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曉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曉夢》

作品名稱: 《曉夢》

創作年代: 宋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李清照

《曉夢》宋代女詩人李清照的詩詞。 這是一首記夢詩,李清照的記夢詩僅此一首,其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研究者有定它為南宋滅亡作者南渡以後所作的。因詩中有「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等語,謂「因故家已經淪陷,實際上無家可歸,這句的含義就顯得倍加沉痛」。也有人認為不能完全排除作者在南渡之前,離家日久之時,也有可能說出這樣的話來。

此詩借美好的夢境來寄託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同時反襯出現實生活之可「厭」。構思命意上,也許受到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的一些影響。不過,李白詩在卒章顯志時,能昂首揚眉,表現得傲骨嶙峋;而李清照這首詩,卻只是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1]

詩詞正文

譯文

早晨稀疏的鐘聲催我入夢鄉,飄飄身輕登雲霞。

有緣碰上安期生,又意外遇到仙女萼綠華。

哪知秋風太無理,吹盡了太華峰頭玉井花。

一起看大如船的蓮藕,一起品嘗大如瓜的棗。

座上賓客無不風度瀟灑,意氣高妙詞語更佳。

嘲笑爭辯談怪論,旺盛的火焰上用新茶作分茶之戲。

不是輔佐天帝建功業,卻是自有歡樂無邊涯。

人生如果能夠這樣過,何必一定要回家!

夢醒後斂掩衣襟,捂住雙耳驅走讓人厭煩的喧譁聲。

明知夢境難親見,想想還是惋惜它。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詩,李清照的記夢詩僅此一首。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普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韻文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詩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蔡義江教授對此詩的賞析。[2]

五言古體詩以不換韻為正格,此詩便是一韻到底的。但它在內容安排上,卻有點像那種四句一換韻的詩:每四句各成一小段落。詩題即首句起頭二字,這是風謠樂府傳統中之通例,詩中亦常有。此詩寫作者某天早晨睡起前夢幻中的一番遊仙經歷以及醒來後的感慨。

「曉夢隨疏鍾,飄然躡雲霞。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先敘入夢遇仙。拂曉前作者一度醒來,又隨着鐘聲進入夢境,「疏」字形容鐘聲緩而輕,這恰好能起催眠作用。飄忽身輕,躋入雲霞。從飄飄欲仙,到夢見仙人,就十分自然。在仙人中,作者舉了人們熟知的安期生和萼綠華。可能同是女性的緣故,作者似乎對遇到萼綠華顯得特別高興。

「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據韓愈描寫,玉井蓮開花高達十丈,它的根藕當然也會大得像條船了;由藕說到棗,按比例擴大,天衣無縫地將李少君說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的話用上了。與仙人們在一起,其興奮愉悅之情洋溢紙上。

翩翩坐上客,意妙語亦佳。嘲辭斗詭辯,活火分新茶。」這四句寫人物誌趣風貌,敘寫諸仙座中以嘲謔取樂、分茶為戲情狀。意妙、語佳、思捷、手巧,加之風度翩翩,真是無一不好。雖說只是夢中幻境,實際上卻完全是作者自己生活理想的反映。所以,敘來也充滿熱情。

「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寫自己對神仙生活的羨慕和感慨。這樣的意識通常總是在夢回清醒之後才會產生的。這裡作者正是以感想來代替敘述,略去如何從夢中驚醒過來的描寫,使詩意更為緊湊,過渡了無痕跡,又簡省了很多筆墨。

「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譁。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最後補明醒來以後,尚對夢境無限留戀。醒來後作者陷入了沉思。「喧譁」包含着現實生活中人們為名利得失紛爭不已的意思,對此夢中所見,更覺得可「厭」。這是從對夢境和現實的相反感受寫。明知是幻夢而猶念念不已,則是從理智和感情的矛盾狀態寫。這樣來寫內心的強烈感受,是深刻而真實的。

作者簡介

李清照[3](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4]

視頻

書香才女百家講壇:一代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如夢令》

參考資料

  1. 《曉夢》 古詩文
  2. 曉夢 古詩文
  3. 李清照簡介 古詩文網
  4. 「李清照」詩詞全集(88)首), 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