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暴殮天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暴殮天物(拼音:bào tiǎn tiān wù)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諸子《尚書·武成》。 暴殄天物(暴:損害,糟蹋;殄:滅絕)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後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動賓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1]

[]

成語辨析

暴殄天物—揮霍無度 「暴殄天物」與「揮霍無度」意義相近,兩者皆有不愛惜財物,任意揮霍的含義;區別在於「揮霍無度」偏側重於濫用亂花,毫無節制;而「暴殄天物」則是側重於破壞、糟蹋、不愛護,詞義相對於「揮霍無度」更加嚴重。

成語出處

先秦諸子《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暴殄天物」

成語故事

商紂王在登基之初,也稱得上勵精圖治。可是隨着取得的功績越來越多,紂王變得驕橫起來,並漸漸走上了荒淫無道之路。他大肆搜刮民財,建鹿台,造酒池,懸肉為林,過起了窮奢極欲的生活。更為出格的是,他寵信美女妲己。為了鎮壓反抗者,紂王與妲己發明了炮烙之刑,讓犯人在用炭火加熱的銅柱上爬行。 公元前1046年,紂王殺了觸怒他的忠臣比干,囚禁了反對他的箕子,主管祭祀的太師眼看紂王已無可救藥,乾脆帶着祭祀的寶器逃跑了。消息傳到周朝,周武王同時收到密報,說商朝大軍在外征戰,都城內防禦薄弱,他認為滅商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就立即率領大軍向朝歌進攻。 周國與各諸侯國的軍隊在孟津會合,很快打到了離朝歌只有七十多里的牧野(今河南省衛輝市)。這個時候紂王的主力還在東南方打仗未歸,紂王只好匆忙將七十萬東夷戰俘及奴隸臨時武裝起來,親自領兵應戰。 牧野之戰打得異常慘烈,可沒有經過訓練的烏合之眾哪裡打得過姬發的精兵,紛紛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便逃回了朝歌,穿上鑲滿珠寶的寶衣,登上高高的鹿台,叫人點上一把大火,投火自盡了。商朝的基業也隨之化成了灰燼,《尚書》中更是控訴商紂王荒淫無道,「暴殄天物」,殘害百姓。

成語寓意

商紂王荒淫無道,建鹿台,造酒池懸肉為林,殘害忠良,最終商朝覆滅,被西周取代。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暴殄天物」的行為總是人們強烈批判的行為。歷朝歷代,無論是大家還是小家,皆是興於勤儉節約,敗於奢靡浪費。成語告訴人們,不管人們的物質如何發展,勤儉都是我們必須秉承的優良傳統,只有勤儉節約,杜絕「暴殄天物」,人們的精神世界才會同時變得豐富而精彩。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暴殄天物」(暴:損害,糟蹋;殄:滅絕)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後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動賓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運用示例 唐·陳子昂《為副大總管屯營大將軍蘇宏暉謝表》:「萬國所以宅心,百蠻由其屈膝,而契丹凶狡,敢竊邊陲,毒虐生靈,暴殄天物,皇兵順伐,仗仁義以共行。」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六回:「既有許多值錢有東西,任人作踐了,也似乎暴殄天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