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曹維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曹維城
出生 1683年
國籍 清朝
別名 價人
知名於 貴州歷史上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位武狀元
知名作品



曹維城,字次典,號南陔,平湖籍金山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 是貴州史上首位武狀元。有《南陔集》。

個人簡介

公元1703年,康熙大帝在京城皇宮太和殿前舉行武舉考試,從天下勇士中選拔精英人才。年僅二十歲的貴州人平越人曹維城經過一系列的嚴格考試,終於武藝超群,擠壓群英,一舉奪得武功天下第一頭銜,被康熙欽點成為習武之人人人嚮往的武狀元。 曹維城獲取武狀元後,授頭等侍衛,正三品官銜。時年20歲,成為貴州歷史上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位武狀元,與光緒帝年間文狀元青岩人趙以炯、麻江人夏同和,遵義人探花楊兆麟稱為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

成功奪得武狀元

按武舉殿試的考核項目,共要進行馬射、步射、挽馬、舞刀、掇石及筆試策論的考試,分三場考完。第一場為馬射,錄取標準為「縱馬三次,發九矢,中三知為合格。樹的(以氈球作靶)各距三十五步。」靶距約70米左右。據《大清會典》所載資料,曹維城此項比賽以中四矢而獲頭場騎射之冠。接下來的各項技能較量曹維城都輕鬆勇勝天下武舉,到了第三輪的筆試,這對於文武兼修的曹維城那更不在話下了,最後曹維城成功奪得狀元後隨即被封為御前帶刀侍衛,之後又出任雲南副使,廣西援剿左協副將等職。

文武兼備

武功超群的曹維城並不是一介武夫,而是文武兼備,有資料記載曹維城曾與當時的著名文人朱文吳中潘潘德徵交往密切,成為好友。曹維城請他們一起飲酒,以詩相互調弄,其中一首寫道: 「我愛曹公子,風流多蘊藉。二十奪狀頭,三十稱詩伯。長劍倚青天,高門列畫戟。

 叱吒生風雲,六詔流惠澤。富貴不驕人,功名垂竹帛。玩世余青眼,襟懷原自白。
 廣交天下士,美酒能招客。好景不獨賞,良辰各須惜。捧出紫霞杯,相逢傾玉液。
 觥籌相交錯,追歡忘形跡。漫漫雨花天,天樂奏於席。暑氣頓然消,涼風生兩腋。
 不減禊蘭亭,今朝興共適。詰朝期南明,仍話松間石。我歸倩人扶,倒著軟沙幘。
 童子雙鼓掌,笑同山公癖。”[1]

論武狀元曹維城的歷史地位

清朝是武舉制度發展的鼎盛時期,康熙年間因推行"文武並重"的武舉選材思想而更具代表性,貴州籍武人曹維城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武殿試第一,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千古第一"武狀元,正是貫徹這一選材思想的結果。研究表明,曹維城文武兼能,武德高尚,最終成為武舉制度選拔人材的最高典範,他對貴州的武舉考試乃至貴州的科舉考試具有重要的影響,是貴州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研究同時發現,康熙皇帝欽定曹維城為武狀元是有一定政治考量的,那就是有利於西南地區的穩定。[2]

被人稱詩伯」,能詩善畫,好與文士游

曹維城「自幼好讀書,亦好武功,十九歲鄉試中武舉,二十歲中武進士第一名,三十歲被人稱詩伯」,能詩善畫,好與文士游,常與朱文、吳中蕃、潘德征相交,每有佳會,必以美酒相招,讀書論畫,相與唱和。他游貴陽黔靈山弘福寺,寫詩贈瞿脈上人。詩曰:「黔山精舍好,相對有名僧。道悟無生妙,禪參最上乘。

    茶煎涧中水,香蔼佛前灯,不许尘凡到,云岚护几层。”

頗有奇士之風,時人稱他「風流多蘊籍」. 廣順人朱文有《曹價人狀頭招飲以詩見嘲因和之以詩》詩曰:「我愛曹公子,風流多蘊籍。二十奪狀頭,三十稱詩伯。長劍倚青天,高門列畫戟……富貴不驕人,功名垂竹帛……廣交天下士,美酒能招客……」。因此他又是貴州當時頗負盛名的詩人之一,並著有《進藏征程》等書。 正是由於曹維城「風流多蘊籍、「富貴不驕人」、並「有奇士之風」,寧願清淡,不求聞達。所以才被世人淡忘,於是他的籍貫平越直到兩百多年後的今天,在盛世修志,地方史進一步深人研究中,才被人從古籍中發掘出來。

一門三進士狀元曹維城一門三進士狀元曹維城

在貴州歷史上,考中進士、狀元的人不少,但一門祖孫三代都考中進士,在三進士中又有一名奪得狀元的卻不多。在貴陽城南郵電大樓旁邊,有一條小巷叫曹狀元街,此街原名叫市場路,市場路前叫青年路,青年路前叫常平倉。這樣一條不起眼的小街在《貴陽市南明區街道志》中這樣記載:「曹狀元街東起富水南路,西至中華南路,長210米,寬9米,混凝土路面,可通汽車」 。「曹狀元街東段原名狀元巷,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武狀元曹維城在此建狀元府而得名。西段原名倉門口,清時系常平倉(即政府設立的糧倉)所在地。民國16年(1927年)開闢常平倉為新市場。解放前英國基督教青年會設於此,故又名青年路。民國31年(1942年),改名市場路。1951年與青年東路和青年南路合併,仍名為市場路。1986年改名為曹狀元街。」

  曹狀元府系老式建築,外面是朝門,中間為四合院,一直保持完好。狀元巷盡頭是學台衙門的磚牆,沒有出口。民國年間學台衙門拆除,改建成新市場,狀元巷開始通往南大街(今中華南路)。1992年該處改建高層大廈,曹狀元府被拆除。

  根據史料記載,曹維城的父親叫曹元肅,平越(今貴州省福泉市)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癸丑科武進士,官任副將[清朝兵制規定,各省設提督,又稱總兵,為當地武職最高長官;另設副將(副將為從二品),又稱副總兵,統帥兵勇]。卸職歸里後居住平越城東。

曹元肅之子曹維城幼年時期愛好讀書,特別喜歡學習武功,他十九歲時,在鄉試中中武舉,二十歲時,考中武進士,被康熙皇帝御筆親點為祭未科武狀元,這是貴州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武狀元。曹維城不僅武功特別好,還精通書畫,著有《初秋登黔靈山贈瞿脈上人》(曹維城與黔靈山方丈瞿脈禪師交誼深厚,故有詩文往來。瞿脈名淨和,四川內江人,康熙年間繼赤松和尚之後任黔靈山主持。)詩中寫道:「黔山精舍好,相對有名僧。道悟無生妙,禪參最上乘。茶煎澗中水,香靄佛前燈,不許塵凡到,雲嵐護幾層。」從詩中看出曹維城頗有奇士風度,當時人們稱讚他「風流多蘊籍」。

曹維城之子曹石,號乘岩,別號飄然子,清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武進士,中武進士後,在京城任御前侍衛,後官任副將。曹石後來隨父親曹維城定居貴陽城南。曹石著有《秋煙草堂詩稿》。貴陽城東的東山,歷來是遊覽勝地,歷代墨客騷人寫下近百首讚美東山的詩篇。曹石遊覽東山時寫道「百級招提逕,攀躋力尚遒。青鞋蹴石蘚,踏破萬年幽。翛然臨高閣,曠蕩正消憂。坐我雲嵐中,列我篔簹儔。松杉碧蒙密,天音響颼颼。江山浩無際,歷歷望中收。欲留飲者名,遂與杜康仇。誰貪五鼎食,我願醉鄉侯。孤枕石頭臥,清風為我留。雲岑發孤嘯,音韻鳳凰悠。恨無華丈繩,系彼崦嵫頭。明月空攜去,山靈笑我不?」曹石寫《遊東山》的詩別開生面,有弄風月於指掌的氣概。曹石詩稿中吟詠平越風景名勝的詩篇多達10餘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