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通輝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普通輝石

晶體常呈短柱狀,橫斷面近等邊的八邊形,集合體呈緻密粒狀。顏色為黑綠或褐黑色,條痕灰綠,相對密度為 3.2~3.6,硬度為 5~6。玻璃光澤,二組解理交角為87度。普通輝石是火成岩中最常見的暗色礦物之一,主要產於鎂鐵質和超鎂鐵質岩石中,與橄欖石、基性斜長石等礦物共生,如輝長岩、輝綠岩和橄欖岩;在某些中性岩及酸性岩中也時有產出。普通輝石也產於中高級變質的岩石中,紫蘇花崗岩中的單斜輝石大多是普通輝石。世界各地都有產出。其晶體可用於磨製黑寶石。普通輝石在月岩中較常見,但在隕石中很少。右圖為普通輝石標本。

簡介

公元前六世紀,鋼鐵兵器逐漸被採用,為了提高鋼的硬度,淬火工藝遂得到迅速發展。中國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兩把劍和一把戟,其顯微組織中都有馬氏體存在,說明是經過淬火的。隨着淬火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淬冷劑對淬火質量的影響。三國蜀人蒲元曾在今陝西斜谷為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傳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這說明中國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質的冷卻能力了,同時也注意了油和水的冷卻能力。中國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寶劍,心部含碳量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卻達0.6%以上,說明已應用了滲碳工藝。但當時作為個人「手藝」的秘密,不肯外傳,因而發展很慢。1863年,英國金相學家和地質學家展示了鋼鐵在顯微鏡下的六種不同的金相組織,證明了鋼在加熱和冷卻時,內部會發生組織改變,鋼中高溫時的相在急冷時轉變為一種較硬的相。法國人奧斯蒙德確立的鐵的同素異構理論,以及英國人奧斯汀最早制定的鐵碳相圖,為現代熱處理工藝初步奠定了理論基礎。與此同時,人們還研究了在金屬熱處理的加熱過程中對金屬的保護方法,以避免加熱過程中金屬的氧化和脫碳等。1850~1880年,對於應用各種氣體(諸如氫氣、煤氣、一氧化碳等)進行保護加熱曾有一系列專利。1889~1890年英國人萊克獲得多種金屬光亮熱處理的專利。二十世紀以來,金屬物理的發展和其他新技術的移植應用,使金屬熱處理工藝得到更大發展。一個顯著的進展是1901~1925年,在工業生產中應用轉筒爐進行氣體滲碳;30年代出現露點電位差計,使爐內氣氛的碳勢達到可控,以後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紅外儀、氧探頭等進一步控制爐內氣氛碳勢的方法;60年代,熱處理技術運用了等離子場的作用,發展了離子滲氮、滲碳工藝 ;激光、電子束技術的應用,又使金屬獲得了新的表面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方法。

評價

在普通輝石中Al代Si數量稍大,多數超過5%,有人認為Al代Si可達1/8~1/2。此外,還存在Ti4+和Fe3+代替Si。普通輝石次要成分有Ti、Na、Cr、Ni、Mn等。Ti一般含量不高,鈦輝石通常含TiO2在3%~5%,有的高達8.97%。單斜晶系;-C2/c;Z=4。合成無Al的普通輝石的晶胞參數大約a0=0.970~0.982nm,b0=0.889~0.903nm,c0=0.524~0.525nm;β=105°~107°。由於Al代替Si以及六次配位Al的存在,明顯影響晶胞參數的變化,一般a0、b0隨着Al的增高而減少,c0、β隨着Al的增而增大。。[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