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曹錦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曹錦軍

曹錦軍,曾用名曹景軍,筆名:臨窗賞蝶舞,男,1973年12月16日生,湖北黃梅人,愛好攝影、文學。武漢作家協會會員、黃岡作家協會會員、黃梅作家協會理事、黃岡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人物簡介

曹錦軍,曾用名曹景軍,筆名:臨窗賞蝶舞,男,1973年12月16日生,湖北黃梅人,愛好攝影、文學。武漢作家協會會員、黃岡作家協會會員、黃梅作家協會理事、黃岡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作品展示

穿越時空賞黃梅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首流傳千古的《夜宿山寺》是1200年多前,唐代詩仙李白乘船來到湖北黃梅蔡山時,上山夜宿山寺趁着幾分酒意寫下的。詩人用極度誇張的筆調形象、生動地勾勒出了山上的寺院樓之高且險。

唐朝時蔡山曾經在「九江」中,立於江心洲,洲中有古寺,名為「江心寺」,李白的《夜宿山寺》即作於此。如今的蔡山,白雲千載空悠悠,不見當年摘星人。

黃梅,是禪宗發源地。境內多名山古寺,山清水秀,禪宗文化底蘊深厚。唐宋以來,許多詩詞名家紛至沓來,賞黃梅山水,吟黃梅風情。李白、蘇軾、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等,都在這裡留下了不朽詩篇,有的匯入詩卷,有的刻於摩崖,永垂人間。

在東山五祖寺,唐朝宰相裴度來梅公幹之餘,在此俯瞰山麓,古寺藏幽,遠眺廬山,錦屏繡翠,景色悠然。他欣然寫下了《白蓮花向半天開》:遍尋真跡躡莓苔,世事全拋不忍回。上界不知何處去?西天移向此間來。岩前芍藥師親種,嶺上青松佛手栽。更有一般人不見,白蓮花向半天開。」的千古佳句。

大文豪蘇軾則是在宋神宗元豐三年,因「烏台詩案」,被貶居黃州時,曾多次來黃梅談經論道,並遊歷五祖寺,特別是登上白蓮峰時,發現景色優美,絲毫不遜色於那些名川大山。站在高高的山巔上,仿佛一伸手就可以碰到天了。舉目遠眺,整個東山盡收眼底。遠處起伏的群山被雲山霧海籠罩,好比是想象中的仙境。那松柏中的月光也如休憩此地的老人,發着暗淡的光,不由得讓身處逆勢的蘇子平添了許多感慨,留下了《登白蓮峰》「登嶺勢巍巍,蓮峰太華齊。憑欄紅日早,回首白雲低。松柏月中老,猿猱物外啼。禪師吟絕後,千古指人迷。」此時的他是多麼希望能得到禪師的指點迷津,然而大師只說從哪裡來,就回到那裡去,來過多次五祖寺的蘇子一下子豁然開朗,進寺前在那飛虹橋上不是有「放下著」和出寺後有「莫錯過」嗎?原來佛一直是在用禪機指點俗人啊!

同樣是在五祖寺,宋歐陽修寫了禪意很深的詩「日暖東山去,松門數里斜。山林隱者趣,鐘鼓梵王家。地僻遲春節,風情變物華。雲光漸容與,鳥弄已交加。冰下泉初動,煙中茗未芽。自憐多病客,來探欲開花。」王安石在這裡雜居了幾天,更是有一番別樣的感慨:「法和衣缽過南華,五葉傳師萃一花。勝地霧迷淮水石,望星人指楚天涯。數千松倚西山老,七百僧悲去路賒。一片蒼苔涅槃石,至今繚繞白雲遮。」

黃梅在唐宋期,除了蔡山江心寺、東山五祖寺有名外,還有一個更佳去處,即西山四祖寺。這裡依山傍水,景色迷人,有毗廬塔、魯班亭、傳法洞、靈潤橋以及摩崖古石刻群等30多處景觀。道場前有一元代廊橋,即靈潤橋。兩旁各有一排木椅,可供遊客、香客觀光和休息,橋下有岩泉溪水從圓形的橋孔間潺潺而過,如同美麗的仙子在長袖飄舞。唐詩人柳宗元遊歷此處,面對眼前美景,禁不住喜悅之情,潑墨揮毫而書:「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現溪水裡的岩石上仍刻有「碧玉流」三個字。

其實生活就如同這破額山前碧玉流,任何時候只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態,甘於默默奉獻卻又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在和諧的環境中才讓生命之水奔流不息。

過界嶺

周末的清晨,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山路盤旋,終於來到了界嶺——湖北黃梅縣大河鎮四渡河村與蘄春縣分界處,大別山紅色旅遊公路把這兩個地方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在黃梅這端,只見山青水碧、秀色迷人。在逶迤的山路中,在這大別山紅色旅遊公路邊,細心的人會發現有着一塊歷經數百年風雨的石頭安靜地立在草叢中,這石頭大有來歷,傳說它就是黃梅戲《過界嶺》中於老四和張二女在此歇息的石頭。

清道光年間,在黃梅大河鎮,聰明美麗的農家姑娘張二女與憨厚老實的青年農民於老四,為了反抗封建禮教思想,爭取婚姻自由,翻山越嶺幾經周折,最後巧妙跳出虎口,有情人終成眷屬。「翻過千山又越嶺,夜半跑到午時分,幸好後面無人趕,哥妹二人才放心。」毛主席於1958年5月4日在武漢看過這部折子戲,並給予了很高評價。

大別山紅色旅遊公路黃梅段最艱險路段就都在這四渡河村的群山之間,從前年10月開始建設。在今天,恐怕許多人難以相信這裡很多地方原本沒有路,是交通戰線的建設者們肩挑背馱把設備一件件「銜」進大山深處開闢出來的。不到一年的時間,所有路基工程全部完成,如今已投入使用了。

站在黃梅這邊界嶺的觀景台上,環顧四周,這裡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10多公里的河床,水流湍急,卵石眾多,如同一幅秀美的「碧玉流」山水畫。有着「黃梅屋脊」美譽的火焰洞矗立在海拔1100餘米的懸崖峭壁上,與白雲洞、赤陽洞組成一道奇特的景觀。山上的茶樹蔥籠翠綠,雲霧環繞。觀景台下則是懸崖峭壁,正前方的遠處是碧波千傾,天水一色的永安水庫,那黃梅新十二景——考田豐碑,記載着革命壯士豐功偉績的紅十五軍紀念碑高聳在水庫邊。從這裡有一條水泥路可以直接上挪步園風景區,今後不一定非得要繞道從苦竹口上。

界嶺一直是很荒涼的地方,能望到兩個縣遠處有依稀的炊煙裊裊。那些房屋都分散在山上的平坎上,一律是用土磚做成的,屋頂則是清一色的青瓦,真實的原生態,和我們平時看到的老房子是迥然不同的。

山上的楓樹有着好看的紅葉在風中搖曳、跳舞,不過,只能遠觀,不能近前,那些楓樹都是長在懸崖邊上的岩石上。如果不是現在國家投資修這條路,那居住在這附近的老百姓,每次出門都必須翻山越嶺,一去一迴路上就須兩天。要是在這裡聽說有人一輩子沒有走出過大山,那絕不是假話。

新修的山路,過了界嶺,如長蛇盤繞向遠處延伸、延伸……

中秋「麻鼓」香「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了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也就是說中秋節吃了月餅才算是過節。

在我的家鄉湖北黃梅孔壟一帶,月餅又叫麻鼓,類似於成都的麻餅,不過這餅有陷。因外觀為圓形,兩個拳頭般大小,外皮是白芝麻或者黑芝麻拌着麵粉烤制而成,一般為棕色,皮較薄.內陷主要材料為冰糖,豬油.餡芯內含果料較多,切開後可看到瓜仁.桂花及各種果料.口味純正,油而不膩.

麻鼓通常用蒲紙包,上面掖一小片四四方方的紅紙,再將牛皮紙繩打個「十」字一系。過節前,大人們領着我們這些孩子去送節,麻鼓是必不可少的禮品。

吃麻鼓時,一般是用刀橫切三刀,豎切三刀成若干小方塊.若佐以清茶,一則可解油膩、助消化,二則可細嚼慢咽,增味助興,記憶中的麻鼓好象才3元錢一個。因為好吃又價格不貴,就成為了黃梅人饋贈朋友或者自己享用的最佳食品。

麻鼓一名的來歷有點有趣,據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黃梅縣孔壟鎮時正好是八月十五,人困馬乏,他在鎮子裡的筷子街找家茶館喝茶歇腳,當天正好是一名叫麻姑的藝人在自家門口的茶館唱黃梅戲小調,乾隆皇帝邊聽小調,邊吃有地方特色的點心,其中就有這個芝麻月餅,他吃了一口,口感綿軟爽口,讚不絕口。就問店小二這是什麼餅,不料店小二有點耳背,以為是問台上的藝人藝名,就隨口說是「麻姑」。 乾隆皇帝一看這個芝麻月餅鼓鼓囊囊的,不但外面都是芝麻,而且裡面也有陷,他若有若思地說「麻鼓?真形象!味道確實有眾不同!」臨走時,還買了10來個帶上路吃。

如今,外來的月餅幾乎占領了黃梅大半個月餅市場,但在黃梅下鄉一帶,麻鼓做的最好,名氣最大,銷路最好的莫過於孔壟"大老湖"的月餅,孔壟、蔡山、新開、分路、白湖一帶的老百姓過中秋節,還是喜歡吃麻鼓。中秋之夜,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