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景州(景縣)是河北省東南部區域重點建設的中心城市,省直管城市,是一個正在審批階段的縣級市,具有省轄市級社會經濟管理權限。景縣歷史悠久,歷來稱景州,隸屬於河北省衡水市,地處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部,緊鄰山東省德州市,大運河西岸,地處環京津、環渤海經濟開發地區和京津、石家莊、濟南三角經濟中心地帶,是河北省"十一五規劃"實施"一線兩廂"戰略的"南廂"經濟區域。景州市區北距北京255公里,天津210公里,南距山東省會濟南市150公里,西距河北省會石家莊150公里,與山東省德州市毗鄰,下轄16個鄉鎮,848個行政村,總面積1183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人。[1]

目錄

歷史沿革

遠古的景州由古黃河、漳河沖積而成,林木蒼莽、水草豐盛。遠在商、周時期 ,此地為條氏國。春秋時,為晉之條地。戰國時,屬趙。 秦時,確立郡縣,條地屬鉅鹿郡。 西漢時,境內有修(音tiáo,同條。《後漢書》寫作"修")縣、條侯國、修市縣、龍頟縣和廣川縣。修縣,位於今境中東部,故治在南修城(今縣城南十餘里胡莊),屬冀州信都國(治在今河北冀州市)。條侯國,位於今境中部,於漢文帝後元二年(前162年)封周亞夫為條侯,故治在北修城,亦名亞夫城(今景州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國除,地歸修縣。修市縣,位於今境西部,故治在今縣城西三十里大溫城,屬幽州渤海郡(治浮陽,在今河北滄縣)。龍頟縣,位於今境東北部(今十王殿一帶),屬兗州平原郡(故治在今山東平原縣南20里)。廣川縣,位於今境西南部,故治在今廣川,屬信都國。 東漢時,修市、龍頟兩縣併入修縣,屬渤海郡。廣川縣屬清河國(故治在今河北清河縣東)。 三國時,魏將修縣之東部劃為東安陵縣(今吳橋縣西北部),故治在宣府鎮(今吳橋縣窯廠店)。修縣、東安陵縣、廣川縣同屬渤海郡。 晉時,修縣治所移至邸閣城(今縣城東北十餘里古城村)。 北魏時,修縣治所遷至北修城(今景縣城)。廣川縣屬長樂郡(治在今冀州市)。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廣川縣省入棗強縣,今廣川鎮為棗強故治(金時,棗強治所移至今棗強縣東南;元時廣川鎮劃屬蓨縣)。 隋時,安陵縣併入東光縣。開皇五年(585年)改修為蓨(音tiáo,同修。《新唐書》寫作"蓚"),屬信都郡(今冀州市)。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東光置安陵縣。蓨縣、安陵縣屬觀州(治弓高,在今景縣東北40里)。貞觀十七年(643年)廢觀州,蓨縣、安陵縣屬德州(故治在今山東陵縣)。永徽二年(651年),安陵縣治所移至白社橋(今景縣安陵)。永泰元年(765年),蓨縣改屬冀州。景福元年(892年)安陵縣屬景州(治弓高)。 宋時,蓨縣屬冀州,省安陵縣。 金貞元二年(1154年)蓨縣改屬景州(治在今河北東光)。大安年間(1209-1211年)避章宗(完顏璟)諱,景州改為觀州。 元太宗八年(1236年),觀州治所由東光移來蓨縣城,以蓨為附郭。至元二年(1265年)改觀州復為景州,屬河間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蓨縣省入景州,轄7鄉、21屯、83地方、946村;領吳橋、東光、故城三縣。景州屬河間府。 清初因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設直隸布政司,分河間東半部為天津府,原屬景州之吳橋、東光、故城三縣直屬河間府,景州為散州。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地方為社,社上設區,景州轄5區、82社、904村。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為縣,景州改為景縣,屬直隸省。

民國三年(1914年),省下置道,景縣屬津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景縣直屬河北省。

翌年(1929年),改社為編鄉,景縣轄5區、323鄉。 1

937年,"七·七"事變後,景縣被日偽軍占領。

1938年秋,在王謙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五專署。

1940年,為便利抗日,以安陵-景州城-王謙寺為界,將景縣劃為景南、景北兩縣。景南縣在馮高堡、景北縣在後留名府管理區朴莊相繼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11月,景南、景北兩縣合併為景縣,於王謙寺成立景縣人民政府。

1946年3月縣政府遷至縣城,轄9個區。 1949年8月,景縣屬河北省衡水專區。

1952年9月,景縣劃屬滄縣專區。

1958年6月,屬天津專區。11月,景縣、故城、吳橋三縣合併為吳橋縣,屬天津市。縣駐地在桑園鎮。

1961年6月,恢復景縣建制,屬滄州專區。

1962年7月,改屬衡水專區。

1967年12月9日,衡水專區改稱衡水地區,景縣屬衡水地區。

1984年1月,機構改革,人民公社改為鄉鎮,景縣轄2鎮、31鄉。

1996年1月,景縣並鄉擴鎮,由原33個鄉鎮並為16個鄉鎮。7月19日,衡水地區撤銷,改設為地級衡水市,景縣屬衡水市。

2015年2月,河北省委、省政府研究決定,報經中央編辦批准,確立景縣為河北省十個省直管縣(市)之一。

景州市轄景州鎮龍華鎮廣川鎮王瞳鎮洚河流鎮安陵鎮杜橋鎮王千寺鎮北留智鎮留智廟鎮劉集鄉連鎮鄉梁集鄉、溫城鄉、後留名府鄉(留府鄉)、青蘭鄉共16個鄉鎮。[2]

文化古蹟

古蹟概述

景州人傑地靈,有着很多文物古蹟,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名人。這裡是漢代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和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王任重的故里。景州塔又名舍利塔,以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聞名於世,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縣正對其進行復原性和保護性的開發。這裡將成為一處集觀光、瞻仰、文物保護於一體的旅遊景區。河北中南部有"滄州的獅子,景州的塔,真定府的大菩薩"三大古蹟的說法。這景州的塔,指的就是景州舍利塔。 景州舍利塔全名"釋迦文舍利寶塔",簡稱"舍利塔",俗稱"景州塔"。該塔位於景縣縣城中心,是我國建成年代較早、保存完好、規模宏偉、現存較高的內旋式磚石塔,它以明快、簡潔、樸實無華而著稱,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遠古的地,由古黃河、漳河衝擊而成,林木蒼莽,水草豐盛。堯舜之時,就有先民在此聚集生息。聞名全省的景州塔(舍利塔)始建於北魏,宏偉挺拔,巍巍壯觀,盤旋而登,一 州之景盡收眼底;周亞夫墓高大雄偉,為西漢名將太尉條侯周亞夫之墓;綿延十數里的高氏墓群和俗稱"十八亂冢"的封氏墓群,掩埋着光耀北朝的兩大望族;境東有大運河,境內有溫城、廣川、安陵、西路古莊、大董故莊等古城古村遺蹟。這些文物古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它們是景州歷史的見證。

現存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景州舍利塔、封氏墓群、高氏墓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周亞夫墓)。

景州塔簡介

景州舍利塔高63.85米,底座周長50.5米,為密檐八面十三層磚石結構,由塔基、塔身、剎網三部分構成。塔基由巨石成台,下有一口深井。塔體由磚砌成,每層內砌環行走廊,與東西南北四個洞戶相通;層間砌階梯數百級,盤旋而上,可達塔頂,登頂遠眺,有欲窮千里之慨。塔頂為葫蘆狀,以青銅鑄造,高2.05米;銅頂下部罩以鐵剎網,高3.3米,四面各懸一鐵匾,南面鐵匾之上鑄佛像三尊,東、西、北三面鐵匾均鑄有"齊隋重修"字樣。剎網、鐵匾與洞戶被風鼓盪,作水濤聲,故有"古塔風濤"之說。

遠古的修(tiao,音:條)地,是由古黃河、漳河衝擊而成。堯舜時,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古老的歷史文明。商朝時為修氏的領地,故景縣舊時稱作"修"。由於位於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魏皇帝崇尚佛教,時有景縣籍人氏高允,官至光祿大夫、領中書銜、進爵咸陽公,擬在原籍建設此塔,不但為了逢迎皇帝的旨意,而且為了顯示自己的榮耀。

傳說,這一年景州大旱,百姓到處挖井找水。在位於縣城旁邊的一個挖井工地,水柱突然從挖掘不到一半的井中噴涌而出,水柱上浮一鴨子,鴨叫則水急,瞬間,周圍變成一片汪洋。這時空中突有一仙人出現,告誡百姓:"此乃海眼,須朝天釘釘子",說罷飄然而逝。聰明的景州人頓悟玄機,朝天釘子不就是塔嗎!人們遵照仙人的指點,開始建造此塔。水勢隨塔身增高而逐漸減弱,當修到十三層時,水柱停止了噴涌,鴨子也不見了。於是此塔建到十三層就停止了,且內置一井。

據史料記載,景州塔始建於北魏高宗興安年間(452--453年),距今已有1550多年的歷史。公元845年,唐武宗滅佛,景州塔連同寺廟被毀壞。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光祿寺丞、知冀州修縣事常諤(e,音:餓),按照宋代的建築風格重建景州塔。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僧人正如朗修建開福寺。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開福寺僧人建千佛閣。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1年),汛兵金應隆、承差高如斗重修開福寺。至此,形成了以塔為主體,無量殿、千佛閣、東方丈、西方丈、山門、神道組成的布局合理、錯落有致的開福寺建築群。

清代,在景州流傳着"從南京到北京,頂數景州錢糧輕"的說法。傳說,景州籍康、乾、雍三朝重臣魏廷珍,陪同皇帝南巡時過開福寺,乾隆皇帝見寺內的無量殿木椽重重咬合,不見一根房梁,脫口說道:"此殿無梁(糧)?!"魏廷珍和景州地方官馬上叩地謝恩:"謝萬歲爺,免去景州的錢糧!"皇帝金口玉言,話已出口,不能收回。至此,這一帶交納的錢糧就少了。不幸的是,1967年千佛閣和無量殿被作為"四舊"拆除。

1973年春,在對景州塔進行重修時,在塔頂銅葫蘆內發現明代木版佛經三部九冊,釋迦牟尼涅盤臥式銅佛一尊。其中《大乘法蓮劃經》六冊, 《大乘諸品經咒》一冊,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二冊。

景州塔歷盡滄桑古韻尤存。許多封建帝王、文人墨客前來觀瞻它那巍峨的雄姿、恢弘的氣勢、高傲的風格,並為此揮毫潑墨,盡書胸臆,留下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清代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春,乾隆皇帝南巡,駐蹕景州,游開福寺,登景州塔,胸臆大開,揮毫為開福寺提寫"無量福田"匾額,並賦《詠開福寺古塔二首》,其一:"紺宇現青蓮,瞻游取路便。法雲垂四界,花雨散諸天。韶秀春光閟,崇隆塔影懸。禪房聊靜憩,駒隙指三年。"其二:"浮圖百尺接雲天,千里山川近目前。寶網穹隆摩鸛鶴,洞窗疏達納風煙。龍蟠水府常聽貝,雁下花官自解禪。我志願希三代上,那尋殘謁問隋年。"魏廷珍也留有詠古塔七言律詩一首:"十二層霞萬鐸風,千門日月入青空。雲間人語丹霞外,步踏星辰上界中。寶鑑麗天無氣合,玉泉涌地海潮通。開皇以後年誰紀,舍利應隨白馬東。"這些詩篇,可為詠景州塔詩中的佳作。清同治年間,敕文林郎、朝議大夫、景州知州張景沂的《登開福寺古塔》也寫得頗具特色:"登臨無處可銷憂,且上浮圖最上頭。遠看紅塵飛驛騎,遙天春色動邊愁。一身古回雲霞近,滿目蒼茫涕泗流。底是乘風不歸去,偏將醉眼看神州。"[3]

交通廣電通訊

景州交通、廣電、通訊便利。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貫穿東境,德石鐵路、石德高速公路橫跨南部。石濟高鐵從境內自西北到東南方向依次途徑我市的留府、王千寺、杜橋、北留智等四個鎮,並在王千寺鎮境內設有景州站。公路從無到有,已建成以國道、省道為骨幹,以縣城為中心,以縣、鄉、村三級公路為網絡的公路體系,外聯周邊省、市,內通全部鄉村。同時新建、改建了景桑、富德、衡德、景衡等一批高等級公路。固話、手機、寬帶網絡和有線電視,全市各村全部開通。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景縣創新實幹,跨越發展,成為衡水東部縣市對外開放的"窗口"。 景縣大力實施"以工強縣、開放興縣、特色立縣"三大主體戰略,已形成橡塑製品、機械製造、鐵塔鋼構、汽車零部件四大特色產業,經濟迅猛發展,正在不斷向全省經濟強縣行列邁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