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暨陽居四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雜詩六首(王令)

作品名稱:雜詩六首(王令)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令

雜詩六首(王令)是北宋詩人王令的作品之一。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鍾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後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1]

正文

其一、

斯道久泯泯,斯人固悠悠。 歸豚非吾心,在禮惡不酬。 從人效屈伸,俯仰不自由。 於命有當然,信矣何足羞。

其二、

出無王事牽,入不治居舍。 蒿藜入牆屋,塵垢變幾架。 糟糠苟無憂,智力取自暇。 逢詩即廢日,得客輒忘夜。 積懶遂成性,習勤反如詐。 幾不類怠傲,愧恥將何謝。

其三、

身非爵與官,車馬久不謀。 家無田倉儲,雀鼠非我仇。 朝出從入居,詩書講前修。 暮從兒子嬉,歡笑何所憂。 閒將筋力疲,懶使志慮收。 斗糈尚煩送,誰謂能無求。

其四、

自吾暨陽居,已見月四周。 流年不我謀,寒暑忽已遒。 老來何足嘆,苟死固可羞。 子今用力薄,暮齒將何收。[2]

作者生平

王令七八歲時進書塾讀書。他常是白天與眾學童一起嬉戲,晚上回家獨自讀書,有時通宵達旦而不眠。少年時代的王令,好助人,氣盛放縱,對他人不義行為好當面指責而無所顧忌,眾人都很敬服他。

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十六歲的王令跟隨叔祖父的長子越石來到瓜洲(今江蘇揚州南)。次年,王令即離開寄居十年的叔祖父而另立門戶,接回了寡居而難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從此,王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與姐姐相依為命、孤貧流浪的家塾聚學生活。經濟上失去了對叔祖父的依賴,一個三口之家的生活擔子落在了年僅十七歲的王令身上。在瓜洲安家不久,王令便隻身到山陽縣某家塾當先生。第二年,又應邀去天長縣一束姓的人家家塾聚學。在這裡,王令一共度過了五個春秋。束氏,是王令一生中相交最深的知己之一,他給了孤苦的王令經濟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安慰。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朝廷舉行科舉考試,二十一歲的王令不顧眾人的勸說,決然放棄了進取功名的機會。在這以後幾年間,王令從未參加科舉考試。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經高郵,王令投書並贈《南山之田》一詩與王安石以求見,開始了他與王安石的交往。王安石長王令十一歲,在這之前,早與王乙父子相熟,王令也早已敬佩他的人品和文章,王令曾在《與束伯仁手書》中云:「自揚雄以來,蓋未有臨川之學也。」王安石也十分看重王令的為人與才學。在回信中他贊王令「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學為君子而方不已」。從此,兩人書信往來頻繁,成莫逆之交。經王安石的舉薦,當時許多有聲譽的文人學者開始與王令投贈唱和,王令的詩文得以傳抄流通。

十八歲時在王安石的關心與努力下他終於娶親成家。次年妻子有孕,這給王令孤寂貧困的生活帶來了一點安慰與甜蜜。然而,此時他的腳氣病越來越劇。疾病迫使他臥床難起,「足疾之餘,心虛善忘,恍惚無聊」(《與王介甫書》)。嘉祐四年(1059)六月初二,年僅二十八歲的王令便在貧病交加之中離世而去。[3]

主要作品

著作有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