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曹操獻刀《三國演義》里的情節,為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曹操定下刺董之計,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不料卻被發現,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為名瞞了過去。隨後,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目錄

出處

且說董卓欲殺袁紹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殺。」袁紹手提寶劍,辭別百官而出,懸節東門,奔冀州去了。卓謂太傅袁隗曰:「汝侄無禮,吾看汝面,姑恕之。廢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見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議者,以軍法從事!」群臣震恐,皆雲一聽尊命。宴罷,卓問侍中周毖、校尉伍瓊曰:「袁紹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紹忿忿而去,若購之急,勢必為變。且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山東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為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伍瓊曰:「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誠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卓從之,即日差人拜袁為渤海太守。知 九月朔,請帝升嘉德殿,大會文武。卓拔劍在手,對眾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為宣讀。」乃命李儒讀策曰:「孝靈皇帝,早棄臣民;皇帝承嗣,海內側望。而帝天資輕佻,威儀不恪,居喪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陳留王協,聖德偉懋,規矩肅然;居喪哀戚,言不以邪;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茲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后還政,請奉陳留王為皇帝,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李儒讀策畢,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璽綬,北面長跪,稱臣聽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後皆號哭,群臣無不悲慘。

基本介紹

曹操獻刀,這是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三國故事。話說西涼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亂,統帥二十萬大軍進駐洛陽,廢了少帝,立了獻帝,自封為相國。他欺主弄權,殘暴兇狠;大臣們想除掉他,卻沒有辦法。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殺董卓之心,經常出入相國府,漸漸取得了董卓的信任。

一日,曹操從王司徒處借來寶刀一口,藏刀來到相府,走入小閣,見董卓坐在床上,義子呂布侍立於一側。董卓問「孟德今天為何來得這麼晚?」曹操說:「我的馬走不快,所以遲了。」董卓聽後,命呂布選一匹西涼好馬送給曹操,呂布出去了。曹操站在一旁等待機會刺殺董卓。董卓身體肥胖,不能久坐,不一會,即側身而臥。曹操見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從銅鏡內看見曹操抽刀,轉身急問:「孟德你要幹什麼?」這時呂布也牽馬回來了,曹操急忙說:「我得了一口寶刀,想要獻給相國。」董卓接刀一看,長足盈尺,鋒利無比,果然是一口寶刀。董卓引曹操出閣看馬,曹操謝道:「願借馬一試。」 曹操牽着馬出了相府,快馬加鞭往東南疾去。呂布對董卓說:「曹操好像有行刺之舉。」董卓有些醒悟,於是派人去追。此時曹操已經飛馬奔出東門,逃得無影無蹤了。

本故事並無其事,乃虛構。[1]

評價

這個故事給三國演義小說增添了生動的情節,推動了小說故事的發展。也讓讀者對曹操的人性上有所了解,三國時代,動盪不安,將曹操直接評價為漢賊也有所不妥。孟德獻刀的故事正好說明的曹操的機智與隨機應變的能力,為日後成就大業做出了鋪墊。

視頻

學科網 選修四 中國小說 第一講 《三國演義》 曹操獻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