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有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有學,字華明曉奇,號臥虎齋,漢族,1962年生於史聖司馬遷故里——陝西韓城,自幼酷愛書法藝術,畢業於長安書法函授學院。習臨古今名帖,博採眾長,其作品韻味透紙,神幻靈動,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讚揚和喜愛,中央電視台央視網、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中國網、西部新聞網、中國人物網、陝西電視台都市快報、西安電視台非常訪談等中央和地方級媒體多次進行報道。晉有學多次參加出席大型書畫交流活動並熱心於公益事業,2012年參加大型愛心慈善義捐活動「華山論劍中國精神」,並受邀為《雲煙深處》西安首映儀式題字,其作品多次獲得大獎並刊登於各大報刊,2012年5月,晉有學先生榮獲「八一南昌杯」全國書法大賽一等獎。

優秀作品

其創作的「一筆龍」《圖騰天龍降祥瑞》被中國〈香港〉許大福國際商貿有限公司與陝西西安收藏協會收藏,香港金寶怡珠寶有限公司收藏其作品《和風祥雲》,北京秦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童紅濤先生收藏《書山覓寶》並展於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西安美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收藏其作品《厚德載物》。

成就及榮譽

中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

國際美聯韓城書畫院院長

中國王羲之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陝西書畫院院士

華夏書畫院 常務副院長

陝西大長安文化藝術沙龍書畫院名譽院長

陝西文化產業促進會理事

中國司馬遷學術研究會研究員

陝西韓城收藏協會書畫交流中心秘書長

生亦有盡學無盡

——訪陝西韓城著名書法家晉有學

在位於陝西和山西交界處的黃河西岸,關中平原東北隅的韓城,素有「文史之鄉」和「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近年來,這裡不但因每年舉辦大型司馬遷民間祭祀活動而蜚聲遐邇,更因其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地位而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慕名者登臨造訪。筆者與韓城已有過幾面之緣,然而這一次,卻是專為做一位隱匿在韓城民間的書法大師晉有學的不速之客而來。

初見晉有學,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眼前的已是一位知命之年的老人了,卻從他的外表穿着和舉手投足中能窺見出不輸年輕人的熱情與活力來,那是一種透過風雨洗禮而愈發嶄新的沉穩,那更是一種走過歲月嘗過苦盡甘來的淡然與寧靜,這種內在流露的氣質,也只有晉有學這般沉迷筆墨甘於清貧的大師才有。

生性嗜墨耽佳字 下筆恍如夢中來

泡一杯香茗,看茶壺上的余煙徐徐而升,聽晉有學將他與書法的故事娓娓道來。

成長是走一條淌河而過的道路,晉有學童年的艱苦不在於成長而更多是來自生活中。他出生於韓城的一個小鄉村,並在那裡度過了自己最美好的童年時光,而在經歷了求學、從軍、經商等等經歷之後,他最終還是選擇回到了這個小鄉村,就此過着與村鄰為伴,與筆墨相依的田園生活。

如果沒有上次關於老師行、楷等書體運筆和章法的深入探討就沒有這次專門的拜訪,而如果沒有這次拜訪,我便無法對這種對這種渾然天成的成筆跡象做絲毫的深究,也便無法窺探其一二了。晉有學雖出生平民家庭,但其父卻卻對繪畫頗為喜好,也兼習書法,這對童年的晉有學喜愛書法進而對其痴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學習書法是需要一點「天賦」的,也就是悟性。臨摹自然是初學者少不了的過程,晉有學從14歲就開始臨摹楷書,那時候筆和紙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使用也要相當節儉,所以晉有學練字一般都是沾水在地上書寫,有時候一寫就是幾個時辰,外面的事他也不聞不問,腦子裡滿是漢字的形態,下筆、運筆、章法、布局等等在他心裡反覆交織,以至於他常常在夢裡會夢到一個字的形態,一幅作品的章法,每到這時,他便欣喜若狂,趕緊起來將夢境付諸於筆。如今他已記不清有多少作品是他在夢裡完成的,而如果真的沒有他平日裡對書法的執着和鑽研,那夢也終將只是夢而已。

戎馬四載侍母而歸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半晌,爐煙式微,間暇輕啜,一絲苦澀蔓延舌尖,晉有學的眉上稍帶凝重。

青年時代的晉有學曾有過一段難忘的軍旅生涯,這段人生歷練對他日後在困難面前所表現出的沉着和坦然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最終讓我印證了在那個年代參軍的人即使現在早已年邁,卻還總是能表現出一種非凡的氣質和氣度來。也許在他們那個年代,參軍是一個男人從男孩到男子漢的最好證明。晉有學從軍似乎更給人一種「投筆從戎」的感覺,他鑽心書法多年一直沒有放棄過,他喜愛讀書,雖然學業停止但在他看來讀書卻是他一輩子的事。然而自從他與書法結緣,就註定難以割捨,即便是參軍,他這一嗜好也很快讓他在新兵中脫穎而出。部隊領導看他文筆好,人又細心,很快就把他調進了營部,讓他從事相對比較輕鬆的文職工作,還享受工資津貼。毛筆成了他的武器,除了自己平時練習,部隊裡各類宣傳製品的書寫自然是少不了的,晉有學的筆墨技法大有長進,他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從古人的書法作品中吸收靈感,逐漸形成了自己沉穩敦實、古樸渾厚、筆力遒勁的大家之風。

曾有過在軍營紮根念頭的晉有學沒有想到自己這麼快就要面臨「忠」與「孝」的兩難抉擇,也沒有想過如果放棄在眾人看來自己的「大好前途」他將去往何處,但遠在家鄉的老母親是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放下的牽掛,母親患病,而自己不能在她身邊侍奉就是不孝。他跟部隊領導表明了去意,領導雖萬般惋惜但最終還是支持他回家奉養老人。一次選擇就意味着一種人生,當問到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是否還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的時候,晉有學的態度依舊堅決。人的一生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但晉有學知道對他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平常莫道生多苦 縱然筆墨也關情

尋隙再泡一杯香茗,水滴在火爐上打轉,舌尖苦澀殆盡,微甘,晉有學帶笑淺嘗。

古來對藝術的追求者不外於兩種,一種是用藝術裝飾人生,一種是將人生獻給藝術。晉有學就是一位超脫於生活之上的書法藝術追求者,他對書法藝術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遜於其他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追求與愛慕者。也正是因為這種偏好書法的才思與稟賦,方才成就了他和妻子的一段姻緣。

那時候,晉有學家境不厚,生活艱辛,母親患病更讓他承受了不小的負擔。從部隊復員之後,本來分配了他一個不錯的工作,但他覺得這和自己所追求的淡泊心境相差甚遠,一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晉有學不得不為生活而四處奔波。他與現在的妻子也正是在他最落魄的時候相識的,而在此之前,即便是媒人介紹來了也大都因他家境太過清貧而無法接受。晉有學卻從未因此而自責過,對書法創作的堅持讓他感到無比富足。自己如今的老岳父正是因為當時看了他寫的一手好字才對他稱讚有加,也才最終成全了他和妻子的這段姻緣。而在之後的日子裡,不管怎樣艱苦的條件下他還能堅持練字,在他看來這與妻子的支持和付出是分不開的,他在最初就對妻子說過「你嫁給我是來受苦的」,而在歷經近三十年的同甘共苦之後,他真正理解了這份苦的意義,理解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情。

「書法之於我,服務於大眾,修養於自身,過多地追求物質享受永遠無法體會到書法的魅力,書法里有很多妙不可言的東西,無法去細說,只能去體會,無論什麼時候,筆桿子都不能離手,越寫越覺得所學的不夠用。研習30多年書法,而如今我仍然是一個求知者,在書法的這條道路上,永遠沒有盡頭。」

語畢,爐火燼,然茶香四溢,氤氳依然,晉有學起身,執筆暢書。[1]

參考來源