煙霞以聚秀,望霽月而凝芳;納麗色之永駐,迎煦暖之春陽。亭台樓閣、照壁迴廊,奇花異卉,鬱郁修篁。日照初林,瑞鳥靈囀清唱;月上中天,炫音顫乎垂楊。」這篇賦,它不單文字優美,還抓住了唐園的精髓,突出了唐園的歷史與文化。再看園中的樓台亭閣,還有多副曾令琪撰寫的楹聯,這不由得讓我心生敬意。後來在朋友圈,看到他寫的《資中木偶賦》《廣東彩格賦》《貴州大洋公學賦》,不論從人文歷史、還是育人園地、企業格局都細膩到位。我特別喜愛《資中木偶賦》,賦中對木偶的前世今生、製作工藝、操作程序、名播四海都一一展書走筆,朗朗上口,韻味尤深。曾令琪寫的賦,內容廣泛,山川風物,酒茶城人,都收入筆下,長長短短居然近六十篇,遍布北京、廣東、山西、湖南、福建、貴州、四川各地。曾令琪還寫小說、散文、詩詞、劇本、並且還精通書法,天哪,這麼多門類,這麼多愛好,簡直魚和熊掌都兼得了。說來更嚇人的是,他居然能背誦五六千首詩詞曲賦。不論何時何地,有人只要問到從古代到現代的歷史上重要的人和事,他都能不假思索地準確無誤地說出事件經過、人物作用,言談之中,引經據典,令人嘆服。這一切的由來,當然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他愛書、苦讀的結果。曾國藩是他的先輩,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駱成驤是他們家的世交。曾令琪的同族曾伯祖父曾慶昌、叔祖父曾國光在1893年光緒十九年與駱成驤同中四川鄉試癸巳科舉人,成為一方的賢達。曾兄潛心研究駱狀元,很有建樹,曾到各處講學,並創作出版30萬字的《末代狀元駱成驤》一書。2015年6月5日,在成都新會展中心舉辦紀念駱成驤誕生150周年、中狀元120周年紀念書法展,就由曾令琪主持;同日下午,曾令琪還在四川大學作主題講座「四川大學老校長駱成驤的歷史擔當」。第二天,他全程陪同駱狀元的後裔20多人,回到資中老家祭祖。曾令琪潛心研究駱狀元,是因為他從心裡尊崇、仰慕狀元。研究、講學,就是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我突發奇想,要是給曾兄一個平台,他定會像早些年我們心中的偶像于丹、現在的蒙曼一樣,講中國古典文學爛熟於心,引用古詩詞不假思索信手拈來。我相信,以他的學識,是能讓人折服的。
賈平凹先生當面指導曾令琪、周曉霞《賈平凹散文解讀》的創作
曾令琪生活在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裡。他的父母都是教師,父親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母親文體兼優,哥哥姐姐也都酷愛讀書。就是在大學畢業35年後的今天,他每天早晨還要至少朗讀半小時。優秀者的身上,總藏着各種優秀的理由。最近還聽說,曾令琪將《文心雕龍》這本書以他獨特的理解,重新編排了一遍,以便更好地朗讀、理解、引用。到目前為止,曾令琪不但編撰了《孝經譯註》,還出版了19本各類書籍,獲獎無數(包括《人民文學》徵文大獎)。
曾令琪其書
《賈平凹散文解讀》這本書,分了幾個部分,我覺得重點是序言、訪談、評論。
序言部分,散曲泰斗趙義山先生的曲簡單但分量重,將書的價值推到一定的高度。國家一級作家張人士先生的序可謂一篇很好的總體評論,它從四個方面概括了這本書的特點和意義。此書的重點還在於訪談錄,它相當於我們親自聆聽了賈老師的講課。一般的讀者很容易忽視這個訪談,這段訪談錄是曾令琪和周曉霞作為賈老師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六上西安,專程拜謁賈老師的專訪錄音,綜合賈老師歷次談及散文創作的談話、講座、書籍資料形成的對話形式的文章。它主要回答了作者提出的「關於散文創作的題材問題、關於散文內容的地域問題、關於散文創作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問題,關於中國散文的現狀問題,關於散文情節、細節的虛構問題,關於散文主題的提煉和作品解讀問題,關於散文的閱讀群體問題,關於影響散文和散文風格的因素問題」八個問題。這一章節,是原汁原味的真實記錄,猶如我們也是親自聆聽了賈老師的講座,它內容涉及面廣,遠遠超出了散文寫作,讓我們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了解了文壇,看準了方向。這一部分是其他書籍裡面讀不到的,因為這是賈老師向曾、周二人面授的機宜,他們二人整理出來的珍貴資料。第三部分是這本書的重中之重,這部分就是解讀賈老師的散文作品。曾、周兩位將賈老師眾多的散文作品用五個方面的美學觀念來分析和解讀,採取了先總論,再分論,細論,最後附上作品進行分段式的評說,抽絲剝繭一樣將一件作品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本書的第三章,賈平凹散文的語言美,下面分三個小節:語言的通俗美、俏皮美、精緻美;每評論一個特點,都有賈老師散文的原文片段進行賞析。第四章為「賈平凹散文的人情美」下分三節:語言的人情美、人性美、佛緣美。第五章,語言的風俗美,分為風俗美、風景美、世相美三個小節。第六章,散文的細節美,又分真實美、細膩美、節奏美、第七章散文的哲思美,分為風骨美、慈悲美、哲思美。每一節都有賈老師的文章進行賞析。散文原本就應該是美文,作者系統地將美文分為了「語言美、通俗美、人情美、細節美、哲思美」,這五美基本概括了文章所反映的方方面面。而在這每一種美的大範圍內,作者又分成若干小類,這種細微的剖析,讓讀者能很深刻地理解到文章的美學所在,也是在文學的理論上,增加了認識和理解,提高了文學的修養,得到精神領域的升華。這是抓住了解讀的主線,更能凸顯出散文原文的文學價值和給人的養分。這部分選擇賞析文章也很重要,要恰到好處地印證作者所分析的理論,這既需要作者有很深的文學功底,來理解和運用賈老師的原文和賞析文章的結合,更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閱讀賈老師的散文作品和分析散文作品。正是因為作者的這種執着的精神,讓讀者既能欣賞到賈老師原文中的精彩片段,又在評論部分的品讀中提高了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
萬郁文與曾令琪在一起
每一節的賞析都很有收穫,先看賞析文章,再來讀作者的點評,對原文有了一點認識後,再細品賞析文章,你會感到那種分析細緻的美就在文章的句子中,就是那一句句看似普通的話語,對你的閱讀認知一下就有了提升。
我最喜愛的是作者在「人情美」這一節中,對賈老師的《哭三毛》和《再哭三毛》的解讀和賞析。首先,作者將這兩篇文章歸類在人情美中的人性美範圍內。這再貼切不過了,人與人的關係當然是屬於人性的體現。三毛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位知性、善良的作家,她遊走世界、蝸居沙漠、酷愛荷西、伸張正義、同情黑奴等等,博得廣大的讀者的喜愛,當然,賈老師也不例外,他們有了通信往來。但是,賈老師還沒有等到和三毛見面,就得到了三毛自殺的消息,為此賈老師寫了《哭三毛》這篇文章。沒想到的是,在三毛已經逝世11天後,賈老師居然收到了三毛生前的絕筆,那種讓人痛斷肝腸的痛,讓賈老師提筆再寫《再哭三毛》,文中聲聲淚、字字悲,讓讀者也為之動容。作者在這一段的解讀中,也隨着賈老師的感情起伏,突出這是表現的一種人性美,將我們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這對讀者來說,不往往是看內容,而在認識上得到一定的啟迪。
書中,作者認為:「為人的真性情,決定了作品的格調;行事的真性情,決定了作品的率性;為文的真性情,決定了作品的風格。」這樣精警的語言,讓讀者位置一震。
大家請看:
這些天來,我一直處於恍惚之中,總覺得常常看到了您,又都形象模糊不清,走到什麼地方凡是見到有女性的畫片,不管是什麼臉型的,似乎總覺得某一處像您,呆呆看一會兒,眼前就全是您的影子。……就讓我們在往後的長長久久的歲月里一直這麼交流吧。三毛!
作者這樣寫道:這樣的文字,是真正的以情動人。纏綿哀婉,一唱三嘆,深深地打動着讀者。關於散文中的真情,賈平凹先生自己就說過:「中國散文的一興一衰,皆是真情的一得一失。60年代初期之所以產生一批散文名家和名作,形成一個不大不小的高潮,依賴的便是真情的勃發。」這段文字,將賈老師那種悲切的心情用「纏綿哀婉,一唱三嘆」很經典地展示給讀者。
在「人性美」一段中,我還喜歡作者對賞析文章《紡車聲聲》的評論,作者是這樣評論的:以紡車為線索,將母親與紡車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文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與紡車有關,都與母親那「紡車聲聲」有關。母親靠紡車艱難養家→→紡車罷工,我擔負起買新紡車的重任→→新紡車給家庭帶來的變化→→「我」逐漸走上自學道路。作者通過這一系列的故事,剝蕉見心,層層展開,將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全文淚水與汗水交織,執着與堅韌凸顯,抽絲剝繭,為我們描繪了特殊年代社會底層尋常人家的酸甜苦辣,「嗡兒,嗡兒」,傳遞出的是母親的慈祥,母親的堅韌,家庭的苦難,人間的至情與大愛!
多麼深刻,多麼到位,這樣的評論恰如其分,令讀者信服。
「佛緣美」里的評論文章是《月跡的禪趣》,作者評論到賈平凹這篇《月跡的禪趣》,雖充滿禪心、禪意、禪美,但全文不着一個「禪」字,卻處處充滿「禪」機和「禪」趣;沒有出現一個「禪」字,卻將前面那諸多意思都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篇散文,語言清新優美,含蓄凝練,而且富有詩一般的韻味與意象、意境,令人回味無窮。本文的節奏,如同月光鋪地,輕輕地,緩緩地;全文的情感,也玲瓏剔透,澄澈分明,如同月亮灑下的清輝。「放了竹窗簾兒」,「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着那竹簾格兒……」這樣童話般的語言,給我們的成人世界,譜寫了一曲和諧舒緩的《月光曲》,構築起一座玲瓏剔透的「月亮宮」,帶給我們以靜謐、甜美、安穩的享受。
這本來就是一篇美文,讀原文、讀評論,都是一種享受,一種啟迪。
其他四種美都是這樣的一邊敘述,一邊賞析,我們就這樣徜徉在優美的文字中,款款而行,陶醉其中。
曾令琪其文
讀曾令琪的文章是一種享受,給人知識、給人愉悅,讓你沉思、流連、不忍掩卷。
我有夜讀的習慣,常常在靜靜的夜晚,靠枕而讀。一本一本的書在枕邊流走,一篇篇好文在腦中留下,春夏秋冬就這樣走過。前年,王火先生的《戰爭和人》三部曲伴我度過了很多寂靜的夜晚;去年馬平的《我的語文》,蔣藍的《檮杌之書》,另外一些名著《月亮與六便士》《目送》《走進明朝》等,陪伴着我。今年,床頭是不久前得到的三本書《目送千帆》《西蜀古剎重龍山永慶寺》《熱鬧的孤獨》,這三本書中我最喜愛《熱鬧的孤獨》,對這本書可以說是愛不釋手,書中的文章是那樣的打動我心,引人入勝。其中尤以歷史散文為最美。在《賈平凹散文解讀》一書中,周曉霞老師對曾令琪先生的文章評論非常獨到、非常到位。
這裡有點走題了,但我還是特別想說說曾令琪的另一本書《熱鬧的孤獨》,這本書有這麼幾個特色,首先是標題引人入勝,《永恆的悲愴》《熱鬧的孤獨》《北方有佳人》《來生,我願做一滴露珠》《浣花溪畔彩箋香》等等,這樣的標題都具有讓讀者有閱讀的渴望;二是有的文章使用第二人稱,是在和文中的主人公對話,有一種穿越時空,而又很親切的感受。三是文章結構多以斷章式寫法,從不同的側面寫一個人一件事,不是那種從頭到尾的平鋪直敘;四是文中的語言多用排比句、詩詞歌賦的句式、文字講究有文采;五是,採用大量的排山倒海的抒情議論,震撼人心;六是,往往不是按部就班地先寫出人名後寫事件,而是從不同的方面寫出某個人的特色,讓你去自己猜想這個人物,最後才予以解答;七是,雖說寫的是遊記,而不是到此一游,文中涵蓋了歷史煙雲、人物身世,讀起來氣勢磅礴,酣暢淋漓。八是,在遊記中,不為寫景而下筆,而是採摘漫漫歷史煙雲中與地域有關的文人志士相傳至今的精彩人生,選其精華,濃墨重彩令人過目難忘。
比如,曾令琪的《永恆的悲愴》。
一篇不到2000字的散文,如此打動人心,刻畫出一位失意的文豪的境地和心緒,塑造了陳子昂悲憤、抱負不能實現的悲傷。文中太多的具有哲理的句子和優美的詞句,具有可讀性、知識性、美學性,難怪這篇文章在2005年薦為全國中學生課外閱讀教材。
曾令琪在成都市金牛區宣講《賈平凹先生的散文和散文觀》
另一篇文章《熱鬧的孤獨》,全篇以七個小節來抒寫那位「李白啊,我的蜀中老鄉」,前面六章概括了李白的經歷、性格、嗜好,在第七斷章中,曾令琪以他對李白的理解寫下了富有哲理,耐人尋味的詩句:一千三百年前,你在花間獨酌,一千三百年後,我在燈下獨品。品出的結果是對李白恰如其分的最好的評價:「透過表面的熱熱鬧鬧,我看見的是你那寂寞、孤獨而又苦悶的背影……」
這樣的文章,可以說是讓人回味、靜思、更是讓人沉醉在李白一生漂浮不定的、表面轟轟烈烈而實際內心卻異常悲涼的文字中。
其他幾篇文章,如《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的美景與歷代詩人的讚美,寫曾經住在成都浣花溪的薛濤,也都是撥開歷史煙雲推出鮮活人物的寫事寫人的散文,讀來讓人流連在前世的紅塵中,別有一番滋味。其中《煙花三月下揚州》還獲過《人民文學》徵文大獎。
洋洋灑灑30餘萬字的《賈平凹散文解讀》,值得慶賀!這是一本幫助我們更好理解、領會、細品、學習、提高的文學加工具書。通過這本書的解讀和賞析,讓我們對賈平凹散文有了進一步增加了認識。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看了賈平凹的散文,讀後只是很籠統地認為寫得好,刻畫深刻、生動、感人,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讀完《賈平凹散文解讀》這本書之後,我卻能清楚地知道賈平凹的散文好在哪裡,為什麼好,並重新思考關於散文及散文創作的很多問題。
文學是一場永不散場的盛宴。在這場盛宴中,我們能看到什麼、品味到什麼、享受到什麼,只有參加這場盛宴,才能瞭然於心,並豁然開朗。讀一本好書,我們的心靈總會受到一些震撼。閱讀《賈平凹散文解讀》,我就有這樣的感覺。[1]
作者簡介
萬郁文,籍貫浙江杭州。成都市青羊區政協第五屆、第六屆委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女散文家創作中心執行主任、成都市青羊區作協副主席、《四川散文》雜誌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